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821题
采用性格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量,他们在一个月后的结果与六个月前和三个月前的得分大致相等,这表明测验的( )较高。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相关度
参考答案:B
解析: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在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的信度就较高。
第1822题
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①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②课题(或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教案)。此外,还要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备检测。
第1823题
下列关于课堂总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课堂总结是一节课教学的最后环节
B.课堂总结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检验
C.课堂总结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D.课堂总结可有可无
参考答案:D
解析:
课堂总结是一节课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检验,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并非可有可无。
第1825题
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教学
B.德育
C.管理
D.科研
参考答案:A
解析: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必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一切工作的立足点都应该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1827题
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程度的指标是( )。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参考答案:A
解析: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根据题意可知。
第1829题
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形成的是( )。
A.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教学五阶段论
D.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参考答案:C
解析: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的教学过程,后由其学生发展为五个阶段,而这一理论的提出即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第1831题
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是(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参考答案:B
解析: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实施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准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故正确答案选择 B。
第1832题
孔子主张学习过程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它们是( )。
A.导、学、习、行
B.闻、行、忠、信
C.学、思、习、行
D.知、情、意、行
参考答案:C
解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主张学习过程应包括学、思、习、行四个过程。
第1834题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第1835题
针对班级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周老师上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了一些趣味性知识,这一课程实施符合()
A.忠实取向
B.创生取向
C.技术取向
D.相互适应取向
参考答案:D
解析:
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题干中根据学生特点适当删减,增加趣味性,体现的是相互调适的特点,因此选D。
第1836题
简述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第1837题 问题: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中生疑,在探索研究和探寻追究中解疑的读书实践过程。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
《草船借箭》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
因此,在探究性阅读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
第1839题 为什么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授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是二者通过一定的中介因素的有机结合;二者在教学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教学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
第1840题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上好一堂课的要求:(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