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题库(2004题)


第1501题

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什么?请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坚强面对,不屈不挠,勇于奋斗,最终战胜苦难,让它成为人生中真正值得汲取的财富!




第1502题

每个人都有表达、申诉的权利,可是艾顿却说"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句话是说,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如果诉苦,别人会认为这是在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或者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如果默默努力去战胜困难,苦难才是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会认为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因此,面对苦难,我们要做的不是倾诉,而是脚踏实地去征服苦难,使其变成宝贵的人生财富。


第1503题 教授《给予是快乐的》时,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朗读课文,复述故事,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道理。”下列对这样的设计意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B.训练朗读和口语交际

C.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D.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答案:C


解析:

此设计体现不出“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这一意图。


第1504题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替换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选自严春友《敬畏自然》)

问题:(1)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这句话的含义。(4分)

(2)文段指出“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造成环境污染及破坏,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比如沙漠化、沙尘暴、地陷、酸雨等,危及人类自身。

(2)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的方面有:①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②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③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


第1505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注释】①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②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③明:第1个“明”作动词,为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④明: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⑤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⑥亲:亲近、体察、尊重;⑦止于至善:以至善为奋斗目标。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理好国家的必要条件是有良好的社会风气

B.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弃旧图新

C.治国安邦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D.只要实施德政就能治国安邦


参考答案:C


解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整体的理解就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所以C项的理解最为完善。A、B、D项都有失偏颇。


第1506题

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世界原本是美好的,我们应热爱生活

B.用悲观的态度去认识世界,是人类的天性

C.心情的颜色决定着世界的颜色

D.为物所扰,为己所累,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参考答案:A


解析:

通过阅读文段可知,文段主要是在讲生活态度的问题,作者要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选项A直接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即作者意在告诉我们的内容,故选A。


第1507题

本能可以使生物对刺激做出复杂的反应。相对非本能反应,本能反应只需要很少的神经细胞。具有非本能反应能力的大脑一定有大量的神经细胞,而没有哪种昆虫的大脑具有如此数量的神经细胞。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


A.昆虫的反应一般是本能反应

B.大脑小于或等于昆虫大脑的生物只能做出本能反应

C.大脑大于昆虫大脑的生物都有能力做出非本能反应

D.拥有高级大脑的生物做出的反应一般不是本能反应


参考答案:A


解析:

通过最后一句话可知A项正确,因为昆虫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少,其反应一般是本能反应。B、C项都为主观猜测,D项无中生有,可以排除。


第1508题

“费改税”这一改革,实际上是对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赛程中一度变得紊乱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理顺。与其他大多数领域一样,尽管国贷道路交通的收费项目不断增加,但实际上用到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资金却没有见长。下列符合本段文意的是(    )。


A.税收是进国库的,对发展经济有利,但各种名目的收费却与此不同

B.控制收费项目,改革收费办法,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有利

C.在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中,要调整和理顺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关系

D.经济领域中的各种收费项目,对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没有好处


参考答案:B


解析:

第一句话指出“费改税”有利于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理顺。第二句话以道路交通的收费项目为例,指出我国在“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文段没有对税收和收费进行对比,因此排除A;文段没有提到“调整和理顺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关系”,因此排除C;文段没有对“收费”是否有好处进行评价,因此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


第1509题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作铺垫。


第1510题

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的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第1511题

科学家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 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37个讯号果真是外星人发出的吗?这段文字画线(加粗)部分的意思是(    )。


A.不知道已接收到的电波源有没有讯号

B.不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C.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D.已经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参考答案:C


解析:

从文段中“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可以看出,已经收到讯号,排除 A、B两项。画线部分的句子可以提取句子主干为“至今还未发现电波源”,即不能确定接收到的讯号的电波源,C选项正确。


第1512题

请简要概括重复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重复是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变化是不同的东西依次出现,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重复与变化是相互对立的,但是重复与变化也是相互统一的,在建筑中,千篇一律的殿堂、楼门、廊庑的制作方法和宫殿格局,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景色也是干变万化的。一个好的建筑作品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第1513题

简要分析北京故宫的建筑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结合中取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故宫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是朝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宮、交泰殿、坤宁宫成为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每一座的本身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重复的宫殿格局使整个宫殿看上去如一首乐曲,整齐而宏大,但是从千篇一律的宫殿中走过,在时间和空间的重复中,人们以一定的审美心境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故官的整个景色,轮廊、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故宫融合重复和变化,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故宫如艺术、如音乐一样 ,也使故宫成为建筑史上将变化与重复的关系融合在一起的优秀典范。


