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81题
与利他行为呈负相关的是( )。
A.利他技能
B.自我监控能力
C.移情能力
D.他人在场人数
参考答案:D
解析:
利他技能、自我监控能力、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他人在场人数越多,利他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故呈负相关。
第182题
根据沙赫特的研究,在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 )。
A.按出生顺序递增
B.按出生顺序递减
C.与出生顺序无关
D.与出生顺序关系不能确定
参考答案:B
解析:
合群倾向是一种愿意与他人以及群体在一起的倾向。沙赫特认为合群倾向与个体的出生顺序有关,在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随着出生顺序而递减,因此本题的答案为B。
第183题
在吃“大锅饭”的单位,最容易产生的现象是()。
A.平衡理论
B.社会促进
C.社会懈怠
D.社会抑制
参考答案:C
解析:
社会懈怠也称为社会道遥,群体完成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想象。在吃“大锅饭”的单位,最容易产生社会懈怠。
第184题 光环效应是一种()的现象。
A.社会适应
B.信息干扰
C.先入为主
D.以偏概全
参考答案:D
解析:
光环效应指的是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种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发现一个人有非常恶劣的品质,于是他的优点人们就看不见了,或者看到优点也朝坏处想,这种现象就是光环效应。
第185题 斯坦伯格的爰情三角形理论,包括的因素有()。
A.亲密
B.激情
C.浪漫
D.承诺
参考答案:ABD
解析:
斯坦伯格--爰情=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186题 朋友之间通过微信进行的交流是()。
A.虚拟沟通
B.口头沟通
C.现实沟通
D.单向沟通
参考答案:C
解析:
人际沟通分类。现实沟通vs虚拟沟通。现实沟通: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把握。虚拟沟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沟通双方对对方的身份和角色往往是不清楚的。同事之间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如QQ软件)进行的沟通,虽然是通过网络,但是双方对对方的角色和身份是比较清楚的。
第187题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概念包括()。
A.替代学习
B.自我奖赏或批判
C.自我实现
D.防御机制
参考答案:AB
解析:
此时此刻是存在主义的槪念,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的概念。替代学习和自我奖赏或批判都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概念。本题选AB。
第188题
由于他人在场,个体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是( )。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社会懈怠
D.社会逍遥
参考答案:B
解析:
社会抑制: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降低的现象。个体行为受群体的影响作用,还表现为社会促进行为和社会抑制行为。社会促进行为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而社会抑制行为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社会抑制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心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于个体想从群体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愿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第189题
一般情况下,最能准确反映个体内心世界的身体语言是( )。
A.表情
B.目光
C.妆饰
D.姿势
参考答案:B
解析:
体语就是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眼睛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因此,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目光。
第190题 在一项试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组他人的面部照片。结果发现,一张照片呈现次数越多,被试越喜欢照片上的人,这说明人际吸引受()的影响。
A.熟悉
B.相似
C.临近
D.外貌
参考答案:A
解析:
熟悉能增加吸引对程度,且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的频率交往,人们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第191题
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 )成分。
A.行为
B.情感
C.认知
D.行为倾向
参考答案:C
解析: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种成分。C代表认知,A代表情感,B代表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需要大家注意,不要和情绪ABC理论混淆。
第192题
按照归因的协变原则,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情况下,人们往往将行为的原因归于( )。
A.情境
B.行为主体
C.时间
D.刺激客体
参考答案:B
解析:
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的预言能力作了系统的研究。她给被试者假设一位叫玛丽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即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这种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第二种情况是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即玛丽对小丑表演总是发笑,别人几乎对这个小丑不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发笑,那么86%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行为主体,也就是玛丽本人。第三种情况是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也就是玛丽没有对别的小丑发笑,别人也几乎不对这个小丑发笑,玛丽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发笑过,这种情况下,72%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于情境。
第194题
大多数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加工过程符合( )模式。
A.加法
B.加权平均
C.平均
D.中心品质
参考答案:D
解析: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和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第195题
“随大流”是一种( )现象。
A.服从
B.从众
C.参照
D.模仿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影响的知识。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觉地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俄大多数人相符合。
第196题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A.社会懈怠
B.优势反应强化
C.光环效应
D.社会促进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社会心理学》中社会促进的知识。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指由于异性的出现,使得人在工作时为了表现自己,精神更加集中,从而可以有效率的完成任务。
第197题
根据印度学者古普塔的研究,由爱情而结合的夫妻婚后( )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减少。
A.3
B.5
C.7
D.9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社会心理学》中爱情与婚姻的知识。印度学者古普塔通过访问印度西北部城市斋普尔的50对夫妻,研究发现,由爱情而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的超过了因爱情而结合的夫妻们。
第198题
关于人性的争论,最早出现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阶段。
A.经验描述
B.哲学思辨
C.实证分析
D.正式确立
参考答案:B
解析:
美国学者霍兰德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其中在哲学思辨阶段,就已经出现了围绕着“人性”的争论,这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所谓“人性的争论”,最早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制约,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环境能改变人性,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
第199题
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很重要,这是因为存在()。
A.近因效应
B.刻板印象
C.光环效应
D.首因效应
参考答案:D
解析:
最初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社会心理现象,即最先呈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印象形成的首因效应。在和他人初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好坏,会直接影响其以后的交往过程。
选项A: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有时近期呈现的信息或最后接受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起重要作用,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选项B: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对某个群体及其成员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选项C:光环效应是人际交往过程中认知上的一种偏见,是指从认知对象的某个特征反话到其他有关特征,从而形成整体印象的社会心理现象,即当形成对某人的印象后,往往会根据这个印象对他人的其他方面特征做出推论。
第200题
按照G.W.奥尔波特的观点,影响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社会存在形式不包括()。
A.想象的
B.现实的
C.隐含的
D.表象的
参考答案:D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