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21题
小张是家中独子,因无力购置新房,结婚后小两口与小张的父母住在一起,目前小张的家庭类型属于( )。
A.主干家庭
B.单亲家庭
C.联合家庭
D.核心家庭
参考答案:A
解析:
主干家庭是指由父母与一对已婚的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在本题情境中,小张结婚后与父母住在一起,属于主干家庭。故选A。
第122题
青少年将“粉丝文化”、使用前卫网络语言、穿破洞牛仔裤等看作时尚,但这在大多数老年人看来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两代人对时尚的看法体现出同辈群体的特点是( )。
A.平等性
B.开放性
C.认同性
D.独特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独特性是指每个同辈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亚文化,这种群体的亚文化为群体成员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群体成员在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甚至发型等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故选D。
A.因孩子营养不良产生愧疚感
B.丈夫出现的更年期
C.家庭负担重及身心压力增大
D.来自丈夫的家庭暴力行为
E.焦虑抑郁不安等情绪的困扰
参考答案:CDE
解析:“全家生活来源都依靠丈夫的工资”“阿美整日担惊受怕,情绪也很不稳定,感到非常无助”体现了家庭负担重及身心压力增大(选项C)和焦虑抑郁不安等情绪的困扰(选项E)。丈夫“大发雷霆摔东西,并对阿美破口大骂”属于家庭暴力行为,故选项D入选。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是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精神身体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第124题
关于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有()。
A.男孩子的攻击行为一般比女孩子多
B.生理特征对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C.攻击行为常在3至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
D.攻击行为方式分为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
E.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抢东西
参考答案:BCDE
解析:
攻击行为是指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东西等。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为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第125题
根据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特点和需要,社会工作者计划首先从预防层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干预。下列社会工作者的做法中,最适宜的是( )。
A.从个人层面入手,要求青少年远离网络游戏
B.从家庭层面入手,促进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
C.从学校层面入手,减少青少年课业学习负担
D.从社会层面入手,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参考答案:B
解析:
在预防层面上,要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协助青少年有效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重要环境因素,协助家长与青少年增加沟通交流,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有助于预防青少年因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而沉溺于网络。
第126题
晚上睡觉前,两岁半的苗苗会和自己的小熊玩偶安静地躺在床上听妈妈讲故事。听完故事后,苗苗会和小熊说晚安。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上述苗苗的行为,反映出她正处于社会化基本过程中的( )。
A.区分他人与自我阶段
B.发展阶段
C.社会性感情连接建立阶段
D.伙伴关系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D
解析:
婴幼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有3个阶段,出生至6个月是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7个月~2岁是社会性感情连接建立阶段,2~3岁是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在本题情境中,两岁半的苗苗会和自己的小熊玩偶躺在床上听妈妈讲故事,还会和小熊说晚安,属于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故选D。
A.生存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成长的需要
D.关系的需要
参考答案:D
解析:
关系的需要是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在本题情境中,小林的日记里写道“每天在家面对的都是几张熟悉的面孔”“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看出小林是希望与其他人接触,发展人际关系,属于关系的需要。故选D。
第128题
3岁的乐乐活泼好动,但语言发展迟缓,只能说出“爷爷”、“奶奶”等简单的词语。社会工作者判断乐乐这种表现不符合儿童正常发育的普遍标准,其依据的标准是()。
A.统计学标准
B.个人主观体验
C.行为适应性标准
D.社会规范标准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A
解析:
A选项,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本题中,不符合儿童正常发育的普遍标准,体现了是统计学标准,故选择A选项。
B选项,个体主观体验。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
C选项,行为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就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带来不适,则被认为行为产生偏差。
D选项,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该行为就是正常的,否则就被视为是有偏差的行为。
A.鼓励小魏参加青年就业联盟,学习相关就业技巧
B.引导小魏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服务社区居民
C.协助小魏重返医院进行抑郁症的诊断评估治疗
D.鼓励小魏参加青年交友联谊活动,认识新朋友
E.协助小魏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
参考答案:ABDE
解析:小魏的主要问题是一直宅在家中,很少和同学来往,也没有认识新的朋友,属于社交问题和就业问题。
第130题 中学生小刚放暑假后,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既不学习,也不外出锻炼身体。针对小刚的行为,社会工作者适宜的做法有( )。
A.了解小刚的想法
B.建议小刚父母对孩子报培训班
C.建议小刚父母多陪伴孩子
D.和小刚一起制订改变计划
E.帮助小刚认识过度游戏的危害
参考答案:ADE
解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他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
第131题 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个人行为对社会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
