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681题
根据能量转移论的观点,电气危险因素是由于电能非正常状态形成的。触电是电气危险因素之一,触电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伤害形式。下列关于电击、电伤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
A.大部分触电死亡既有电击的原因也有电伤的原因
B.电击是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或电流转换为其他形态的能量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
C.电伤是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
D.电击都发生在低压电气设备上,电伤都发生在高压设备上
E.单纯的电伤不会致人死亡
参考答案:BCDE
解析:
B项正确的是: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刺激机体组织,使肌体产生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血压异常、昏迷、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等造成伤害的形式。
C项正确的是: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
D项正确的是:电弧烧伤既可以发生在高压系统,也可以发生在低压系统。电流灼伤一般发生在低压电气设备上。
E项正确的是:在高压系统,由于误操作,会产生强烈的电弧,造成严重的烧伤;人体过分接近带电体,其间距小于放电距离时,直接产生强烈的电弧,造成电弧烧伤,严重时会因电弧烧伤而死亡。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二章《电气安全技术》的第一节: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
第682题
电气装置的危险温度以及电气装置上发生的电火花或电弧是两个重要的电气引燃 源。电气装置的危险温度指超过其设计运行温度的异常温度。下图所示5种电气装置中,正常运行与操作时会在空气中产生电火花的有( )。
A.节能灯
B.控制按钮
C.插座
D.接触器
E.绝缘电线
参考答案:BCD
解析:
电火花是电极间的击穿放电,电弧是大量电火花汇集而成的。
电火花和电弧分为工作电火花及电弧、事故电火花及电弧。
工作电火花及电弧指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或正常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火花。例如:刀开关、断路器、接触器、控制器接通和断开线路时会产生电火花;插销拔出或插入时的火花;直流电动机的电刷与换向器的滑动接触处、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电刷与滑环的滑动接触处也会产生电火花等。切断感性电路时,断口处火花能量较大,危险性也较大。当该火花能量超过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时,即可能引起爆炸。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二章《电气安全技术》的第一节: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
第683题
正确划分爆炸危险区域的级别和范围是电气防爆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下列关于 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固定顶式油罐内部油面上方的空间应划为爆炸性气体环境0区
B.正常运行时偶然释放爆炸性气体的空间可划为爆炸性气体环境1区
C.正常运行时偶尔且只能短时间释放爆炸性气体的空间不划为爆炸性气体环境
D.良好、有效的通风可降低爆炸性环境的危险等级
E.爆炸性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时,应提高地沟、凹坑内爆炸性环境的危险等级
参考答案:ABDE
解析:
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对危险场所分区,分为:0区、1区、2区。
1)0区。指正常运行时连续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区域。例如:油罐内部液面上部空间。
2)1区。指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预计周期性出现或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区域。例如:油罐顶上呼吸阀附近。
3)2区。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即使出现也只可能是短时间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区域。例如:油罐外3m内。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第一节:火灾爆炸事故机理。
第684题
按照爆炸反应相的不同,爆炸可分为气相爆炸、液相爆炸和固相爆炸。下列爆炸 中,属于气相爆炸的是( )。
A.熔融的钢水与水混合产生蒸汽爆炸
B.空气和氢气、丙烷、乙醚等混合气的爆炸
C.油压机喷出的油雾、喷漆作业引起的爆炸
D.空气中飞散的铝粉、镁粉、亚麻、玉米淀粉等引起的爆炸
