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A.有助于优化纳税服务
B.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C.有助于提高税收征管效能
D.有助于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参考答案:B
解析:
涉税专业服务的作用包括:(1)有助于优化纳税服务;(2)有助于提高税收征管效能;(3)有助于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第2题 下列关于涉税专业服务的法律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
A.专业税务顾问、税收策划、涉税鉴证、纳税情况审查四大类业务,必须由具有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质的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从事,相关文书应由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签字,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B.由于客观原因,需要延长完成协议时间的,可以变更涉税专业服务关系
C.委托人提供虚假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会计资料,造成涉税服务错误的,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在服务期限内可单方终止服务
D.涉税专业服务关系可以以书面、口头或者其他形式确立
参考答案:D
解析:
选项D,涉税专业服务关系确立必须书面签订(或其他法律认可的电子方式)涉税专业服务协议书,而不得以口头或其他形式。未经签订涉税专业服务协议书而擅自开展涉税专业服务业务的,不受法律保护。
A.纳税申报咨询
B.税务信息提供
C.纳税风险评估
D.税务事项办理辅导
参考答案:C
解析:
选项C:一般税务咨询多是针对具体的、事先确定事项的答疑解惑。纳税风险评估需要针对客户需求出具专门报告或建议,属于专业税务顾问业务。
第4题 对纳税人的经营和投资活动提供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纳税计划、纳税方案,属于()涉税服务业务。
A.一般税务咨询
B.专业税务顾问
C.税收策划
D.纳税情况审查
参考答案:C
解析:
税收策划,是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经营和投资活动提供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纳税计划、纳税方案。
第5题 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应当于完成专业税务顾问、税收策划、涉税鉴证、纳税情况审查业务的次年3月31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 )。
A.《年度财务报告》
B.《年度纳税情况汇总表》
C.《专项业务报告要素信息采集表》
D.《涉税专业服务协议要素信息采集表》
参考答案:C
解析:
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应当在完成涉税专业服务的次年3月31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专项业务报告要素信息采集表》。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应当在首次为委托人提供业务委托协议约定的涉税服务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涉税专业服务协议要素信息采集表》
第6题 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涉税专业服务协议要素信息采集表》时,难以区分“一般税务咨询”“专业税务顾问”和“税收策划”三类涉税业务的,可按( )填报。
A.一般税务咨询
B.专业税务顾问
C.税收策划
D.其他涉税服务业务
参考答案:A
解析:
涉税专业服务机构难以区分“一般税务咨询”“专业税务顾问”和“税收策划”三类涉税业务的,可按“一般税务咨询”填报;对于实际提供纳税申报服务而不签署纳税申报表的,可按“一般税务咨询"填报。
第7题 税务机关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和从事涉税服务人员违反《涉税专业服务监管办法(试行)》规定的情形进行分类处理。属于严重违法违规情形的( )。
A.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
B.纳入涉税服务失信名录,期限为2年,到期自动解除
C.纳入涉税服务失信名录,期限为3年,到期自动解除
D.由税务机关降低信用等级
参考答案:B
解析:
属于严重违法违规情形的,纳人涉税服务失信名录,期限为2年,到期自动解除。
第8题 从事涉税服务人员信用记录,实行信用积分和执业负面记录相结合方式。下列各项关于个人信用积分记录规则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从事涉税服务人员被纳入涉税服务失信名录的,其个人信用积分中止计算
B.基本信息部分采取累加计分方式
C.执业记录部分采取累加计分方式
D.不良记录和纳税记录部分采取累计扣分方式
参考答案:B
解析:
选项B:基本信息部分采取直接得分方式。
第9题 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和从事涉税服务人员,对信用积分、信用等级和执业负面记录有异议的,可在信用记录产生或结果确定后()内,向税务机关申请复核。
A.3个月
B.6个月
C.30日
D.12个月
参考答案:D
解析:
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和从事涉税服务人员,对信用积分、信用等级和执业负面记录有异议的,可在信用记录产生或结果确定后12个月内,向税务机关申请复核。税务机关于30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工作。
第10题 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信用评价实行()方式。
A.信用积分
B.信用积分和信用等级相结合
C.信用积分和执业负面记录相结合
D.信用积分和风险预警相结合
参考答案:B
解析:
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信用评价实行信用积分和信用等级相结合方式;涉税服务人员信用记录实行信用积分和执业负面记录相结合方式。
第11题 下列关于税务机关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从事涉税服务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机构实名信息
B.涉税专业服务机构跨地区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包括分所和分公司)的,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汇总报送分支机构涉税专业服务信息
