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新】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题库(2323题)


第2301题

下列具有心脏毒性的抗肿瘤药是


A.柔红霉素

B.长春新碱

C.紫杉醇

D.博来霉素

E.顺铂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柔红霉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心脏毒性(可引起心电图异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总给药量超过25mg/kg时可致严重心肌损伤,静脉注射太快时也可出现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等。长春新碱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神经系统毒性,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较轻;骨髓抑制是紫杉醇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博来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肺纤维化或间质性肺炎、出血等;顺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肾毒性和骨髓抑制。


第2302题

可在尿液中析出结晶而阻塞肾小管或集合管,导致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药物有


A.甲氨蝶呤

B.磺胺嘧啶

C.胰岛素

D.阿昔洛韦

E.布洛芬


参考答案:AB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因排尿障碍而导致肾功能障碍甚至肾实质发生损害的一种类型。常见药物有磺胺类、甲氨蝶呤、阿昔洛韦、造影剂、二甲麦角胺新碱等。这些药物的结晶可阻塞肾小管或集合管,造成“肾内阻塞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2303题

关于异烟肼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其毒性作用可以表现在中枢和外周

B.常见的反应为外周神经炎,表现为手足麻木

C.可能会导致中毒性的精神病,出现精神紊乱、不安、欣快、失眠等

D.其神经毒性作用可用维生素B6防治

E.其神经毒性作用可用维生素B12防治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及机制。异烟肼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以表现在中枢和外周,常见的反应为外周神经炎,表现为手足麻木;可能会导致中毒性的精神病,出现精神紊乱、不安、欣快、失眠等,还有步态不稳、肌肉震颤、抽搐,甚至惊厥,可用维生素B6防治上述神经毒性作用的发生。


第2304题

药物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


A.促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萎缩

B.损伤性萎缩

C.腺体增生

D.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E.增加甲状腺激素的代谢与排泄


参考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药物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促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萎缩、损伤性萎缩、腺体增生


第2305题

下列关于药物对心血管的毒性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许多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物,本身就具有心血管毒性

B.钙通道阻滞药的过度负性频率作用会恶化心力衰竭

C.钙通道阻滞药的过度负性传导作用会导致心脏停搏

D.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以引起新的更严重的心律失常

E.三环类抗抑郁症药对K+通道有阻滞作用,对心脏也会产生毒性作用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及机制。许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本身就有心血管毒性,因其主要药效学效应(影响心肌细胞内离子的稳定或干扰心肌离子通道)的过分表现所致。一些阻滞Ca2+通道药物,发挥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等疾病的作用,也会出现心脏方面的毒性,如,其负性肌力作用会恶化心力衰竭、其过度的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会导致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任何影响心肌细胞内离子的稳定或干扰心肌离子通道的药物都可以产生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故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时可引起新的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是致命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对K+通道有阻滞作用,因此对心脏也会产生毒性作用。


第2306题

关于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机制,叙述正确的有


A.苯妥英钠主要通过阻滞心肌细胞膜K+通道发挥作用

B.利多卡因主要通过阻滞心肌细胞膜K+通道发挥作用

C.三环类抗抑郁症药主要对Na+通道有阻滞作用

D.胺碘酮主要阻断与复极化过程有关的K+通道

E.维拉帕米主要通过阻滞Ca2+通道发挥作用


参考答案:D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苯妥英钠和利多卡因通过阻滞心肌细胞膜Na+通道发挥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对K+通道有阻滞作用。


第2307题

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医师嘱患者不要在太阳下暴晒,可能的原因是


A.太阳光影响左氧氟沙星的疗效

B.容易晒黑

C.输注左氧氟沙星后,太阳光的照射可能会出现变态反应

D.太阳光影响左氧氟沙星的代谢

E.太阳光影响左氧氟沙星的分布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临床上喹诺酮类抗菌药导致光毒性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在光照皮肤处出现红肿、发热、瘙痒及疱疹等症状。喹诺酮类的变态反应和药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其基本母核之一萘啶酸本身就具有光敏作用。喹诺酮类的光毒性主要取决于其8位取代基,8位取代基为氟或氯原子,如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和司帕沙星,一般表现出较强的光毒性,而8位取代基为甲氧基时,如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则对紫外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在治疗条件下不存在光毒性。氟喹诺酮类药物光毒性的产生与日光中紫外线过度照射有关。