B.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行为规范
C.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是不平衡的
D.各年龄阶段的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C
解析:人类是在环境之中生活的,同时人又具有能动性。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二者的关系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4.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总的来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是平衡的,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第132题 张叔叔非常喜欢旅游,在旅游中认识了来自各行各业、具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分享彼此的旅游经验,并接班到各地旅游,这体现了同辈群体的( ) 。
A.平等性
B.开放性
C.认同性
D.独特性
参考答案:C
解析:同辈群体的特点:(1)平等性。同辈群体成员的年龄、知识、能力等方面比较相近,他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2)开放性。同辈群体内部不存在特别严格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在语言、方式、话题等方面都没有限制特定的形式。(3 )认同性。同辈群体是个人自由选择结合的结果,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是在自然随意的过程中进行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对群体有较高的心理归属感和较强的认同性。(C 正确)(4)独特性。每个同辈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亚文化,这种群体的亚文化为群体成员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群体成员在语言、服饰、行为方式甚至发型等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第133题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是()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归属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参考答案:A
解析: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达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第134题
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组织志愿者与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结对,为这些老人提供日常送餐服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志愿者的送餐服务首先满足了老人的( )。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
第135题
社会工作者小王在社区走访时发现,有一群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玩轮滑。他们彼此熟悉,对群体也有一定的归属感。小王从这一特点出发,组织这样年轻人成立了“轮滑俱乐部”。小王的做法主要考虑了同辈群体的( )特点。
A.平等性
B.开放性
C.独特性
D.认同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同辈群体的特点。同辈群体的认同性是指同辈群体是个人自由选择结合的结果,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是在自然随意的过程中进行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对群体有较高的心理归属感和较强的认同性。
第136题
小明参加数学建模小组,认识很多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小明十分开心,上述活动满足了小明的( )。
A.尊重需要
B.生理需要
C.安全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参考答案:D
解析:
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②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别人的爱。题干中,小明因为认识很多志趣相投的小伙伴而十分开心,体现的是归属与爱的需要。故选项D符合题意。
第137题
小张是独生子,大学毕业后回老家工作,成家后与父母同住。婚后小张和妻子育有二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与父母发生分歧,于是小张和妻子购买了商品房,带着孩子搬出去居住。目前小张的家庭类型属于(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原生家庭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这种家庭规模较小,家庭关系较为简单,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家庭形式。
第138题
张先生夫妇带着5岁的大女儿和2岁的小女儿玩耍,小女儿突然要妈妈抱抱,大女儿看到后马上也要妈妈抱。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大女儿的行为背后的情绪反应是( )。
A.嫉妒
B.依恋
C.害怕
D.生气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超出教材范围。
A.协助受欺凌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B.鼓励家长在网上批判欺凌者的攻击行为
C.建议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制订严惩制度
D.要求家长监管子女的欺凌行为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干预工作。针对家庭开展的干预工作有:社会工作者可对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家庭进行访视,评估家庭在欺负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对父母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父母的认识水平;改善亲子关系,纠正不当的教养方式;减少家庭中暴力行为的出现,为儿童树立行为榜样;要求父母对儿童的欺负行为进行监督,配合学校和社会工作者开展活动等。
第140题
小学三年级学生娜娜学习成绩优异,每天除了完成功课外,还坚持练习演讲,一个雨天,娜娜在放学路上发现有个小妹妹正在哭泣,就猜想她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上述情形反映出娜娜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主要心理发展特征是()
A.口头表达能力正日益增强
B.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已成熟
C.通过他人立场来考虑问题
D.能够通过观察来思考问题
参考答案:D
解析:
学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学龄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上。内部语言的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已经能够不出声地思考问题。在学龄阶段,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注意的范围逐渐扩大,注意的分配能力逐渐提高,注意的转移能力逐渐增强。A属于学龄前阶段;B属于青少年阶段;C属于学龄阶段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