第1514题

材料:

人的认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思想环境。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见识拥簇和包围,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接触重要的思想,那些在历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几乎没有稍稍深入地阅读,他们长期以来依赖和接受的所谓“思想”,不过是来自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或者从各种小报、娱乐媒体上得到的各种“见解”,就是这些构成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资源。虽然这其中也可能包含和掺杂了一些重要观念,如古老传统中的先哲思想之类,但大致都是多次转手之物,是凌乱的或被他人改造过的、与种种世俗见解搅拌和嫁接在一起的。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影响所谓的“思想”的形成,左右日常生活观念。长此以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艺术的判斩,对人的判新,对时事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人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最起码的阅读,否则就不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思想之多,难免将自己封闭在平庸的见识中,求知者的痛苦来自交流的障碍,比如不能阅读其他民族的思想原著,或不能顺畅无碍地接受中国古典。有些译品的确难懂,只好勉强吞咽,许多思想家的原作是平易流畅的,经过译者翻译就变得疙疙瘩瘩了。获取古今中外的思想是我们的权利,获得这样的权利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语言的条件,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译事发达的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程颢、朱熹、王阳明、这些古代哲人的著作虽然难懂,好在都有译文,这些重要的思想家说过什么,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当然应该知道,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自认为有了深刻的发展,却不知早在几千年前他人就已经说过了。国外的思想家,康德、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达尔文,世界上的几大宗教等,其阅读意义与中国先哲相同。

总之争取机会跟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思想对话,哪怕是浅浅的理解,者都是极其有益的事情。我们不会容忍自己的茫然无知,形同懵懂,不知道我们人类历史上有过这么多杰出的思想家、这么多了不起的见解和发现。知识并没有入门,而西方文学大都生于基督教、天主教的文化土壤上,哪怕是反对这些宗教的人也同样如此,有人曾发出感慨:过去读托尓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一切都懂了,后来深入接触过基督教,回头再看他们的著作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方便,简直就是豁然开朗。这是因为真正的理解还要从文化开始。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反省,问自己是否闭塞和懒惰,是否错过了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彗。检点下来,我们会发现整体听来的这些见解,主意和方法,都是在世俗风尘中转来递去之物,它们几乎无不带有实用主义的目的、个人的欲望和自私偏狭的认识,即便是转引于思想家的,也往往没能真正地全面地传达出思想家的本意。就精神层面而讲,我们极容易生存在庸俗社会学、市井意识和浅薄机灵交织而成的所谓“见识”之中,并以此构造其个人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的思想来源。思想环境一旦破坏了,也就意味着长期处于低微的精水准之下。

(摘编自张炜《海边兔子有所思》)

问题:

(1)文章第一段所言“见解”指什么?依据这些“见解”形成的“思想”来为人处世,有什么“后果”?请根据文意,分别做出简要概括。

(2)文章认为理想的“思想环境”是怎样的,有何意义?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见解”指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小报、娱乐媒体上得到的“思想”。

后果:影响所谓的“思想”的行成;左右日常生活观念;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艺术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时事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2)①需要最起码的阅读,这样可以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思想之多。

②掌握知识与艺术理解,能真正理解提高认识能力。

③要学会反省,反省自己是否闭塞和懒惰,是否错过了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能够发现一些见解、主意、方法的真正内容,提高自己的精神水准。


第1515题

 作者为什么说“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古松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第1516题

 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了风格不同的散文,各有千秋而传世。朱自清的文章感情强烈而行文质朴;俞平伯的文章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苦涩而玄妙。对同一事物,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处境和不同心情时看法也不同。不同的人由于身份、经历、性格等原因,对于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第1517题

钥匙

罗兰

①自从有一天,和他因小事争吵,我一怒离家,回来时却发现忘带钥匙,又不肯按铃请他来为我开门,只得索性坐火车去高雄住了一夜。那以后,我对钥匙就十分小心。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自尊的保障、独立的象征,代表着可以我行我素的自由和不必求助于人的快乐。我的钥匙好像就因为这种意义的追求才逐渐多起来的。

②除了自己住处大门、二门的钥匙,以及家中一切备而不用的钥匙之外,我有办公室抽屉和四个柜橱的钥匙,还有发音室的钥匙。另外我还有洛杉矶女儿住处的两套钥匙和纽约朋友住处的钥匙。他们说:“知道你这人喜欢随时高兴就跑来了,给你一套钥匙,我们不在家,你也可以进来。”

