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题库(2004题)


第1601题

如果发现一个好产品或者一个大市场,就应该立即跟进;在跟进中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然后通过创新弥补缺陷,超越对手,实现后来者居上。当然,创新的目标是创造,而不是简单模仿。因此,创造性模仿者需要通过对他人创意的了解。重新组合、改良而产生具有不同功能与价值的新东西。事实上,所有的产品,除了第一代是原创的,以后的进步都是通过创造性模仿来实现的。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创造性模仿是改良产品的主要途径

B.通过不断的改善就能得到新的产品

C.创新来源于对现有产品缺陷的弥补

D.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


参考答案:A


解析:

文段主要讲的是通过创造性模仿获得产品,而并非“不断的改善”,且B项“就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由文段中“在跟进中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然后通过创新弥补缺陷······,并不能得出“创新来源于对现有产品缺陷的弥补”,排除C项;由“所有的产品,除了······都是通过创造性模仿来实现的”可知D项表述错误,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A。


第1602题

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7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但是充满生机,充满色彩,给人带来希望的。


第1603题

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7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作者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表达出两层意思:寒冬中,春天是一个梦,她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艰难时,社会的变革、人间的真情是充满春天气息的梦,她更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将“春天”和“梦”联系在一起,巧妙而有效地凸现了作者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第1604题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以网络为基础的当代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注意力,因此在互联网上如何吸引注意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网络时代对注意力的经济价值的强调无疑是必需的,但如果忽视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就会导致对注意力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起码的尊重,以至于会有人利用网络手段的便捷性和隐匿性,通过不实和不良信息去浪费、污染、践踏他人的注意力,这无疑也是一种严重的精神伤害。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


A.呼吁网络时代要善用注意力,珍视其精神和文化价值

B.强调网络时代如何吸引注意力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

C.强调网络时代忽略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

D.呼吁应加强对网络注意力污染和扭曲的管理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文前面主要强调的是“因此在互联网上如何吸引注意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后面又紧接着强调“时代对注意力的经济价值的强调无疑是必需的,但如果忽视了对吸引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就会导致对注意力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起码的尊重,……”很明显,本文主要强调的是注意力在精神方面的意义,所以B、C项是错误的。而D项中“对网络注意力污染和扭曲的管理”并没有提到。故选A。


第1605题

作为一种力量,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其显现及发挥必然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要么是附着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是精神理念上,要么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上。只有通过精神的或者物质的载体,文化力才有了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文化力并不是那种立竿见影式的显在力量,不可能由人们随心所欲地控制和主宰。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较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  )。


A.说明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

B.表明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C.阐述文化力本质上具有依附性质

D.懈释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的原因


参考答案:C


解析:

文段的首句指出文化力的显现及发挥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即文化力具有依附性。接下来主要是对文化力的依附性进行具体论述,故选C。


第1606题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读书的具体要求,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第1607题

材料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把元代的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并称,这一系列再加上明清小说,完整地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一脉相承的进化史。

但是,悉心琢磨一下这些文学体裁在各自时代中,其创作者的身份和创作目的,以及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总体数量,就会发现,用这样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把作为通俗文化的戏曲作品与属于精英文化的经典文学体裁和作品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

王国维所赞赏的元曲,是经过了几百年的自然存毁和文人汰选而被经典化的戏曲文学作品,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共同进入了知识分子的阅读史。但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生产活动,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在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中,戏班的组织,演员的培养,演出实践的安排、管理、宣传,观众的接受与反应,等等,每一个元素的重要性都不亚于戏曲的文学创作本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才构成了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本质特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称:“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这话不假,这种将戏曲史纳入正统文学进化史,侧重文学曲词,关注经典作家作品的观念,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戏曲史的主流研究思路。虽说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到五十年代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可以看出,确实也有学者在努力拓展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对戏曲的舞台结构、班社组织、演出排场、服装道具等有所涉猎,但仍然是以经典戏曲研究为主体,缓慢积累着周边的知识信息,没有能够通过戏曲史的研究呈现出具体的生活体验和广泛的社会现实。

公平地讲,《宋元戏曲史》诞生的年代,正是梁启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之弊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的话音刚落之时,而王国维就已经把几百年来在文人士大夫眼中都不入流的元曲,纳入了中国正统古典文学的进化系列。在当时,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震撼性的时代意义自不待言。

而研究内容局限于文学也有其不得已之缘由。他在《宋元戏曲史》中所考察“宋金以前杂剧院本,今无一存”,而戏曲演出相关的全部活动也限于传统历史记载的偏见,都只能在边边角角的史料中找到寥寥数语。

在其后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仍然长期受到局限,也不能归咎于对王国维的路径依赖,而要归因于学界自身生存状态的局限。可以说直到二十世纪末,国内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各项文化产业均市场化之后,国人才开始对于都市生活、市民社会、娱乐产业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会,才能够有基础去观察相应的历史现象。这其实是个有趣的历史悖论,我们常说,学习历史是为了解现在,但是如果没有现实经验的对照,我们往往也认不出历史曾经的面貌。 

       ——王艺《当我们在谈论戏曲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问题:

(1)文章认为,不能把戏曲作品与经典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其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我们应当如何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戏曲作品是通俗文化,经典文学是精英文化,用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把二者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生产活动,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

(2)研究古代戏曲史的方法是:

