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题
机械设备运动部分是最危险的部位,尤其是那些操作人员易接触的零部件,下列针对不同机械设备转动部位的危险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中,正确的是()。
A.针对轧钢机,在旋式轧辊处采用钳形防护罩防护
B.针对辊式输送机,在驱动轴上游安装防护罩防护
C.针对啮合齿轮,齿轮转动机构采用半封闭防护
D.针对手持式砂轮机,在磨削区外采用局部防护
参考答案:A
解析:
B选项错误,在驱动轴下游安装钳形防护罩;C选项齿轮转动机构采用全封闭型的防护装置;D选项除了磨削区域附近,均应加以密闭来提供防护。
A.固定式防护装置位置固定,不能打开或拆除
B.联锁式防护装置的开闭状态与防护对象的危险状态相联锁
C.活动式防护装置与机器的构架相连接,使用工具才能打开
D.栅栏式防护装置用于防护传输距离不大的传动装置
参考答案:B
解析:
A选项不用工具不能将其打开或拆除;C活动式不用工具就可以打开;D栅栏式用于防护范围比较大的场合。
第3题
挤压和剪切是金属切割机床可能存在的机械伤害,引起此类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往复直线运动或往复摆动的零部件。关于金属切切削机床存在挤压和剪切伤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刀具与刀座之间存在挤压
B.刀具与刀座之间存在剪切
C.主轴箱与立柱之间存在剪切
D.工作台与立柱之间存在挤压
参考答案:D
解析:
①接近型的挤压危险。两部件相对运动、运动部件相对静止部位运动,运动结果是两个物件相对距离越来越近,甚至完全闭合。如工作台、滑鞍(或滑板)与墙或其他物体之间,刀具与刀座之间,刀具与夹紧机构或机械手之间,以及由于操作者意料不到的运动或观察加工时产生的挤压危险。
②通过型的剪切危险。相对错动或擦肩而过,如工作台与滑鞍之间,滑鞍与床身之间,主轴箱与立柱(或滑板)之间,刀具与刀座之间的剪切危险。
③冲击危险。工作台、滑座、立柱等部件快速移动、主轴箱快速下降、机械手移动引起的冲击危险。
第4题
某公司对正在使用的一批砂轮机进行安全检查。下列检查结果中,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一台一般用途砂轮机,砂轮直径为150mm,砂轮卡盘直径为45mm
B.一台切断用砂轮机,砂轮直径为400mm,砂轮卡盘直径为120mm
C.一台—般用途砂轮机的卡盘结构均匀平衡,表面存在尖棱锐边
D.一台切断用砂轮机的卡盘与砂轮侧面的非接触部分的间隙为1.2mm
参考答案:B
解析:
一般用途的砂轮卡盘直径不得小于砂轮直径的1/3。A选项一台一般用途砂轮机,砂轮直径为150mm,砂轮卡盘直径不应小于50mm,故A选项错误。
切断用砂轮的卡盘直径不得小于砂轮直径的1/4。B选项一台切断用砂轮机,砂轮直径为400mm,砂轮卡盘直径不小于100,故B选项正确。
卡盘结构应均匀平衡,各表面平滑无锐棱,夹紧装配后,与砂轮接触的环形压紧面应平整、不得翘曲。故C选项错误。
卡盘与砂轮侧面的非接触部分应有不小于1.5mm的足够间隙。故D选项错误。
A.推手式安全装置
B.光电式安全装置
C.拉手式安全装置
D.栅栏式安全装置
参考答案:B
解析:
压力机安全防护装置分为安全保护装置与安全保护控制装置。安全保护装置包括活动式、固定栅栏式、推手式、拉手式等。安全保护控制装置包括双手操作式、光电感应保护装置等。
第6题
使用木工机械进行木材加工过程中,危险因素多、伤害程度严重,因此应通过安全设计减少危险源,并采取有限的安全技术措施。下列对木工机械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中,错误的是( )。
A.木工压刨床上安装止逆器
B.木工圆锯上安装防反弹安全装置
C.木工带锯机上安装分料刀
D.木工平刨上安装遮盖式安全装置
参考答案:C
解析:
分料刀是圆锯机中的重要安全防护装置,因此错误的是C选项。带锯机中的安全防护装置主要包括:锯轮防护和锯齿防护罩。
第7题
为了有效减少和预防铸造车间作业引起的工伤事故,应根据生产工艺水平、设备特点、厂区场地和气象条件,并结合防尘防毒技术,综合考虑铸造车间工艺设备和生产工段布局。关于造型、制芯工段布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非集中采暖地区,造型、制芯工段应布置在非采暖季节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B.在集中采暖地区,造型、制芯工段应布置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C.在集中采暖地区,造型、制芯工段应布置在非采暖季节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D.在非集中采暖地区,造型、制芯工段应布置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参考答案:C
解析:
造型、制芯工段在集中采暖地区应布置在非采暖季节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在非集中采暖地区应位于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故C选项正确。
第8题
事故统计表明,由人的心理因素引起的事故约占事故总量的70%~75%。人的心理因素包括能力、性格、动机、情绪和意志。关于人的心理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意志是人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
B.能力是由肌体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C.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情绪是人自觉确定目标并调节行动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参考答案:C
解析:
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故A选项错误。
情绪是由肌体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故B选项错误。
性格是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中区别于他人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故C选项正确。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调节自己的行动,以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与表现。故D选项正确。
A.不断提示工作的危险性
B.适当播放轻音乐
C.改善操作者的工作环境
