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题库(2004题)


第1621题

请简要概括陈胜认为起义将会得到百姓拥护的两条理由。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2)以扶苏、项燕的名义倡导。


第1622题 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系统里都有不同的层次。一个城市总会有富人、穷人的区别,总会有不同的教育、文化等群体,“平等”应主要体现为身份之间的流动性,而不是一刀切。别说是在中国,即使是在一些很发达的国家,“现代大都市”也并非没有贫民窟、贫民区,整齐划一的城市必定是主观强为的,而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这段话支持的主要观点是(  )。


A.有贫民窟比没有贫民窟好

B.身份之间的流动是一种“平等”

C.城市中有不同的层次结构是很正常的现象

D.整齐划一的城市是主观强为的结果


参考答案:C


解析:

题干的第一句话点明了文段的主旨,即城市系统里有不同的层次,接下来是作者在解释这种现象的正常表现,以支持本段的观点。


第1623题

由于受定论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总要分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而且人们一般认为一切过错都应是反面人物造成的,并天真地以为,只要没有反面人物,任何事情都会顺利地进行,按照人们预想的道路向前发展。这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而只要一个人被定为反面人物,就永远不能翻身,纵使你有再多的好处,也还是反面人物,是个坏人。我们强调历史地看问题,可是我们的很多评价并没有体现这一点,而只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去评价人,给人贴标签!

以下对作者的本意表达不正确的是(  )。


A.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应该客观

B.反面人物不应为所有过错负责

C.在历史评价中应尽量抛开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D.定论思想使我们对历史的研究走入了误区


参考答案:C


解析:

A项,根据“这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以及“我们强调历史地看问题”可以推知,作者在对研究历史人物这个问题上要求“尊重历史”,也就是应该客观。B项,根据“人们一般认为一切过错都是反面人物造成的”之后的转折,可以判断作者并不支持这样的说法,故B项也是作者的本意。D项,根据“由于受定论思想的影响”,可以判断D项也是作者本意。C项,根据文段最后一句,可以判断作者对仅仅按照现代人思想感情去评价人是不赞同的。但并没有说要“尽量抛开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该项属于主观臆断,不是作者的本意,故选C。


第1624题

[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


第1625题

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7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

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


第1626题

概括文章第6、7、8自然段所写,说明人类是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的。(7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故土的山川(或风景)、故乡生活记忆(儿时往事、往事记忆)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第1627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那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题的是(  )。


A.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B.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

C.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

D.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参考答案:B


解析:

题干首句指出应该从作家那里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接着阐述这种性情相近即更为深刻的思想相近,思想决定性情,后面紧接着描绘找到思想相近的人之后的种种好处,从而论证首句提出的观点。因此最核心的内容即找到思想相近的作家。故选B。


第1628题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根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根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并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生命的光彩。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写的诗。其中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未被僵硬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节选自曹文轩《不可缠绕的心灵》)

问题:

(1)结合全文,说说“生命的光彩”的含义。

(2)文中画线的句子“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并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对它千缠百绕。”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生命的光彩指天性自由、健康发展,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自然状态。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认为藤蔓束缚了桃树的自由生长,而人为的诸多僵硬而野蛮的束缚同样是对生命的极大摧残,表达了对束缚的不满和批驳,以及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和热爱。

(3)文中“妈妈”将儿童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鱼”抹杀了,而这类成人眼中合乎常识的行为恰恰会掐灭创造的种子,束缚自由的天性。


第1629题

文中第四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


第1630题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解决问题。

材料: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与众不同,它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这些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
请问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是如何利用浅层地温能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的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②使用“热泵”传递浅层地温能,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③通过管道中的水传递热能,储存热量。


第1631题

文章第2段提到了“沉着”,试从字义和情感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文段可知,相比春天,作者更认为秋是走向“生”的路,“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从落叶残花中悟出秋天更能显示生命.秋并不意味着终止,而是一种积蓄、酝酿与积淀,它给人更悠远的希望,荒凉、凋亡着的秋是安定而沉着的,透过“沉着”这个词,把作者眼中的秋传达给了读者。 


第1632题

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幸的不幸与不幸的幸”,其实是不同的人对生命的选择。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布满荆棘,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在路上,才能真正品尝人生的悲欢离合,才真正知道人生的快乐。


第1633题

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要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第1634题

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做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 


第1635题

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做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圣经》。

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人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再读。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是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它们清新、湿润,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

(节选自迟子建《枕边的夜莺》)

问题:

(1)整体感知全文,说说你对“枕边的夜莺”的理解。

(2)在作者看来,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名句,其原因是什么?

(3)品读全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放在枕边经常用来夜晚阅读的中国古典诗词的书籍。

(2)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的作品有着大悲悯、大哀愁。

(3)作者通过叙写读书经历,特别是夜晚读古代诗词的体会,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钟爱之情和人生感悟。


第1636题

当喝酒的“老习惯”与驾车的“新方式”遭遇的时候,有的人想“鱼与熊掌兼得”,既喝酒又驾车。因此,如果不从社会传统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对刚刚走进汽车社会的人们进行引导教育,而只靠疾风暴雨的执法运动,很难根治酒后驾车的顽疾。当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舆论的深入讨论和专项行动的持续展开,“喝酒不驾车,驾车不喝酒”的基本理念正在逐步深人人们的生活。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


A.根治酒后驾车顽疾不一定要开展专项行动

B.社会习惯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C.转变生活理念是解决酒后驾车问题的根本途径

D.专项行动对于解决酒后驾车问题治标不治本


参考答案:C


解析:

作者首先提出人们存在既想喝酒又想驾车的生活理念,接着指出,如果不从社会传统和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引导,仅靠专项执法运动很难根治酒驾问题,最后补充说明我们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喝酒与驾车的理念方面取得的初步成绩。由此,作者主要论述的是转变生活理念对根治酒驾问题的重要性。故答案选C。


第1637题

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有什么目的?(7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是要让学生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人,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


第1638题

请结合你的一次“弯腰”经历,谈谈你对“弯腰”的认识。(7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也特别容易为一点小事生气发火。有一次,有个成绩不如我的人对我说:你这么用功,有什么用,还不是没有某某成绩好。我当时一听就特别生气,觉得是他瞧不起我,于是就跟对方吵了起来,血气方刚的两个年轻人,最终还动了手。事后,我越想越后悔,本来就是一句玩笑话,如果我学会“弯腰”,那完全可以一笑而过的。


第1639题

文章第③自然段提出了“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所产生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

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③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第1640题

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社会因而会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社会就会被“异化”。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