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试题(876题)


第261题

爱情与喜欢的主要区别点包括()。


A.利他

B.依恋

C.亲密

D.表情


参考答案:ABC


解析: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依恋、利他和亲密。依恋,是在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的去寻找对方来陪伴或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利他,是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亲密,是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


第262题

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


A.较强的能力

B.必要的遗传素质

C.较高的情商

D.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参考答案:BD


解析:

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和较好的遗传素质。人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这个依附期给个体接受社会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人脑的神经网络则使人能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没有脑的只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第263题

关于亲合,正确的说法包括()。


A.压力越大,亲合倾向越强

B.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强

C.出生顺序影响个体亲合倾向

D.恐惧时,亲合倾向会增强


参考答案:ACD


解析:

影响亲合的因素包括:1、情境因素,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其成员会产生亲合的需要,压力越大,亲合动机越强;2、情绪因素,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状态下,与他人在一起,反而增加焦虑;3、出生顺序,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长子、长女恐惧时的亲合倾向更明显。


第264题 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A.社会哲学阶段

B.哲学思辨阶段

C.经验描述阶段

D.实证分析阶段


参考答案:C


解析:

社心历史=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经验描述阶段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专著于1908年分别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265题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 )。


A.霍妮

B.弗洛姆

C.荣格

D.艾里克森


参考答案:ABD


解析: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一批移居美国的德国精神病专家,他们在解释精神病的成因时,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尽管他们的理论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均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论。主要代表人物沙利文、霍妮、弗罗姆、艾里克森等。


第266题

下列陈述中正确的包括(    )。


A.成功几率大的活动会激发个体高水平的成就动机

B.成就动机越强的人抱负水平越高

C.个体的施展才华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

D.失败的体验会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


参考答案:BCD


解析:

本题考察《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动机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包括,1.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越高。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和毫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很有把握的事风险小,对个体缺乏挑战性。毫无获胜机会的事,成功的主观概率小,不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越多,其成就动机就越强。所以本题选择BCD。


第267题

下列陈述中正确的包括(    )。


A.移情能力与利他倾向呈负相关

B.个体心境良好时,利他倾向会增加

C.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

D.遇到困难的人,旁边的人越多,他(她)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参考答案:BC


解析:

本题考察《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动机的利他动机。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利他行为是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的人数越多,利他发生的可能性有时越小。独自一人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会增加。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个体的责任意识丧失或者个体倾向于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导致责任分散。利他者的心境,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行为。利他者内疚,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除此之外还包括自然环境,情景的社会性意义,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利他者的人格,利他技能。


第268题 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这是社会促进中的()。


A.比较效应

B.竞争效应

C.结伴效应

D.观众效应


参考答案:C


解析:

社会促进包括两种效应: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但多数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得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第269题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


A.个体的习得行为

B.亲社会行为

C.群体的决策行为

D.本能行为


参考答案:ABC


解析: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和竞争以及群体决策行为等。


第270题

农民属于(    )。


A.功利性角色

B.成就角色

C.表现性角色

D.先赋角色


参考答案:AD


解析:

本题考察《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地心理状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社会角色可以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等;开放性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个体的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按角色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功利型角色以追求实际利益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自觉角色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力感染“观众”,比如演员。按角色获得方式,可以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先赋角色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角色;成就角色是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农民大多是天生随父母而来,不需要个体获得很大的努力就可以实现,所以为先赋角色。


第271题

态度的成份包括(    )。


A.行为

B.情感

C.行为倾向

D.认知


参考答案:BCD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社会心理学》中态度的知识。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种有效成分。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情感成分指个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和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第272题 在竞争的条件下,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这是一种()。


A.动机性归因偏差

B.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C.自我防卫

D.自我障碍


参考答案:AB


解析:

影响归因的因素中有【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的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自我防卫策略(归因自己的成败)+动机性归因偏差(归因别人的成败)。


第273题

嫉妒的特点包括(    )。


A.针对性

B.普遍性

C.对抗性

D.短暂性


参考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社会心理学》中社交情绪的知识。嫉妒是与他人比较,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怨恨、愤怒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的特点包括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所以本题选择ABC。


第274题 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形式是()。


A.姿势

B.目光

C.空间距离

D.面部表情


参考答案:B


解析:

眼睛是非常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可以用眼睛中反映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第275题

属于虚拟沟通的情况是(    )。


A.同学之间通过网络聊天

B.不认识的同行之间通过QQ谈业务

C.彼此一无所知的网友之间通过QQ聊天

D.不同国家的人通过网络协同工作


参考答案:C


解析:

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 网的普及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沟通的双方在网络上可以匿名,每个人都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每个人都在和他自己想象的个体沟通。虚拟沟通中,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不清楚的,沟通的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左右和引导。


第276题 印象管理是一种(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在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A.信息加工

B.情感过程

C.社交技巧

D.影响力


参考答案:C


解析: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在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第277题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


A.双向作用

B.定势作用

C.消极

D.积极


参考答案:C


解析: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意义: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作用,会产生偏见和歧视。


第278题

“吃大锅饭”容易导致消极怠工,这属于(    )现象。


A.社会促进

B.社会逍遥

C.群体干扰

D.群体极化


参考答案:B


解析:

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磨洋工”,就是一种社会懈怠现象。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水平都会下降,而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人的努力水平越低。


第279题

人们对某种角色的社会期待不同,会导致个体体验(    )。


A.角色间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内冲突

D.角色失败


参考答案:C


解析:

角色内冲突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如教师的社会角色,国家期望教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下功夫,而家长和管理部门则要求多做提高升学率的工作,两者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


第280题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参考答案:A


解析: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社会自我时期,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心理自我,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