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试题(612题)


第181题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个人进入某些公共场所需出示健康码和行程卡,不少老年人因为不使用或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生活非常不方便。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注意到这一情况,决定运用增能理论为这部分老年人提供服务,其可以做的有( )。


A.由社会工作者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方法

B.让老年人互帮互学,掌握智能手机的相关功能

C.呼吁手机厂商开发生产更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手机

D.建议相关部门提供手机以外的个人健康信息查询方式

E.建议老年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大局,尽量不出行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本题考查增能理论。增强权能观点认为,权能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权能是可以不断被发掘出来的。
权能一般发生在三个层次上:一是个人层次,包括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二是人际层次,指的是个人和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B正确);三是环境层次,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个人权能发展的制度安排(CD正确)。
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眼前的需要,包括链接服务对象所需的资源,开始促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第二,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包括各类小组或团体的活动(A正确);第三,集体行动,旨在形成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行动。


第182题 小李克服家庭经济困难考上了大学。最近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又重病住院,他感到压力巨大,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学校社会工作者依据存在主义理论为小李开展服务,其恰当的做法是()。


A.向小李传授应对压力的技巧

B.动员志愿者为小李提供感情慰藉服务

C.启发小李察觉到当前压力来自环境而非个人

D.引导小李认识到应对压力的经历对人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D


解析:

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临床治疗者强调,不应预先设定服务对象应该如何生活,应该肯定服务对象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而社会工作者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协助服务对象肯定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强调个人生命的意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认为包括个人痛苦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故答案应选D。


第183题 小赵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认为自己没本事,只能嫁鸡随鸡,被虐待是自己命不好。如果依据增强权能理论在个人层面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恰当的做法是()。


A.着重从小赵儿童期的经历来分析其宿命论的根源

B.引导小赵与丈夫一起更好地掌握夫妻良性互动的技巧

C.协助小赵消除无力感并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D.尊重小赵的看法并引导其重新理解过去经历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家庭暴力中,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常常就是权能被压制,个人产生无权感。一些受到家庭暴力折磨的妇女,由于长期受到丈夫的虐待,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力量。在社会工作者看来,这些妇女并非没有权能,而是生活环境的限制使她的个人权能被压制了,甚至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无力反抗丈夫的暴力。社会工作者以增强权能的观点来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采取措施控制她丈夫的暴力行为;另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己在过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长处,让她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消除她的无力感,以帮助她逐渐走出家庭暴力的阴影。



第185题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人格失调时,治疗的焦点应放在()。


A.本我的强化

B.自我的强化

C.超我的强化

D.防卫机制的强化


参考答案:B


解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当三者之间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愉快地工作。当人格失调时,人的活动就会出现问题。面对问题,弗洛伊德理论则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第186题 某学校三年级班主任向驻校社会工作者反映,刚转学来的晓晨经常扰乱课堂秩序。社会工作者在与晓晨面谈时了解到,他之前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老家的学校表现优秀,一个月前才与城里工作的父母团聚。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社会工作者对晓晨行为问题的分析应侧重于()。


A.晓晨同年与父母分离经历所造成的心理影响

B.晓晨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产生的适应不良

C.晓晨基于过往经验对自己表现有不合理期待

D.晓晨在新的环境下改变自己不良行为的潜能


参考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境中,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与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中来考量社会工作的实施。故选B。


第187题 高一学生小明每次考试排名都在班级后几位,还不遵守班级纪律,经常逃学,受到老师批评。小明父母认为他一无是处,但又不知如何管教,为此向社会工作者小王求助。依据人本主义理论,小王恰当的做法是()。


A.对小明采取接纳态度,给予关心和尊重

B.改变父母的消极看法,监理积极的态度

C.改善小明的人际关系,加强与父母沟通

D.增强小明的权能意识,提高自我控制力


参考答案:A


解析:

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对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积极有效的辅导关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认为这种个案辅导关系需要具备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积极关怀三项充分必要条件,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①表里如一。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开放,让自己的意见和态度与自己的真实感受相一致。②不评价。社会工作者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服务对象的感受和行为,把自己的价值作为标准强加给服务对象。③同感。社会工作者把自己置于服务对象的处境中,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体会和理解对方的各种内心感受,做到感同身受。④无条件地接纳。无论服务对象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社会工作者都需要采取接纳的态度,关注服务对象本身。⑤无条件地爱。无论服务对象怎样表现,社会工作者都需要给予真正的关心和尊重,让服务对象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成长。⑥保持独立性。社会工作者需要让服务对象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关注自己的各种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故选A。


