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01题
人们往往会倾向于把过去很久的事情解释为()的原因。
A.图像
B.行为主体
C.背景
D.刺激客体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归因的因素。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和时间因素。其中时间因素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情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第202题 根据硏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的趋势。
A.逐渐降低
B.逐渐上升
C.迅速上升
D.迅速降低
参考答案:A
解析:
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到提高而上升,随看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203题 现实生活中,个体要被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应符合社会对他的()。
A.印象定位
B.角色期待
C.基本规范
D.评价标准
参考答案:B
解析:
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会导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第204题 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倾向于()。
A.保持稳定
B.减少
C.受到抑制
D.增加
参考答案:D
解析:
社会角色和群体会影响个体的侵犯性。(社会对某种社会角色比较容忍,侵犯行为就比较容易发生;群体活动时,导致个体去个性化;,个体侵犯性倾向于増加)。
第205题
当态度三成分不协调时,占主导地位的成分是()。
A.价值观
B.认知
C.行为倾向
D.情感
参考答案:D
解析:
态度包括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和行为倾向(behavioral tendency)三种成分。其中,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情感成分是个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行为倾向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第206题
社会心理是( )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A.社会认知
B.社会意识
C.社会规范
D.社会刺激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心理的定义。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第207题
个体行为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有一个稳定的( )。
A.社会角色
B.自我评价
C.社会身份
D.自我意识
参考答案:D
解析: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即自我意识。
第208题
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是( )。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自我塑造
D.社会适应
参考答案:B
解析:
继续社会化是指成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再社会化是指经过某种方式去除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自我塑造指通过自我觉察和意识来不断地完善自我,形成统一性;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会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第209题 根据安德森的硏究,最让人反感的人格品质是()。
A.古怪
B.粗鲁
C.自私
D.说谎
参考答案:D
解析:
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等事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等是消极的中心品质。真诚最讨人喜欢;反之,虚伪最讨人厌。说谎就是虚伪,不真诚。
第210题
勒温提出的社会行为的公式是( )。
A.P=f (B,E)
B.B=f(P,E)
C.O=f(P,X)
D.P=f (O,X)
参考答案:B
解析:
勒温的社会行为公示为B=f(P,E),他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个体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和其生活环境(E)的相互作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第211题
根据安德森的研究,最受欢迎的特质是()。
A.热情
B.幽默
C.真诚
D.善良
参考答案:C
解析:
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排在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第212题
一般情况下,人很难随意控制的身体语言是()。
A.表情
B.目光
C.姿势
D.动作
参考答案:B
解析:
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个体的情绪、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应出来,而且人们很难随意控制目光。
第213题
个体因群体压力影响,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一致的现象是()。
A.服从
B.从众
C.同化
D.内化
参考答案:B
解析:
从众俗称“随大流”,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判断、认知、行为和信念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第214题
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
A.认知失调论
B.角色理论
C.社会交换论
D.平衡理论
参考答案:D
解析:
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强调在态度转变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他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着一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者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现象,那么个体就会向平衡这一方向转化。另外,个体在态度转变的过程中往往会遵守“费力最小原则”,也就是人们会尽可能地转变情感因素而使态度保持平衡。
第215题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
A.反思自我
B.客我
C.社会自我
D.镜我
参考答案:D
解析: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得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得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第216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
A.努力程度
B.情境因素
C.态度因素
D.能力水平
参考答案:B
解析:
个体在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进行解释的时候,往往会采用一种自我防卫策略,即会将归因向有利于保护自我价值的方向倾斜。具体来说,个体会将成功内部因素(如能力),将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如情境因素)。
第217题
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因素是()。
A.卷入程度
B.吸引力
C.注意分散
D.可信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因素主要包括分心、预先警告和重复。其中,分心也叫注意分散,它不仅可以使接受者分散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减弱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使接受者转变态度,还可以干扰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无法获得沟通信息,从而减弱说服效果。
第218题
外貌好的人往往其他方面也被别人作较高的评价,这种现象属于()。
A.刻板印象
B.近因效应
C.第一印象
D.光环效应
参考答案:D
解析: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所以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刻板印象是指人们会通过自己的经验对某类事或者某类人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和观念,且难以改变。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之前的信息。第一印象是指在与人首次交往的过程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将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219题
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称为()。
A.自我整饰
B.自我暴露
C.自我推销
D.自我觉察
参考答案:B
解析:
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是指在沟通和交往的过程中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展示给他人。一般来说,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是人际关系的“探测器”,即人际关系越密切,人们自我暴露的内容就越深刻、越广泛。
第220题 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认知成分
D.动机成分
参考答案:A
解析:
态度=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