E.氯乙烯分解引起的爆炸
参考答案:BCDE
解析:
气相爆炸包括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气体的分解爆炸;液体被喷成雾状物在剧烈燃烧时引起的爆炸,称喷雾爆炸;飞扬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引起的爆炸等。
液相爆炸包括聚合爆炸、蒸发爆炸以及由不同液体混合所引起的爆炸。例如硝酸和油脂,液氧和煤粉等混合时引起的爆炸;熔融的矿渣与水接触或钢水包与水接触时,由于过热发生快速蒸发引起的蒸汽爆炸等。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第一节:火灾爆炸事故机理。
第685题
防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爆炸过程特点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下列关于爆炸预防的措施中,正确的有( )。
A.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B.严格控制火源
C.密闭和负压操作
D.及时泄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
E.检测报警
参考答案:ABE
解析:
防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爆炸过程特点的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第一过程的出现,控制第二过程的发展,削弱第三过程的危害。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2)严格控制火源。
(3)及时泄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
(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
(6)检测报警。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第三节:防火防爆技术。
第686题
生产系统内一旦发生爆炸或压力骤增时,可通过防爆泄压装置将超高压力释放出 去,以减少巨大压力对设备、系统的破坏或者减少事故损失。防爆泄压装置主要有( )。
A.单向阀
B.安全阀
C.防爆门
D.爆破片
E.防爆窗
参考答案:BCDE
解析:
生产系统内一旦发生爆炸或压力骤增时,可通过防爆泄压设施将超高压力释放出去,以减少巨大压力对设备、系统的破坏或者减少事故损失。防爆泄压装置主要有安全阀、爆破片、防爆门、防爆窗等。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第三节:防火防爆技术。
第687题
在烟花爆竹生产中,制药、装药、筑药等工序所使用的工具,应采用不产生火花 和静电的材质制造。下列材质的工具中,不能使用的有( )工具。
A.铁质
B.铝质
C.塑料
D.木质
E.铜质
参考答案:AC
解析:
粉碎应在单独工房进行,粉碎前后应筛掉机械杂质,筛选时不得采用铁质、塑料等产生火花和静电的工具。
装、筑药工具应采用木、铜、铝制品或不产生火花的材质制品,严禁使用铁质工具。工作台上等冲击部位必须垫上接地导电橡胶板。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第四节:烟花爆竹安全技术。
第688题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主要途径。生产性毒物主要来自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等,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必须进行有效控制。下列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中,正确的有( )。
A.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B.开放式作业
C.局部排气罩
D.排出气体的净化
E.个体防护
参考答案:ACDE
解析: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
(一)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该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
(二)局部排气罩。
(三)排出气体的净化。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的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第689题
机车车辆脱轨事故是铁路运输生产中的典型事故,防止机车车辆脱轨事故的安全措施主要有( )。
A.严格执行行车作业标准化规范
B.认真落实非正常行车安全措施
C.加强机车车辆检修和机车出库、车辆列检的检查质量
D.提高线路道岔养护质量
E.加强信号机和轨道电路的养护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防止机车车辆冲突脱轨事故的安全措施是:
严格执行行车作业的标准化,认真落实非正常行车安全措施,加强机车车辆检修和机车出库、车辆列检的检查质量,提高线路道岔养护质量,加强货物装载加固措施和商检检查作业标准等。对车辆转向架侧架、摇枕实行寿命管理,凡使用年限超过25年的配件全部报废;车辆入厂、段修转向架除锈后进行翻转分解探伤,重点检查;加强制动梁端轴分解探伤检查等安全措施。加强停留机车车辆的防溜措施。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六章《运输安全技术》的第三节:铁路运输安全技术。
