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803题
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检查课的依据是( )。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A
解析:
根据上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课可以划分新授课和巩固课等。
第1805题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
参考答案:C
解析: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第1807题 通常所说的备课要“三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A.研究学生
B.设计作业
C.设计评价
D.指导学法
参考答案:A
解析: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通常所说的“三备”需要在备课时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
第1808题 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和程序:(1)设置教学目标: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达、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分析;(2)组织教学过程:包括确定教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教学环境;(3)选择教学策略;(4)实施教学评价。
第1810题 在教学中国地形时,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形图进行教学。运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是( )。
A.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B.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C.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D.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参考答案:B
解析: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
第1811题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 )。
A.客观性
B.事实性
C.主观能动性
D.必然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1813题
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忌地接受教育
D.能动地接受教育
参考答案:D
解析: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也是如此。
第1814题
简述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2)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教学内容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教师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准确清楚;
(5)授课中是否有创新之处;
(6)教师的思维是否流畅,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
第1815题
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 )。
A.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B.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C.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D.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
参考答案:A
解析:
布置课外作业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第1816题
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教学指的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在这种认识具有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守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该教师在讲授落花生这一课时,不仅仅给学生们传授了语文的学科知识,同时也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好,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在当今只认衣裳不认人、做事虚浮的社会环境下,更需要像落花生那样埋头实干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遵守了该规律。
(2)在上述片段当中,该教师遵循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和启发性教学原则,前者主要表现在该教师在保证语文教学科学性的同时,结合落花生这一课主要内容的特点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告诉同学们要做像落花生那样埋头苦干的人,做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后者该教师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当双方都陷入矛盾的同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教诲”充满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3)该教师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说明该教师采用了讨论法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该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第1817题
依据新课程知识对《自然之道》(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写一篇教学设计。 要求:(1)结合学生特点;(2)教学过程要具体;(3)体现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会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②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②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同伴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感情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自然之道的启示。
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讲授法、情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设置疑问,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提问:看到这个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猜测后教师说句子,学生仿造,如:要下雨了,蚂蚁搬家,这是自然之道。春天来了,小草发芽,这也是自然之道。究竟什么叫“自然之道”呢?学生猜测后教师点题:“道”指规律。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2)初读故事,感知道理。
①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联系上下文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②检查词语,想象画面。教师抽读检查,提问: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抓关键词,练说主要内容。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换位思考,感悟道理。
①学习3~4段,指导讨论。思考:
A.幼龟出来做什么?遇到了什么事情?重点分析由“探、欲前又止、踌躇不前”可得知幼龟很警惕。
B.游人和向导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体会“紧张、焦急”与“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的鲜明对比。
②学习5~8段,小组自学,教师指导讨论:
A.向导为什么说违背了“自然之道”,又为什么不情愿救小海龟呢?
B.违背了这个“自然之道”将有什么后果呢?(出示图片)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你看到的情景。
C.他们是怎么救幼龟的?快速读第7段,把他们救幼龟的动作找出来。体会幼龟的可怜及作者对幼龟的同情。
D.思考第八段,想象:我和同伴们在想什么?向导又在想什么?引导体会其复杂的心情。
(4)总结拓展,再悟道理。
①试着用文中的词语串联复述故事,看谁说得最生动形象。
②分享:生活中,你们是否见到或听到违背“自然之道”的事?这些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师生互评,总结出: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自然规律。因为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
(5)布置作业,内化道理。
①给家人讲讲《自然之道》的故事。
②写一份遵循自然之道,保护自然环境的倡议书。
(6)板书:略。
第1820题
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参考答案:C
解析:
区分度是指一道题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也即题目的鉴别力,题干中说明该测验区分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