C.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报送信息与实际不符,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或予以约谈
D.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应当通过网上办税系统报送涉税专业服务业务信息
E.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应当于首次提供涉税专业服务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人员)基本信息采集表》
参考答案:ACDE
解析:
选项B:涉税专业服务机构跨地区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包括分所和分公司)的,可选择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汇总报送分支机构涉税专业服务信息,也可选择由分支机构自行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涉税专业服务信息。
第12题 下列关于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信用评价的有关规定中,表述正确的有()
A.在一个评价周期内新设立的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不纳人信用等级评价范围
B.每年4月30日前完成上一个评价周期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C.信用等级评价结果自产生之日起,有效期为一年
D.评价周期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E.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未参加纳税信用级别评价的,第一个评价周期信用积分的基础分按照50分计算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选项E:涉税专业服务机构未参加纳税信用级别评价的,第一个评价周期信用积分的基础分按照70分计算。
第13题 根据《涉税专业服务监管办法(试行)》的规范,下列各项属于代理记账机构不能承接的涉税业务的有()。
A.纳税申报代理业务
B.一般税务咨询
C.涉税鉴证业务
D.纳税情况审查业务
E.税收策划业务
参考答案:CDE
解析:
专业税务顾问、税务策划、涉税鉴证、纳税情况审查,应当由具有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质的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从事,相关文书应由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签字 ,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14题 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或者股东中,税务师占比应高于( )。
A.30%
B.40%
C.50%
D.60%
参考答案:C
解析:
合伙人或者股东由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担任,其中税务师占比应高于百分之五十。
第15题 下列关于税务师事务所业务工作底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项目组自提交业务结果之日起90日内将业务工作底稿归整为业务档案
B.业务档案应按不同客户、不同委托业务分别归整
C.税务师事务所的业务档案,应当自提交结果之日起至少保存10年
D.对同一客户不同的委托业务,应合并归整业务档案
参考答案:D
解析:对同一客户不同的委托业务,应分别归整业务档案。
第16题 对业务结果的质量承担最终责任的是()。
A.税务师事务所所长
B.全体执业人员
C.税务师事务所的法定代表人或执行合伙人、项目负责人
D.主任税务师
参考答案:C
解析:税务师事务所的法定代表人或执行合伙人、项目负责人对业务结果的质量承担最终责任。
A.税务师依法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受法律保护,不受区域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干预
B.参加税务机关组织的培训和税收政策研讨,税务师可以对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向税务机关提出意见和修改建议
C.税务师有权向税务机关查询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D.税务师对执业中知悉的委托人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E.委托人与税务机关发生涉税争议时,税务师不能代表委托人与税务机关协商
参考答案:ABCD
解析:选项E,委托人与税务机关发生涉税争议时,税务师能代表委托人与税务机关协商。
第18题 税务师事务所采取合伙制或者有限责任制组织形式的,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条件包括()。
A.有限责任制税务师事务所的法定代表人必须由税务师担任
B.合伙人或股东应由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担任,其中税务师占比应高于50%
C.税务师可同时在两家以上的税务师事务所担任股东
D.税务师事务所字号不得与已经行政登记的税务师事务所字号重复
E.律师可同时在两家以上的税务师事务所担任股东
参考答案:BD
解析:选项A:有限责任制税务师事务所的法定代表人必须由股东担任,并不强调税务师。选项CE: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不得同时在两家以上的税务师事务所担任合伙人、股东或者从业。
第19题 税务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包括()。
A.诚信
B.独立性
C.客观公正
D.专业胜任能力
E.平等性
参考答案:ABCD
解析:税务师事务所及其涉税服务人员提供涉税专业服务,应当遵循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诚信、独立性、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保密义务五个方面。
第20题 税务师事务所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
A.制衡性原则
B.适应性原则
C.公平原则
D.全面性原则
E.重要性原则
参考答案:ABDE
解析:税务师事务所制定执业质量控制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1)全面性原则;(2)重要性原则;(3)制衡性原则;(4)适应性原则;(5)成本效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