第690题
为保障车辆安全运行,路面的性能除应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外,还应满足的性能要求有( )。
A.稳定性
B.表面平整度
C.表面抗滑性
D.耐久性
E.平曲线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为满足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路面应具有以下性能:强度和刚度、稳定性、表面平整度,表面抗滑性、耐久性。路面状况尤其是抗滑性能与交通事故发生率密切相关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六章《运输安全技术》的第二节:公路运输安全技术。
第691题
矿井通风系统是向矿井各作业地点供给新鲜空气,排除污浊空气的通风网络、通 风动力及其装置和通风控制设施(通风构筑物)的总称。根据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式,地下矿山通风方式可分为( )。
A.中央式,混合式,压抽混合式
B.压入式,抽出式,压抽混合式
C.混合式,对角式,中央式
D.对角式,压入式,抽出式
参考答案:C
解析:
根据进风井和出风井的布置方式,地下矿山通风系统的类型可以 分为中央式(中央并列式和中央分列式)、对角式(两翼对角式和分区对角 式)和混合式3类。根据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地下矿山通风方式分为抽出式、压入式和压抽混合式。
第692题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技术措施主要分为区域性措施和局部性措施两大类。区域性 措施是针对大面积范围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措施,局部性措施主要在采掘工作面执 行。下列做法中,属于局部性措施的是( )。
A.预留开采保护层
B.地面钻孔瓦斯预抽放
C.浅孔松动爆破
D.地面煤层注水压裂
参考答案:C
解析:
防治突出的技术措施主要分为区域性措施和局部性措施两大类。区域性措施是针对大面积范围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措施,局部性措施主要在采掘工作面执行,针对采掘工作面前方煤岩体一定范围消除突出危险性的措施。目前区域性措施主要有3种,即预留开采保护层、大面积瓦斯预抽放、控制预裂爆破;局部性措施有许多种,如卸压排放钻孔、深孔或浅孔松动爆破、卸压槽、固化剂、水力冲孔等。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七章《矿山安全技术》的第二节:地下矿山灾害及防治技术。
第693题
矿(地)压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井巷支护及维护、采场地压事故防治技术、地质调查工作等方法。下列方法中,适于煤矿采场压力控制的是( )。
A.直接顶稳定性和老顶来压强度控制
B.空场采矿法地压控制
C.崩落采矿法地压控制
D.全面采矿法地压控制
参考答案:A
解析:
煤矿采场矿山压力控制方法:
直接顶是指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易垮落岩层。煤矿直接顶稳定性分类主要以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主要指标,将直接顶分为不稳定、中等稳定、稳定和非常稳定4类。
老顶是位于直接顶之上较硬或较厚的岩层老顶压力显现分为4级,即老顶来压不明显、来压明显、来压强烈和来压极强烈。
回采工作面支架主要有单体摩擦式金属支柱、单体液压支柱和液压自移支架等几种,少数矿井也还使用木支柱。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七章《矿山安全技术》的第二节:地下矿山灾害及防治技术。
第694题
矿山火灾的发生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矿山生产接续紧张、巨 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环境污染等。根据引火源的不同,矿山火灾可分为外因火 灾和内因火灾。下列矿山火灾中,属于内因火灾的是( )。
A.机械摩擦和撞击产生火花而形成的火灾
B.煤自燃形成的火灾
C.瓦斯、煤尘爆炸形成的火灾
D.电器设备损坏、电流短路形成的火灾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引燃源的不同,矿山火灾可分为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两大类。外因火灾是指由于外来热源,如明火、爆破、瓦斯煤尘爆炸、机械摩擦、电路短路等原因造成的火灾。外因火灾的特点是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如不能及时发现,往往可能酿成恶性事故。内因火灾是指煤(岩)层或含硫矿场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自身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积聚热量导致着火而形成的火灾。内因火灾的特点是发生过程比较长,而且有预兆,易于早期发现,但很难找到火源中心的准确位置,扑灭此类火灾比较困难。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七章《矿山安全技术》的第二节:地下矿山灾害及防治技术。
第695题
煤矿矿山排水系统要求必须有工作水泵、备用水泵和检修水泵。工作水泵的能力 应在20h内排出地下矿山24h的正常涌水量。备用水泵的能力应不小于工作水泵的( )。
