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题库(2004题)


第1561题 发挥人的创造性,离不开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注重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间的差别。它要求对公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富于挑战性地对待传统和习惯的思维模式。正如李四光所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根据上文,下列对“求异思维”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对已知的矛盾进行揭示

B.是富有怀疑和批评态度的思维模式

C.是李四光所用过的思维方式

D.是一种传统的习惯思维方式


参考答案:B


解析:

求异思维,要求“对公认为是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富于挑战性地对待传统和习惯的思维模式”。


第1562题

国际与本土

张颐武

春节的价值和象征性的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是中国人最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华人文化认同的象征。回首过去,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春节也在不变和变化中呈现了新的形态。

春节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切。一方面是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已经使得春节越来越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中国年”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变成了中国的重要的文化象征,逐步为世界所了解。虽然春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还远不能和圣诞节相比,但在世界许多华人移民较多的城市或社会中,春节也开始在华人社区之外产生影响。以往仅仅是传统的唐人街张灯结彩地庆祝,现在往往已经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各国政要也都发表对于春节的祝福。春节在全球的意义的凸显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华人的结构随着三十年来来自中国大陆的新华侨的大量出现而产生了变化,大陆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越来越被海外华人社区所接受,因此以大陆的文化为特色的过年方式如春节联欢晚会就成了全球华人过年的主流形式的一种,和传统的过年的方式如舞龙舞狮等融合之后,形成了全球春节文化的新形态。另一方面,过年的意义在今天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的时刻更加凸显了出来。国内的“过年”的气氛也一年浓似一年。在计划经济时代,春节被简化为“过革命化的春节”。而八十年代时,在现代化和西化的浪潮中,春节的文化和认同的意义也还没有像今天一样被强化得如此之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强调在这一时刻的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

当然,春节的国际化还仅仅限于华人和对于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还难以变得更普及。它还不能在全球获得更多的影响力。这当然和中国文化的现实的处境有关,其全球的传播和理解还有不少局限和问题。因此,如何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还是一个现实的困难。关于春节的那些中国文化的积淀,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体认,这其实对于全球的跨文化对话具有高度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了解春节的趣味和活力,还需要全球华人社会更好地努力。

春节在国内的传统意义得到了相当大的弘扬和发挥。当然也造成了返乡和回家的诸多困扰和问题,造成了春运的巨大的压力。现代所要求的是高度的流动性,是跨越边界的需要和人的高度的灵活性,这和传统的归乡的感情的关系是复杂的。今天的春节热说明中国社会的本土因素在当下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展现。从这一点上看,如何回应这样的感情和精神的追求就是社会需要认真探究的。

【问题】

(1)从全文来看,春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的关切”的原因有哪些?(4分)

(2)结合文意,概述应如何解决春节面临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①中国的崛起造成的文化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的力量的兴起引起了国际的关注,春节在全球的意义日趋凸显。(2分)②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而春节凸显了文化的价值和生活意义。(2分)

(2)要解决春节面临的“国际化”问题,需要全球华人社会更好地努力,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推展春节的文化含义和文化积淀,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意义和价值,使春节的国际化更普及,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要解决春节面临的“本土化”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回应传统的春节归乡的感情和精神追求,认真探究并解决它和现代的高度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第1564题

鲁迅先生在民国十四年曾经说过:“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华民国不只是一个空招牌

B.国民革命之后社会并没有多少真实的进步

C.国民革命之后,君主专制制度依然存在

D.老百姓被奴役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参考答案:B


解析:

由题干可知,鲁迅先生所说的是辛亥革命(即文中“国民革命”)之后的事情。分析背景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此C项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常识判断,A、D两项说法也不正确。故B为正确答案。


第1565题

美国著名学者伊顿曾预言:“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自然资源。”伊顿的预言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金融危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急剧上涨,世界经济滞涨风险苗头显现,国民的创新能力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人力资源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B.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将逐步降低

C.国家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国民的创造能力

D.国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答案:C


解析:

文段通过对伊顿预言得以验证的事实说明国民创造力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文段意图推断可知项最为合理。故选C。