①不能单纯地从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角度进行比较,要全面地综合地进行衡量作品。

②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戏曲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文学研究,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中,戏班的组织,演员的培养,演出实践的安排、管理、宣传,观众的接受与反应,等等,每一个元素都重要性都不亚于戏曲的文学创作本身,都应进行考量。

③努力拓展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对戏曲的舞台结构、班社组织、演出排场、服装道具等有所涉猎,不要只以经典戏曲研究为主体,要能够通过戏曲史的研究呈现出具体的生活体验和广泛的社会现实。

④结合时代背景,突破局限,文化产业市场化后,要对都市生活、市民社会、娱乐产业有切身的认识和体会,观察相应的历史现象。


第1608题

结合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 怀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文段开篇作者强调自己回乡过年时总是不忘带几册自己想看的书,“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一个“再”字和一个“更”字,就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对“在乡间读书”的喜爱之情,文中第二段详细陈述了作者在乡间读书的感受、体会,这些感悟正是作者喜爱在乡间读书的理南,即感受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感悟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第1609题

文段中“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表达了作者什么 观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文段倒数第二段指出现代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物欲横行,人们很难沉下心读书,寻求内心的平静,这也就是作者说“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之意。 


第1610题

第三段说“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照应前面提到的诗句,过渡到后面的分析。

深刻含义有:“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非仅指“北宋”或“宋代”,而应该代指整个的“古代”或“过去的岁月”;无论过去和现在,在作者和“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心目中,最美好的西湖,只能是“大自然的西湖”,是“容易被人接受”的体现着“淡之美”的西湖。(关键词:西湖、过去、现在、淡之美。)


第1611题

本文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正面论述:①“淡之美”接近天然,容易被人接受。②“淡之美”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更加耐人“思索”。反面论述:“浓”,会造成“强力持久的兴奋”,而这“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的。



第1613题

作品写伯乐一开始识穿众多冒牌“千里马”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反衬的作用。“罗锅背”造假有方,骗术高明,能够博得用人单位或领导的信任。


第1614题

一个艺术形象,如果能对生活现象作出概括,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就说这形象具有艺术价值。请简要谈谈作品中“罗锅背”和“伯乐”这两个形象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罗锅背”这一形象有这样的艺术价值。首先,“罗锅背”和众应聘者的手段和心态折射出这样的社会现实:某些人不学无术,企图通过造假手段达到目的;而有证书不代表就有真本领。伯乐相马则折射出一个社会问题:选聘人才只看文凭,不重真才实学,往往给造假者可乘之机。这两个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求职者,应注重自身素质提高,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在社会上谋取一席之地,而不应在制假造假上心存侥幸。作为选人用人单位,应更新观念,变注重学历为注重能力,让人才能脱颖而出。


第1615题

                                                                                                  谈生命(节选)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境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延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摘自《青年文摘》2001年第3期)

问题:

(1)“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6分)

(2)文章结尾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为什么在快乐和痛苦中都要感谢生命?(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6分)

(2)文章最后一句指出:“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因为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人生特有的快乐和美丽,所以我们即便痛苦也要感谢生命。(8分)



第1617题

标题“一步棋”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表层含义:(1)从人物看,两位高手都被称为“一步棋”;(2)从情节看,全文以一步棋为线索,多次点到一步棋,关键处都在“一步棋”。深层含义:人生关键的一步棋,常在诱惑中走错。


第1618题

这篇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哪些弱点,试结合文本加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贪婪(豪贪杰的玉镯,想贪少年为奴);(2)过于自负(豪第一局结束后的自得,第二局中的轻蔑,都是致其失败之因);(3)受不住诱惑(文中杰先以物诱,次以身诱,最后以棋诱,故意败第一局,故意弃马、丢炮、送车,终使豪受不住诱惑而落败);(4)易被表面现象迷惑(杰之美貌、诈败,玉镯之金玉生辉,熠熠夺目,第二局之弃马、丢炮、送车,都是表面现象,而豪却为其所惑)。


第1619题

城市好比一个巨大的海绵,劳动力就像城乡之间流动的水,当经济处于上行期,经济扩张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处于下行期,经济衰退又将这些劳动力挤回了农村。正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引发的海绵效应,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挥着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但这种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进行转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经济衰退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B.城乡二元结构减弱了经济衰退的影响

C.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的就业缓冲作用

D.农村劳动力不应成为经济衰退中的牺牲品


参考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了海绵效应及其积极作用,接着指出“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并解释其原因。由此可知,文段论述的主题是“海绵效应”。再由转折词“但”可以看出,文段强调的是“海绵效应”的不可持续性。因其“不可持续”,对“海绵效应”的利用就应当适可而止。选项中只有C项既体现出对“海绵效应”“不能过分依赖”的态度,又兼顾“海绵效应”这一主题元素。


第1620题

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问题:

1、联系上下文理解段中“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的含义。(4分)

2、请联系生活,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这句话中所说的心灵之“茧”的?你认为该如何冲破心灵之“茧”?(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作者看到眼前(姿态翩飞)的蝶,想到了它的沉睡就是一个生死相连(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的梦。

2、指人生道路上的障碍,如低微的出身、平庸的相貌、痛苦的遭遇等

  用自尊、自信、毅力、勇气、智慧去扫除人生道路上的障碍(意合即可)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