第188题 生态系统理论非常注重将服务对象置于生活环境中去解决问题。下列说法中,符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是()。


A.个人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的压迫

B.对个人而言宏观系统是恒定不变的

C.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

D.个人对外在环境的错误理解是问题的根源


参考答案:C


解析:

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之适应力是指个人在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个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回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从生态观点看,适应良好是二者间成功互惠的结果,而适应不良则是个人的需求与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社会支持之间无法匹配调和的结果。


第189题 社会工作者小魏举办了一个关爱残障人士的小组,主要目标是促进残障人士的社区融合。在小组中,很多组员都谈到因身体残疾而被别人歧视的经历;组员也认为自己不能与健全的人相比,被人看不起也无能为力。小魏了解情况后,准备依据增强权能理论帮助组员解决这一问题。下列服务中,符合增强权能理论的服务原则的是()。


A.尽可能让组员相信小魏可以提升他们的能力

B.在分析组员所处的不利环境时采取个体视角

C.建议组员在各自家庭中采取促进改变的行动

D.帮助组员链接所需资源,促进他们平等参与


参考答案:D


解析:

增强权能理论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李(Lee)根据增强权能理论的要求,提出了社会工作的10个实践服务原则:①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②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选项B错误);③人们自己要增强自己的权能,社会工作者只是协助者(选项A错误);④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相互增加权能;⑤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⑥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⑦社会工作者应该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⑧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⑨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⑩干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合作关系,满足服务对象眼前的需要,包括联结服务对象所需的资源、开始促进意识觉醒、寻找和申请资源(选项D正确);第二,教授技巧和知识,并评估服务对象的权能动态机制,包括各类小组或团体的活动;第三,集体行动,旨在形成集体、参与倡导或进行社会行动。


第190题 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

B.性心理发展是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础

C.超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

D.防卫机制是正向的自我调适方法


参考答案:B


解析:

①弗洛伊德提出,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无)意识三个层次。人的任何精神活动的根源是潜意识,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故选项A错误。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故选项B正确。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故选项C错误。④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故选项D错误。


第191题 大学生小李感到自己各方面表现都不如其他同学优秀,内心很痛苦,时常情绪低落。社会工作者小马在了解小李的情况后,计划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帮助小李。下列小马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最能协助小李自我感觉错误认知的是()。


A.及时记录下自己情绪变差时的想法

B.每天坚持抽点时间做一点放松训练

C.每天坚持大声对自己说“我也很优秀”

D.及时记录下其他同学表现不良的情况


参考答案:A


解析:

在认知行为学派中,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是教育者,一个是陪伴者。作为教育者和陪伴者,社会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是澄清内在沟通。协助服务对象觉察自己的想法及自我对话,了解在这些想法和对话背后所隐藏的错误的、非理性的认知。只有服务对象能够自主地觉察到这些非理性的、错误的认知,才能改变这些错误的认知,建立新的正确的认知,并改正其错误的行为。选项A通过记录情绪变差时的想法,服务对象可以自主察觉非理性的、错误的认知。故选A。


第192题

侯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患自闭症的女儿,因女儿患病常被邻居议论。最近侯女士的单位因效益不好而倒闭,母亲又查出患了肺癌。侯女士已对生活绝望,感到孤立无援,向社会工作者小杨求助。小杨了解情况后,决定根据存在主义理论为侯女士提供服务。下列小杨的服务中,符合该理论的有(   )。


A.告诉侯女士人生都要经历痛苦的事情

B.帮助侯女士正视目前困难的生活现状

C.让侯女士明白纠结痛苦经历没有意义

D.在服务过程中多肯定侯女士的独特性

E.让侯女士明白她可以不用在乎别人议论


参考答案:ABD


解析:

存在主义在社会工作实务运用中的理念主要包括:①觉醒。觉醒的过程是服务对象经历幻灭的过程,个人的成长必然要经过这种负责任的行动,才能达到个人的独特性。②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存在主义认为痛苦是必然的,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③选择的自由。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性和选择的自由,强调个人在主观上具有选择与改变的能力。④对话的必要性。存在主义认为,人是无法独立生活的,个人必须通过他人的反映来彰显自己的意义。⑤实行。社会工作者如果希望服务对象能够肯定他自己的独特性,就必须通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肯定来实现。