第1566题

在吴一枪的刑警生涯中,像今天这样还是头一次。如此近的距离.就形成了一种空前的赌局,是赌就有赢有输。他赢得起,当然也输得起。没了后路的吴一枪出奇地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上一次因为追求完美和动作漂亮让同事献出了生命,可是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对“没了后路的吴一枪出奇地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一句理解错误的是(  )。


A.是对上次“血的教训”的弥补

B.显示了吴一枪的无所畏惧和镇定自若

C.留下一个潇洒漂亮的英名

D.在歹徒面前永葆中国刑警完美的光辉形象,完成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


参考答案:C


解析:

“上一次因为追求完美和动作漂亮让同事献出了生命,可是现在,他还是希望自己在歹徒面前能够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绝唱……”是对“没有后路的吴一枪出奇地想把射击动作做得完美一些”这句话的补充,故A、B、D是正确的,C项是对题干中句子的错误理解.故选C。


第1567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天时: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②地利:指适宜作战的地理形势。③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

B.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C.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D.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


参考答案:D


解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提及到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天时、地利、人和。没有涉及困境、磨练等。故选D。


第1568题

许多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试图推行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和营销方案,都期望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就是一种体现。这本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运用要与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感情颁向相一致,如果仅仅在技术上简单地模仿和运用,缺乏文化上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再美的“元素”也只会开出“恶之花”。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

B.在广告中使用“中国元素”要适可而止

C.在广告中彰显文化特色是重要的营销策略

D.理解文化内涵是“中国元素”成功运用的前提


参考答案:D


解析:

文段首先肯定了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的做法;接着用“但”字转折,说明如果缺乏对文化真正的尊重和理解,而只进行简单地模仿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D。


第1569题

材料

1992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天阁露玛(Tangalooma),人们开始将鱼投入水中供野生海豚食用。1998年,海豚开始回报人类,它们将鱼扔上码头。在喂养动物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丝乐趣。但动物是怎么想的呢?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认为动物和人类的智力只是程度上而非本质上的区别。他晚年的著作《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研究了鸟类、家畜、灵长类动物以及不同人类的喜悦、爱和悲伤。达尔文对待动物的态度,尽管很容易被那些每天接触狗、马或者老鼠的人所认同,但却违背了当时欧洲根深蒂固的理念——动物完全没有思想。这种古老的理念源于17世纪伟大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学说:人是理智的生灵,与上帝的思想相连,而动物只是肉体机器。他的追随者之一尼古拉.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abranche,法国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十七世纪笛卡尔学派的代表人物)这样描写动物:“不因食物而快乐,不因痛苦而哭泣,成长而不自知:它们无欲无求,无所畏惧,一无所知。”

二十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生物学界更忠于笛卡尔而非达尔文的学说。动物行为学的学生生并没有排除动物具有思想的可能性,但是思考这个问题几乎无关紧要,因为它无法回答。人们可以研究动物的输入(如事物和环境)和输出(行为)。但动物本身仍然是一个黑盒子:情绪和思想等不可观察的东西超越了客观调查的范畴。一位“行为主义者”(behaviourist)曾在1992年写到:“在任何试图了解动物行为的尝试中,都应该极力避免认为动物具有意识思维,因为这是无法检测且空洞的……”

然而,这些关于动物的狭隘想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1976年,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教授唐纳德.格里芬(Donad Griffen)不畏阻碍,出版了《动物的觉知问题》(The Question of Animal Awareness)一书。他认为动物确实能够思考,而且这种能力应该受到适当的科学研究。

在过去40年间,野外和实验室的大量研究工作,推动了远离主义、接近主义达尔文观点的共识。然而研究进展仍然艰难而缓慢,正如行为主义者所警告过的,这两种研究类型的证据都可能具有误导性。虽然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是严谨的,但动物在实验室中的表现难免异于野外。野外观察则可能被认为是奇闻异事而不被接受。虽然有的野外观察持续数年甚至几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缺乏严谨的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并不多见。