A.50%
B.60%
C.70%
D.80%
参考答案:C
解析:
煤矿必须有工作、备用和检修的水泵。工作水泵的能力,应能在20h小时内排出矿井24h的正常涌水量(包括充填水和其他用水)。备用水泵的能力应不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70%。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的总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最大涌水量。检修水泵的能力应不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25%。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可在主泵房内预留一定数量的水泵位置。必须有工作、备用的水管。工作水管的能力应能配合工作水泵在20h小时内排出矿井24h的正常涌水量。工作水管和备用水管的总能力,应能配合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最大涌水量。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七章《矿山安全技术》的第二节:地下矿山灾害及防治技术。
第696题
为预防粉尘的职业危害,地下矿山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浓度不能超标。引起尘肺病的主要粉尘类型是( )。
A.呼吸性粉尘
B.混合性粉尘
C.沉积性粉尘
D.可溶性粉尘
参考答案:A
解析:
呼吸性粉尘是指能被吸入人体肺部并滞留于肺泡区的浮游粉尘。空气动力直径小于7.07μm的极细微粉尘,是引起尘肺病的主要粉尘。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七章《矿山安全技术》的第二节:地下矿山灾害及防治技术。
第697题
露天矿边坡滑坡是指边坡体在较大的范围内沿某一特定的剪切面滑动,从而引起滑坡灾害。合理的采矿方法是控制滑坡事故的主要控制措施之一。下列技术方法中,属于采矿方法控制滑坡事故的是( )。
A.采用从上到下的开采顺序,选用从上盘到下盘的采剥推进方向
B.采用打锚杆孔、混合料转运、拌料和上料、喷射混凝土等生产工序和设备
C.有变形和滑动迹象的矿山,必须设立专门观测点,定期观测记录变化情况,并采取长锚杆、锚索、抗滑桩等加固措施
D.露天边坡滑坡灾害采用位移监测和声发射技术等手段进行监测
参考答案:A
解析:
滑坡事故防治技术:
(1)合理确定边坡参数
合理确定台阶高度和平台宽度。合理的台阶高度对露天开采的技术经济指标和作业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平台的宽度不但影响边坡角的大小,也影响边坡的稳定;
正确选择台阶坡面角和最终边坡角。
(2)选择适当的开采技术
选择合理的开采顺序和推进方向。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采用从上到下的开采顺序,应选用从上盘到下盘的采剥推进方向。
合理进行爆破作业。减少爆被震动对边坡的影响。
(3)制定严格的边坡安全管理制度。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七章《矿山安全技术》的第三节:露天矿采矿技术
A.闸板防喷器、压井装置、放喷管线
B.防喷器、油脂打压泵装置
C.注脂泵车、手压泵、高压管线
D.防喷器、喷浆器
参考答案:A
解析:
井控装置,系指实施油气井压力控制技术的所有设备、专用工具和管汇。按井控设备的功能可分为:
(1)监测设备
监测设备对溢流显示能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报,这是实现平衡钻井和实施井控作业的前提。它包括:泥浆池液面监测仪、报警仪等。
(2)控制设备
控制设备对溢流能迅速准确地控制。控制设备配套工作压力值与地层压力基本一致。
控制方式应尽可能自动或半自动化,并辅以手动,做到安全可靠。
控制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防喷器,防喷器远程控制台,司钻控制台,各种闸阀,钻具内专用工具(方钻杆上、下旋塞,钻具止回阀)和旁通阀。
(3)处理设备
溢流处理设备应配套。适应性要强。处理设备包括:节流管汇及控制系统、压井管汇、放喷管汇、泥浆气体分离器、真空豫气器、泥浆罐、自动灌泥浆装置等。处理设备也包括特殊作业设备,如:灭火设备、加压装置、旋转头、自封头等。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七章《矿山安全技术》的第六节:钻井安全技术。
A.10
B.15
C.20
D.25
参考答案:C
解析:
与高压输电线交叉敷设时,距输电线20m范围内不应设置阀室及可能发生油气泄露的装置。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七章《矿山安全技术》的第六节:钻井安全技术。
第700题
根据炮眼深度与直径的不同,矿山钻眼爆破法分为浅孔爆破法、中深孔爆破法和 深孔爆破法。一般浅孔爆破的炮眼直径小于50mm、深度小于( )m。
A.1
B.2
C.4
D.5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炮眼深度与直径的不同,我国将钻爆法分为浅孔爆破法、中深孔爆破法和深孔爆破法。炮眼直径小于50mm,深度小于2m时称为浅孔爆破,多用于井巷工程;炮眼直径小于50mm,深度2—4m称为中深孔爆破,多用于井筒及大断面硐室掘进;炮眼直径大于50mm、深度大于5m则称为深孔爆破,主要用于立井井筒及溜煤眼、大断面硐室以及露天开采的台阶爆破。
【考点来源】该考点来自教材的第七章《矿山安全技术》的第一节:矿山安全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