第193题

16岁的中学生小丽对社会工作者小赵说,两个月前在网上聊天结识了比她大十岁的男网友,两人多次见面并发生了性关系。现在她想结束这种关系,但经常被对方威胁。谈话结束时小丽再三叮嘱小赵要绝对保密,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和班主任。依据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小赵宜采取的做法有(   )。


A.与小丽一起分析该事件的危险程度,协助小丽告知其父母

B.与小丽一起分析威胁带来的后果,鼓励小丽报警寻求保护

C.对班主任保密,但如实告知小丽父母,希望父母原谅小丽

D.对其父母保密,但告知班主任,并要求重视学生上网问题

E.向机构督导汇报小丽的情况,和督导者共同制订服务方案


参考答案:ABE


解析:

小丽经常被男网友威胁,社会工作者要坚持最小伤害原则,尽力保护服务对象小丽的利益不受侵害,尽可能地减少甚至预防伦理决定和服务可能对服务对象的身体、心理、精神造成的伤害,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194题

某学校五年级班主任张老师向学校社会工作者反映,班里随父母进城的学生小文突发白血病,其父母打工收入低,又没有给她购买医疗保险。社会工作者了解情况后,与学校沟通,准备连接一些资源帮助小文。下列做法中,属于连接正式资源的有(   )。


A.积极联系医院,争取医疗救助

B.对接公益组织,多方筹措费用

C.寻找专业机构,提供心理支持

D.发动家长捐款,支持小文治疗

E.争取亲属支持,轮流进行照顾


参考答案:ABC


解析:

正式社会资源是指由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资源,如社会服务机构、公益组织以及学校和医院等。


第195题 大学四年级的小张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身边的同学有的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的考取了公务员,他觉得压力很大,对未来失去了信心,社会工作者根据存在主义理论为小张提供服务,其恰当的做法是( )


A.教导小张练习减缓压力和稳定情绪的方法

B.帮助小张链接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资源

C.协助小张认识到找工作是否顺利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D.引导小张认识到应对压力过程对人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D


解析:考察存在主义理论。存在主义在社会工作实务运用中的理念: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痛苦的意义源于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生命的态度,存在主义认为痛苦是必然的,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存在主义强调对过去经验的解解释,对于未来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197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反展有重要影响。根据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防卫机制的功能是( )。


A.察觉潜意识经验

B.满足本我欲求

C.决定个人的行为

D.缓解内在冲突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等。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第198题 残障人士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处环境有密切关系,根据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划分,残障人士所面对的宏观环境是指( )。


A.传统观念中对残障人士的看法

B.服务残障人士的社会工作机构

C.家庭住房内部无障碍设施状况

D.在社交网络结识的其他残障人士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将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环境是指个人日常生活于其中,可以直接与其互动,并对个人的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和物质环境。中观环境是指居于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之间的,一般包括志愿组正式组织、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工作场所、工会等组织。宏观环境是指个人生长于其中的整个文化系统,诸如语言、住宅、科技、习俗、法律规章制度等。


第199题 大学一年级学生小林第一学期成绩中等。他觉得没有达到自己刚上大学时设立的“保持成绩优秀”的目标,因此很失望,同时担心自己缺乏大学学业所要求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学期小林发现自己上课时经常走神,不能完全跟上课程进度,他越来越担心自己“这样下去要挂科了”,更加觉得自己”真的不会主动学习”。社会工作者在得知小林的状态后,根据认知行为理论为小林提供帮助,其适宜的做法是(      )。


A.帮助小林看到学业挫折带给他的独特感悟和磨练

B.建议小林呼吁学校修改必修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

C.询问小林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怀疑自己能力的想法

D.请小林回顾从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安排被动学习的经历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认知行为理论。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因此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先改变他的认知。。


第200题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认为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下列符合存在主义理论的是()。


A.人格基础是个人进行自由选择的前提条件

B.个人能够选择的行动必然受限于社会规范

C.个人选择的自由包括免除责任的自由

D.个人选择的自由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人类能够通过个人的自由去创造或界定自我,人格和社会结构是自由的人们选择的结果(选项A错误)。因此,人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人的自由不包括免除责任的自由(选项C错误)。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选项B错误)。在存在主义看来,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在带来自由的同时,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选项D正确)。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意味着痛苦乃至恐怖的结果,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人们来承担的。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