第2308题

下列可引起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的药物有


A.庆大霉素

B.万古霉素

C.顺铂

D.造影剂

E.两性霉素B


参考答案:ABCD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庆大霉素、万古霉素、顺铂、造影剂、两性霉素B、重金属(汞、铅等)、阿昔洛韦等均可引起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


第2309题

下列关于药物对内分泌系统的毒性,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的损害较少发生在髓质

B.药物对内分泌器官的损害最常发生在肾上腺

C.克罗米酚可引起性腺毒性

D.胺碘酮可引起甲状腺毒性

E.氯丙嗪可引起胰腺毒性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毒性作用。对肾上腺的损害多发生在束状带和网状带,球状带及髓质发生较少。药物对内分泌器官的损害最常发生在肾上腺,其后依次为甲状腺、胰腺、垂体和甲状旁腺。常见引起甲状腺毒性作用的药物有抗甲状腺药、含碘药物胺碘酮和碘化甘油等;常见引起胰腺毒性作用的药物有四氧嘧啶和链脲佐菌素;常见引起垂体毒性作用的药物有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和舒必利;常见引起性腺毒性作用的药物有抗肿瘤药秋水仙碱、顺铂、烷化剂等、睾酮、抗雌激素类药氯米芬和克罗米酚。


第2310题

下列关于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变态反应性皮炎均因Ⅰ型变态反应所致

B.变态反应性皮炎包括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湿疹、药疹和过敏性荨麻疹等

C.最常见引起变态反应性皮炎的药物有解热镇痛抗炎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

D.光毒性反应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

E.光敏性皮炎包括光毒性反应与光变态反应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毒性作用及机制。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皮炎,又称过敏性皮炎,常见不同程度的瘙痒,由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变态反应引起。临床表现包括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湿疹、药疹和过敏性荨麻疹等。最常见引起变态反应性皮炎的药物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药物引起的光敏反应,是用药后皮肤对光线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两大类,光毒性反应系指药物吸收的紫外光能量导致皮肤损伤,是一种非免疫性反应,而光变态反应是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发生于过敏体质者。光毒性反应与光变态反应不易区分,两者可相互转变,也可同时并存。


第2311题

下列关于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叙述错误的是


A.吗啡可引起呼吸抑制

B.利多卡因可引起哮喘

C.甲氨蝶呤可引起肺纤维化

D.可待因可引起间质性肺炎

E.美沙酮可引起肺水肿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毒性作用。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对呼吸器官及呼吸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哮喘、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肺水肿或肺气肿、肺脂质沉积等。引起肺水肿的药物有中枢镇痛药美沙酮、可待因等、镇静催眠药地西泮等、降压药卡托普利、肼屈嗪等、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等。


第2312题

下列关于药物干扰神经冲动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麻黄碱通过促进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而引起神经毒性

B.利血平可耗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递质而致精神抑郁

C.氯丙嗪阻断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受体从而产生锥体外系功能障碍

D.孕期吸烟者所生的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和认知障碍系烟碱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所致

E.异烟肼对外周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而较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麻黄碱通过促进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而引起神经毒性。利血平可引起精神抑郁,主要因干扰递质储存,耗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递质而导致精神抑郁。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阻断中脑皮质通路和中脑边缘系统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产生抗精神病作用,而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会产生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短期大量摄人烟碱后,对烟碱受体的作用表现出双相性,开始导致烟碱受体兴奋,兴奋过度会引起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的麻痹。表现为早期的恶心、心率加快、中枢兴奋,之后会出现明显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还可以出现意识紊乱和昏迷。常见烟碱对神经系统的毒性表现在怀孕期间吸烟女性所生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缺陷和认知障碍。异烟肼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以表现在中枢和外周。


第2313题

属于药物对红细胞毒性作用的有


A.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B.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粒细胞缺乏症

E.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参考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病理改变特征。粒细胞缺乏症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属于药物对白细胞的毒性作用,故选项D和E不符合题意。