尽管如此,现在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有些动物确实以有意识的精神体验方式处理信息和表达感情。他们一致认为:大鼠、小鼠、鹦鹉和座头鲸等动物有着复杂的思维能力,一些动物具有曾被认为只属于人类的特性,例如为物品命名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还有少数动物,如灵长类动物、鸦科(乌鸦家族)和鲸类(鲸鱼和海豚),具有一些人类眼中接近于文化的东西,藉此它们形成了通过模仿和示范向后代传递信息和能力的独特行为方式。没有任何动物能够单独拥有所有人类心智特性,但是几乎所有单一的人类心智特性都存在于某种动物。                      

                                                                                                             摘自《动物有思想吗》翻译黄森

问题:

(1)人们对动物是否有思想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性的认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现阶段应如何推进动物心智的研究,情节和文本,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答题思路】(1)概括总结题,寻找文段中人们对‘动物是否有思想’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并通过寻找关键句的方式,对上下文进行概括、理解,总结、归纳出经历了哪些阶段性过程。

(2)概括总结题,寻找文段中关于对动物心智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现阶段进行研究的解决办法,并通过寻找关键句的方式,联系前后文段进行阐释、分析。

【参考答案】

(1)三个阶段:

①17世纪到20世纪相当长的试讲,人们更忠于哲学家笛卡尔学说,即动物完全没有思想;

②19世纪,达尔文认为动物和人类的智力只有程度上而非本质上的区别;

③1976年后,美国学者康纳提出动物能够思考的观点,随后数十年间大量的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2)文章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动物心智的研究

1.推动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进展。

2.解决实验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重视野外观察研究并推动其发展。

4.研究动物中存在的通过模仿和示范向后代传递信息和能力的独特行为方式。


第1570题

公共领域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科学的问题、统计数字的问题,而是主观认知的问题、意见的问题、想象的问题。在社会领域,民众的主观感觉才是最主要的客观事实。因此,在讨论公共政策问题的时候,看似准确的数字,其实并不像官员、专家们想象的那样重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感觉自己的税负沉重,那么,该国的税负就是沉重的。不论专家们计算出来的宏观税负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多低。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有时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需要我们远离数据分析

B.一国税负的沉重与否取决于该国公民对税负的主观感受

C.我们对一些公共领域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

D.解决公共领域问题时参考民众的感觉比数据更加重要


参考答案:B


解析:

这段文字采用的是演绎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提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即在讨论公共政策问题时,民众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进而由一般到特殊,推及到公共领域中的税负问题,说明税负是否沉重取决于该国民众对税负的主观感受。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未体现“税负”这一论述主题,排除C。


第1571题

作者认为读万卷书的人很少,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这里的“空气”具体指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文章第一段,作者提到“读万卷书日见其少”,指出最浅显的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第二段中提到“读书空气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读书的人愈少愈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最后一段提到“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可见“好利”也影响着读书氛围。 


第1572题

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要想知道为什么失去了读书的意义,首先,必须要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读书的动机,第二段中已给出明确的答案。 


第1573题

结合全文,说说“生命的光彩”的含义。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生命的光彩指天性自由、健康发展,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自然状态。


第1574题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认为藤蔓束缚了桃树的自由生长,而人为的诸多僵硬而野蛮的束缚同样是对生命的极大摧残,表达了对束缚的不满和批驳,以及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和热爱。


第1575题

“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文中“妈妈”将儿童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鱼”抹杀了,而这类成人眼中合乎常识的行为恰恰会掐灭创造的种子,束缚自由的天性。


第1576题

“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它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


第1577题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2)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3)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4)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5)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儿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


第1578题

文中作者追忆了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试分析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7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突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母爱的伟大;皎洁的月光、明亮的积雪更能衬托母亲的纯洁无私,烘托人物的形象美。


第1579题

“那一束伴地莲”为何能“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7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那一束伴地莲是过去艰苦岁月的见证,母亲那坚强、慈爱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儿子。


第1580题 笔迹检验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文字符号的书写动作习惯特点、文字布局习惯特点、书面语言习惯特点,来认定书写人的一项物证检验专门技术方法。上面一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


A.笔迹检验的内容很广泛

B.笔迹检验的研究方向

C.笔迹检验的操作方法

D.笔迹检验是一项物证检验专门技术方法


参考答案:D


解析:

题干是给笔迹检验下的定义,对句子进行提炼,可得到答案为D项。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