③钥匙因此不仅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权利和别人对你的信任。

④为了预防自己某天忘了带钥匙或丢了皮包,我多配了一些钥匙,放在办公室。必要时,我可以回办公室去拿,而不必麻烦锁匠或任何其他的人。办公室昼夜都有人在。我不怕任何时候会被关在办公室的门外——这另一套的钥匙给我的是一种左右逢源的保障。

⑤我信赖我的钥匙,而且对它们十分感谢,好像它们是黑夜中的一些灯、寒夜里的一炉火,或一把挡雨的伞、一件御寒的大衣。它们是如此的简单、轻便、信实,而又可以由我自己掌握。

⑥仿佛凡不能由我自己一个人来掌握的东西,都使我觉得不安全。不是我不信任别人,而是我不知自己肯不肯去烦劳或支配别人。我总觉得,要烦劳或支配别人的时候是很紧张的。虽然,我知道,那么多的人乐意对我付出关怀与帮助。不说别人,电台的老工友,每当我进了办公室,还未坐定,他就用我留给他的钥匙帮我把抽屉打开了,而且总会问:“又没带钥匙吧?”我接受他的好意。在他面前,我永远可以不必说我带了钥匙。只有当他偶尔休假,或出去访友的时候,我才庆幸我不会真的没带钥匙,而可以很愉快地打开抽屉,取用我工作上绝对必需的唱片或录音带。这使我产生一种有备无患的快乐。

⑦为了怕使未曾预料我真会从天而降的朋友或女儿大吃一惊。我还没有这样使用过他们善意交给我的钥匙。不过,我也曾想象,如果某一天,天寒地冻或风雨交加,迫使我不得不找个地方落脚的时候,忽然想起,附近就有她们某一个人的住处,而我正带着她们的钥匙,尽管她们已去上班,或者刚好出去度假,我也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开门进入她们舒适的家,让我卸下满身风尘、一心倦意,安稳地蜷卧在沙发上入睡一这钥匙,对我来说,是一种可以安心的投奔。

⑧天气冷了,外面滴滴沥沥地下着冬雨。从外面回来,躲进自己的家里,插上电暖炉,把那串小小的钥匙珍重地放回皮包内存有拉链的口袋,感觉上,我所拥有的一切都在这里了。于是,我忽然记起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住处的邻居发生火警,慌乱中,一点也想不起该先抢救什么,敞着大门跑出去,只带着一把开大门的钥匙。我并不觉得自己反应错误,因为那是一种下意识“提纲挈领”的抢救——有钥匙,就可以让我拥有那个家。

⑨女儿出国前夕,把她用的那把开大门的钥匙交给我。我推还给她,说:“万一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不在家呢?”一一钥匙,在这时,是一种无言的挽留。

⑩当忍痛不得不把房子卖掉的时候,最后的割舍,是交出那把使用了多年、感觉上犹有余温的钥匙,使我觉得那把交出去的钥匙上像是缀满了珠钻,而它们却是我在这人生旅途上奔波时的汗滴和泪滴。

问题:

(1)文章围绕“钥匙”而展开,那么“钥匙”在文章中有哪些含义?(4分)

(2)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交出去的钥匙上像是缀满了珠钻,而它们却是我在这人生旅途上奔波时的汗滴与泪滴”。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谈谈你的看法。(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钥匙”在文中有多种内涵,具体如下:①是自尊的保障、独立的象征;②是我行我素的自由和不必求助于人的快乐;③是自己的一种权利,也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④是有备无患的快乐,也是左右逢源的保障;⑤是安心的投奔和无言的挽留。

(2)钥匙是作者人生历程的见证者,见证着作者的悲伤与欢喜,见证着作者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收获、见证着作者家庭的幸福和工作的欣慰,钥匙是作者心灵的守护者。所以在交出钥匙的时候,作者会有小小的伤感与不舍。


第1518题

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什么?请结合本文,说说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坚强面对,不屈不挠,勇于奋斗,最终战胜苦难,让它成为人生中真正值得汲取的财富!


第1519题

每个人都有表达、申诉的权利,可是艾顿却说“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谈谈你的理解。(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句话是说,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如果诉苦,别人会认为这是在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或者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如果默默努力去战胜困难,苦难才是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会认为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因此,面对苦难,我们要做的不是倾诉,而是脚踏实地去征服苦难,使其变成宝贵的人生财富。


第1520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记》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B.比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C.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

D.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说明磨难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D


解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意思是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