第2314题

下列有关胆汁淤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脂肪肝和肝坏死相比,胆汁淤积较为常见

B.次级胆汁酸不会引起胆汁淤积

C.胆汁淤积后,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显著降低

D.红霉素可引起胆汁淤积

E.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炎最终不会发展成为胆汁性肝硬化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毒性作用。胆汁淤积通常较脂肪肝和肝坏死少见,可伴有轻微的炎症或肝细胞损害,引起这种损害的药物如红霉素、氯丙嗪、口服避孕药、类固醇激素等,故选项A说法错误,D正确;某些次级胆汁酸如牛磺胆酸、石胆酸也能引起胆汁淤积,故选项B说法错误;胆汁淤积后,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都显著升高,故选项C说法错误;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炎可以发展成为胆汁性肝硬化。


第2315题

以下不是通过引起轴突损害而产生神经毒性的药物是


A.有机磷酸酯类

B.长春新碱

C.秋水仙碱

D.紫杉醇

E.可卡因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轴突损害是指髓鞘包绕的轴突发生变性,而神经元的胞体仍保持完整,该损害是顺着轴突的长轴方向,致轴突远端发生横断性变性。有机磷酸酯类易进入人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中使生物大分子磷酸化或烷基化,导致迟发性神经毒性。急性大剂量接触该类毒物之后,并不会出现轴突病变的临床症状,因为轴突受到损伤后会很快得到修复,但反复接触则可致轴突损害。长春新碱、秋水仙碱和紫杉醇可引起微管相关性神经毒性。微管是构成细胞骨架和有丝分裂纺锤体的重要部分,也是轴突运输所必需的,所以它是神经毒性作用的易感位点之一。可卡因抑制突触前膜摄取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酶,增加突触间隙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而引起神经毒性,而不是通过引起轴突损害产生神经毒性。


第2316题

以下哪种药物相对不易引起肝硬化


A.异烟肼

B.对乙酰氨基酚

C.乙醇

D.氯丙嗪

E.甲氨蝶呤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异烟肼、α-甲基多巴等通过引起肝坏死而最终形成肝硬化;睾酮或氯丙嗪可通过长期胆汁淤积性肝损害造成肝硬化;无机砷药物和甲氨蝶呤等药物也可导致肝硬化。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局部性、肝小叶中央区坏死)。而相对于其他上述药物不易引起肝硬化。


第2317题

下列易引起免疫抑制的药物有


A.甲基多巴

B.氮芥

C.氟烷

D.青霉素

E.环孢素A


参考答案:B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甲基多巴和氟烷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故选项A和C不符合题意;青霉素可引起Ⅰ型变态反应,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第2318题

以下属于肝细胞坏死早期病理特征的是


A.线粒体进行性肿胀

B.胞体肿胀

C.脂滴沉着

D.细胞器消失

E.质膜破裂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病理改变特征。肝细胞坏死的早期病理改变包括胞浆水肿,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脂滴沉着等。晚期改变则表现为线粒体的进行性肿胀,伴有脊的缩短、数量减少、胞体肿胀、细胞器和核消失、质膜破裂等。


第2319题

下列不属于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原因的是


A.游离脂肪酸供应过多

B.三酰甘油合成增加

C.脂蛋白合成障碍

D.脂肪酸氧化能力下降

E.脂肪酸氧化能力过强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的三酰甘油是在外源性供给、内源性脂肪酸合成或氧化、形成结构脂质或形成脂蛋白输出之间产生平衡。当某一环节发生障碍时,便会导致肝细胞的脂肪变性,主要表现在:①游离脂肪酸供应过多;②三酰甘油合成增加;③脂蛋白合成障碍;④脂肪酸氧化减少。故选项E不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原因。


第2320题

下列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不包括


A.非甾体类抗炎药

B.环孢素

C.关木通

D.卡托普利

E.马兜铃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药物的毒性作用。药物引起的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和局灶性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严重者可伴有局灶或完全性肾小球硬化。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最为常见的药物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某些金属制剂(顺铂、锂,铅、汞、镉等)、环孢素、甲氨蝶呤等也可引起。近年发现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马兜铃也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