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题库(2004题)


第1681题

毫无疑问,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当今社会颇具影响力的人群之一。借劲大众传媒的影响,主持人成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角色因此不同于普通人,而是集社会角色、媒介角色及个人角色于一体的特殊角色。选择了这一职业,不仅仅意味着选择了鲜花和掌声,财富和荣耀,更意味着选择了媒体和社会必然赋予他们的责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主持人具备特殊的影响力

B.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发挥着特殊的社会作用

C.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主持人所应肩负的责任

D.主持人应借助传媒的影响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参考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阐述了主持人这一角色的特殊性,然后指出正是因为主持人职业的特殊性使其肩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项准确地表述了这层意思。


第1682题

“这E时代的生活,最终终止了书信的使命”中“书信的使命”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文段可以知道,是现代高科技文明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书写信件,甚至不知道书信是什么,而在第二段,作者集中陈述了他从书信中得到的欢乐与渴望,由此可以归纳出书信是用来书写内心情感,寄托情思的。在回答时,言简意赅,点到即可。 


第1683题

请分析解释文末“信的时代终结后,我不知道我们还能盼望什么”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最后一段作者用收到邮差捎来的信“倒会让你觉得稀奇”“信封里除了广告.便会是一些收费通知或对账单什么的”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一种失落情感,而这种现象是时代科技进步的结果,所以作者不仅为自己,也为现代人再也体会不到书信情结而失落,作答时注意,要强调“现代人”。


第1684题

中国近代人物都比较复杂。它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代表更是如此。社会解体的迅速,政治斗争的剧烈,新旧观念的交错,使人们思想经常处在动荡、变化和不平衡的状态中。先进者已接受或迈向社会主义思想,落后者仍抱住“子曰诗云”、“正心诚意”不放。同一人物、思想或行为的这一部分已经很开通很进步了,另一方面或另一部分却很保守很落后。政治思想是先进的,世界观可能仍是唯心主义:文艺学术观点可能是资产阶级的,而政治主张却依旧是封建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一幅极为错杂矛盾的图景。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


A.中国近代思想总体上还没有现代思想元素

B.中国近代人物或者是保守落后的,或者是开放进步的

C.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是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

D.中国近代思想的复杂性源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经济发展的落后


参考答案:C


解析: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在中国近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人们思想意识层面出现的复杂、矛盾的表现。A项“总体上还没有现代思想元素”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排除。原文说“同一人物、思想或行为的这一部分已经很开通很进步了,另一方面或另一部分却很保守很落后”,B项将“同一人物”偷换成了“中国近代人物”,排除。D项属妄加推测,“西方列强”侵略与经济发展“落后”在文中没有涉及,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第1685题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唯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塑着新的世界。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


第1686题

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第1687题

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列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

②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


第1688题

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句话从表层方面来看显现出王文显身上具有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深层方面来看体现出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是清华的灵魂。坚守学术性和包容性,清华就不会因为任何变革而改变;反之,清华将不再是“清华”。


第1689题

文章第②自然段,作者提到“不很开化的印第安人”,有何用意?(5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告诫青年生活在应用科学的时代,要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应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5分)’


第1690题

概括“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中加粗词“这一点”的内容,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思考。(9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一点是指不仅要关心应用科学本身,更要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应用科学既节约了劳动,又使生活更加舒适,但给我们的幸福却很少,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正当地去使用它。比如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

在和平时期,应用科学使我们的生活匆忙和不安定,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使人惶恐和不安。因此除了研究应用科学本身,更要注意应用科学的正确使用,保证应用科学为人类造福、为社会进步发挥作用。(9分,如不结合实际展开说明,酌情扣2—4分)


第1691题

文中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字面义是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在本段中喻指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怀才不遇的落魄之人。


第1692题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条概括。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它为花蕊挡风遮雨;(2)它不留恋枝头的繁华,也不夸耀自己的功绩;(3)它落而无憾,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


第1693题

近几年,在许多场合见义勇为被自我保护替代了。事实上,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自我保护的智慧,更需要的是勇气和血性。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的民族在某一天再一次面临危亡的时候.我们的国人是不是要用“自我保护”的口号来心甘情愿地做“亡国奴”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的论点(  )。


A.见义勇为让位于自我保护是现在社会的流行观点

B.不能借口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而忽视勇气和血性的培养

C.如果没了勇气和血性.一些中国人将有可能做“亡国奴”

D.自我保护意识应被取消.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和血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提问是文段支持什么论点,A项的观点与文中的论述恰恰相反,故可首先排除。C项,文段只是用它作为事例来说明危难时刻,我们不能只顾自我保护意识,而没了勇气和血性,也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文段只讲在危难时刻我们更需要勇气和血性.并未说自我保护意识应取消。故答案选B。


第1694题

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个前提就是,当你战胜了苦难,不再受苦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否则,它就是你的屈辱。


第1695题

每个人都有表达、申诉的权利,可是艾顿却说“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谈谈你的理解。(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句话是说当你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时,如果你诉苦,在别人听来无异于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而你自己也很难觉得这是在享受苦难、锻炼品质,这时候苦难就是你的屈辱,会让别人瞧不起你;而当你摆脱了这个苦难或不再受苦时,你能够把苦难变成财富,别人也会敬重你。所以我们要先战胜苦难,才有权利评论苦难,才会获得别人的敬重和认可。


第1696题

开篇反复强调那树很久“就立在那里”,这样写,会有哪些暗示呢?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那树暂时还远离现代文明;那树是能够亲近人类的,尽管人的到来并不征得那树的同意。


第1697题

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树叶:一片都没掉下来、一片也不落下、一片也不逃走、地上有碎叶。他的意图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刻画形象——那树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形成对照——那树亲近、善待人类却不配有好的命运;提出批评——人类只顾及眼前利益的错误。


第1698题

请结合全文谈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雨模糊了作者的眼睛,使作者看不清雨中的现实世界;可是,在雨中作者的心更明亮了,对人生的道路看得更加清楚。(6分)


第1699题

文章以“雨”为题,其内容是以写“雨”为主吗?请简要分析。(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不是。(2分)作者写“酷爱阴雨”不是为了抒发爱雨之情,而是借“雨”表现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侧重写社会造成的内心感受;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6分)


第1700题

结合全文,请解释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含义。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通读文段可知,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中间提到“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有些人被社会压力和诱惑所左右,在忙忙碌碌和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迷失了自我。只有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会有明确的行动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时刻保持清醒。所以“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要告诉我们记住回到自我的路。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