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库(2221题)


第601题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本题说法错误。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自学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教学不包括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第602题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正确。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是认识主体(学生)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第603题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A.智育活动

B.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第604题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不包括(  )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简捷性

C.认识的引导性

D.认识的顺序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教育性等特点。


第605题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  )。 


A.认识过程

B.教师教的过程

C.学生学的过程

D.双边活动


参考答案:A


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通过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的,并同时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而,教学过程本质上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第606题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动机。(2)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3)课堂练习,巩固知识。(4)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5)布置、批改并辅导学生课外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第607题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参考答案:B


解析:

只有领会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巩固与运用。因此,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第608题

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只有掌握所学知识的意义,才能够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第609题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


参考答案:D


解析:

理解教材上的新知识才是真正领会了知识。


第610题

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指的是(    )。


A.教学原则

B.教学方法

C.教学经验

D.教学规律


参考答案:D


解析:

教学规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故选D项。


第611题

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能。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智力、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探索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第612题

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忌地接受教育

D.能动地接受教育


参考答案:D


解析: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也是如此。


第613题

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但也要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


第614题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错误。

理由:新课程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615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常常会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情境或者设置模拟情境,这主要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  )的特点。 


A.知情意的统一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参考答案:C


解析:

直接经验就是指通过亲自探索、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第616题

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错误。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第617题

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正确。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第618题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同时,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还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三观)的形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第619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错误。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过程,只有教师的教或只有学生的学都不是真正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确立的。两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取得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 。


第620题

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量力性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