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921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应当(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而定,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参考答案:D
解析: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1922题
下列对于“德育”概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德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强制灌输的活动
B.德育是一种无需教育者参与的受教育者的自我修行活动
C.德育是把个体的品德转化为社会规范的活动
D.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相统一的活动
参考答案:D
解析:
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相统一的活动。
第1923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D
解析: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1924题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定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参考答案:A
解析: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性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第1925题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可根据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对小王的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还要重视对其道德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教师要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还要了解他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作为小王的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还要注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
第1926题
关于德育规律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通过活动与交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直线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辩证统一的过程
参考答案:C
解析: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并不是直线提高的过程。
第1927题
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重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第1928题
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第1929题
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这是因为(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参考答案:A
解析: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全面性。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故本题选A。
第1930题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经过多次的培养或矫正训练,不能操之过急,这表明德育要遵循( )。
A.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B.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D.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参考答案:A
解析: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要求在品德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中不要操之过急,要经过多次的培养和矫正训练。
第1931题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中音乐老师突出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的音乐老师针对学生用食指敲桌沿这一行为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警告,而是循循善诱,引导他加入乐队打鼓。
(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音乐老师的做法体现了这一原则。老师能够从学生用食指敲桌沿这一行为中看到学生有打鼓的潜质,说明音乐老师能够做到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学生,能够最大化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
(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音乐老师提出让学生到乐队当鼓手,同时提出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这体现了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这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启发自觉,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1932题
简述贯彻导向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有: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代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第1933题
请结合德育理论分析此材料。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一次溜冰活动对孩子进行了道德教育。
(2)从德育内容上看,教师进行的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他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人生道理:学习一定会面对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3)从德育的原则来看,该教师遵循了疏导原则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班主任针对学生们考试后的低落情绪,便带学生去溜冰,并适时地启发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体现了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强调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4)从德育方法来看,该教师采用了实际锻炼法。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
第1934题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D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发展。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即体现了德育的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1935题
试以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材料中的老师“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起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这说明该老师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该老师对说服教育法的运用。②“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这说明该老师重视实际锻炼,体现了实际锻炼法。③“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④“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问的距离”,这说明该老师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体现了疏导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该老师对品德评价法的运用。总体而言,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第1936题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思想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连贯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
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的这句话正是对疏导性原则的极高评价。
A.疏导原则
B.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德育中,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的德育原则即为长善救失原则,也成为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本题中,班主任冯老师即通过此种德育原则,引导小王发扬了自己的美术才能,克服了散漫的毛病,从而促使了小王考取了美术专业的大学梦。
第1938题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一德育原则被称为( )。
A.教学相长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1939题
问题:用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老师发现了小明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利用他身上的闪光点克服了他道德上的缺陷。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如下的德育原则和方法:
(1)老师采用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老师应该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这一闪光点改变学生的消极行为。老师发现了小明喜欢动物,从而利用他对动物的喜爱帮助他改变不爱学习的坏习惯,符合这一原则。
(2)老师采用了锻炼法这一德育方法。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案例中的教师让学生研究动物,鼓励学生写有关动物的论文。采用了通过实际活动锻炼学生优秀品质的方法。
第1940题
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
参考答案:C
解析: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