“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81题 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他行为
B.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C.他人在场,往往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
D.长得漂亮的女人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
参考答案:C
解析:
首先,审题。题干问的是利他行为。C选项的社会助长是什么呢?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助长和题干的利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人在场,对于利他,也会有消极影响,比如旁观者效应。从两个方面说,C都不正确。利他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利他者特征+利他技能。
说明:↑表示利他动机增加,↓表示减少。外部①自然环境(良好环境↑噪音↓)②他人在场(人数多↓,独自一个↑,榜样↑)③情境的社会性意义(紧急↑)③时间压力(忙↓)④利他对象的特点(相似的人↑,有吸引力的人↑)。利他者心理特征:①心境(愉悦↑)②内疚(内疚感强↑)③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利他技能(救助技能和手段的掌握↑)。
第282题
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的“社区矫正”,是一种( )机制。
A.早期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终身社会化
参考答案:B
解析:
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是一种再社会化。
第283题 沙利文认为( )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A.环境因素
B.人际关系
C.认知能力
D.情感
参考答案:B
解析:
沙利文是新精神分析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关系中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个体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个结点。人际关系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或者安全的心理反应,这会极大地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不安全感引起的焦虑就其本质来讲,源于人际关系,它往往不利于人的自尊的形成。与焦虑相反,安全是一种自信、乐观的情绪状态,它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建立。
第284题
在海德的平衡理论中,P是指( )。
A.对象
B.他人
C.个体
D.关系
参考答案:C
解析: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代表认知主体,O为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则为P与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P-O-X 三角: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形成的。设主体本人为P,他以外的其他人为O,事件为X,这三者构成了环
第285题 可以用于测量人际关系深度的指标包括()。
A.人际距离
B.兴趣相近
C.职业互补
D.自我暴露程度
参考答案:AD
解析:
奥特曼等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増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看信任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另外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也有所不同,本题选AD。
第286题 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 )。
A.直接性
B.情感性
C.功利性
D.个体性
参考答案:ABD
解析: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包括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第287题 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A.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B.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没有生理上的症状
C.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D.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个体通常是减少社交,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参考答案:ACD
解析:
社会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会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还伴随有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等。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个体通常是减少社交,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社会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故B错误。
第288题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 )。
A.利他者的人格特点
B.对象的特点
C.利他者的心境
D.时间压力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 恶劣的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如下:
① 他人在场: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的人数越多,利他发 生的可能性有时越小。独自一人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这是由于他人在场, 导致去个性化,个体的责任意识丧失;或者个体倾向于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导 致责任分散,使自己的责任减轻。但有研究表明,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 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② 情境的社会性意义:个体遇到有人需要帮助的社会情境时,首先会对情境的意 义和性质进行解释,判断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需要介入,然后才会采取行动。在 情境的性质不甚清楚的时候,个体往往参考在场其他人的反应来做岀判断。
(3)时间压力:当个体很忙,时间紧张时,往往难以利他。
(4)利他对象的特点:对利他者来说,利他对象的特点也是外部因素。具有以下 特点的人容易被帮助和被救援: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 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
2.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1) 心境: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 行为。
(2) 内疚: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 造成的心理压力,但内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则会导致利他的减少。
(3) 人格:一些人格因素也影响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移 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
3. 利他技能
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也是重要的。救助技能与救助手段的掌握,会增加人们利他 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第289题 塔尔德的模仿律包括()。
A.上升律
B.下降律
C.先内后外律
D.几何级数律
参考答案:BCD
解析:
塔尔德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 “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模仿率:1、下降律(社会下层模仿社会上层)2、几何级数率(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3、先内后外(相比较于外域文化,人们首先会选择模仿本土文化及行为)
第290题 社会需要包括()的需要。
A.交往
B.休息
C.求偶
D.求知
参考答案:AD
解析:
需要的分类:从需要到角度,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D)、成就、交往(A)等的需要。又叫获得性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求偶和休息都属于自然需要。
第291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A.恐惧越强,亲合动机越弱
B.恐惧越强,亲合动机越强
C.焦虑越强,亲合动机越弱
D.焦虑越强,亲合动机越强
参考答案:BC
解析:
本题考查焦虑和亲和的关系。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恐惧是显示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的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仅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选BC。
第292题 对于态度转变的P-O-X摸型,正确的说法包括()。
A.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B.P-O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C.P-O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
D.P-O关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
参考答案:ACD
解析:
在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理解:P(小伙)-O(姑娘)-X(猫),小伙喜欢姑娘,关系是平衡的时候,这种情况下非常令人愉悦,强平衡。喜欢姑娘,而在对猫对态度上有分歧,则非常不愉悦,强不平衡。小伙不喜欢姑娘,关系是平衡的,这种情况是还不错的,弱平衡。小伙不喜欢姑娘,关系是不平衡的,也不太有所谓,弱不平衡。
第293题
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的人之间产生。
A.熟悉
B.不熟悉
C.亲密
D.不常见面
参考答案:AC
解析:
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而最初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不常见面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答案选AC。
第294题
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所涉及的因素包括()。
A.刺激客体
B.背景
C.行为主体
D.社会视角
参考答案:ABC
解析:
凯利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指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要从主客观领域的三个范畴中去着手,即客观刺激物、行动主体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凯利认为,在把一个特殊结果归属于某个特定原因时,沿着这三个方面的线索可以很快考察出对归属信息资料的认识。ABC正确。
第295题
关于自尊,正确的说法包括()。
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B.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D.自我意识是自尊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ABC
解析: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把他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的比较重要,他就有高自尊水平,AB正确;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C正确;自尊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D错误。
第296题 态度的维度包括()。
A.方向
B.外显度
C.深度
D.强度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态度的维度:1.方向(肯定or否定);2.强度(强烈程度);3.深度(个体的卷入水平,对个体的意义);4.向中度(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5.外显度(个体在行为上表现的程度)。
第298题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主要的原因包括( )。
A.责任意识降低
B.责任分散
C.社交焦虑
D.去个性化
参考答案:ABD
解析:
利他是个体自愿帮助他人不计回报的助人行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很多:自然环境、社会情境、事件压力以及利他对象的特点。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行为越少,独自一个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导致责任分散,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因此该题的答案选项为ABD。
第299题 自我概念(self)是指()。
A.人格中的监控成分
B.人格中的本能成分
C.个体真实的情况
D.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D
解析:
自我概念又称为【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第300题 根据安德森的硏究,最有吸引力的人格品质是()。
A.智慧
B.真诚
C.热情
D.幽默
参考答案:B
解析:
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排在最前面、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或多或少都与真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