D.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参考答案:A
解析:
消除疲劳的途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进行显示器和控制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
(2)通过改变操作内容、播放音乐等手段克服单调乏味的作业。
(3)改善工作环境,科学地安排环境色彩、环境装饰及作业场所布局,保证合理的温湿度、充足的光照等。
(4)避免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等。
第10题
在人机系统中,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机器起着安全可靠的保障作用。关于机器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信息处理方面,机器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及时修正错误
B.在安全可靠方面,机器应对意外事件能灵活处理
C.在学习能力方面,机器的学习能力好,灵活性差
D.在环境适应方面,机器能适应粉尘、强风暴雨、放射性环境
参考答案:D
解析:
机器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但难以修正错误;故A选项错误。
机器可靠性与成本有关,设计合理的机器对设定的作业有很高的可靠性,但对意外事件则无能为力;故B选项错误。
在学习与归纳能力方面,机器的学习能力较差,灵活性也较差,只能理解特定的事物,决策方式只能通过预先编程来确定。故C选项错误。
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机器能非常好地适应不良的环境条件,可在具有放射性、有毒气体、粉尘、噪声、黑暗、强风暴雨等恶劣的环境、甚至危险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故D选项正确。
第11题
某人机串联系统由甲、乙两人监控,甲的操作可靠度为0.90,乙的操作可靠校度为0.95,机器设备的可靠度为0.90。当甲乙并联工作时,该人机系统的可靠度为()。
A.0.8955
B.0.8550
C.0.8100
D.0.7695
参考答案:A
解析:
人机可靠度=[1-(1-0.9)(1-0.95)]×0.9=0.8955。
第12题
影响人机作业环境的因素很多,如照明、声音、色彩、温度、湿度等。色彩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反应、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色彩的生理反应的导致人的视觉疲劳。下列颜色排序中,导致视觉疲劳程度由高到低的是()。
A.绿、红、蓝
B.红、绿、蓝
C.蓝、红、绿
D.红、蓝、绿
参考答案:C
解析:
色彩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视觉疲劳的影响。由于人眼对明度和彩度的分辨力较差,在选择色彩对比时,常以色调对比为主。对引起眼睛疲劳而言,蓝、紫色最甚,红、橙色次之,黄绿、绿、绿蓝等色调不易引起视觉疲劳且认读速度快、准确度高。
第13题
按照电流转换成作用于人体的能量形式,电伤可分为电弧烧伤、电流灼伤、皮肤金属化、电烙印、电光眼等。关于电伤对人体危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弧烧伤的严重程度与电力系统电压密切相关
B.电流作用于人体时,不会造成肢体组织断裂
C.电流通过人体后,人体接触带电体的部位会穿孔
D.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电流灼伤越严重
参考答案:A
解析:
高压电弧和低压电弧都能造成严重烧伤。高压电弧的烧伤更为严重一些。因此A选项正确。
第14题
人体对电流作用没有预感,往往在短时间内人就会受到电流的伤害。电流通过人体,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关于电流对人体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电流给人以不同程度的刺激,但人体组织不会发生变异
B.数百毫安的电流通过人体使人致命的原因是引起呼吸麻痹
C.电流除对人的机体直接起作用外,还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
D.电流导致心室纤维性颤动时,心脏颤动的幅值大且无规律
参考答案:C
解析:
小电流对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生物学效应,给人以不同程度的刺激,使人体组织发生变异。故A选项错误。
数十至数百毫安的小电流通过人体短时间使人致命的最危险的原因是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故B选项错误。
电流对机体除直接起作用外,还可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故C选项正确。
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时,心脏每分钟颤动1000次以上,但幅值很小,而且没有规则,血液实际上中止循环,如抢救不及时,数秒钟至数分钟将由诊断性死亡转为生物性死亡。故D选项错误。
第15题
夏季触电事故多发,与天气炎热、多雨、潮湿等因素有关,易构成电流回路。下列导致触电事故的原因中,不属于夏季触电事故主要原因的是( )。
A.雷电多发
B.地面导电性增强
C.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降低
D.电气设备未作保护接地
参考答案:D
解析:
每年6~9月触电事故多。统计资料表明,每年二、三季度事故多。特别是6~9月,事故最为集中。其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天气炎热、人体衣单而多汗,触电危险性较大;而且这段时间多雨、潮湿,地面导电性增强、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降低,容易构成电流回路;还有,这段时间在大部分农村是农忙季节,农村季节性临时用电增加。
第16题
当施加于绝缘材料上的电场温度高于临界值时,绝缘材料发生破裂或分解,电流急剧增加,完全失去绝缘性能,这种现象就是绝缘击穿。关于绝缘击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绝缘的击穿特性其纯度无关
B.液体绝缘击穿后绝缘性能不能恢复
C.气体绝缘击穿后绝缘性能会很快恢复
D.固体绝缘击穿后绝缘性能可能会恢复
参考答案:C
解析:
气体绝缘击穿是由碰撞电离导致的电击穿。气体击穿后绝缘性能会很快恢复。液体绝缘的击穿特性与其纯净程度有关。液体绝缘击穿后,绝缘性能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固体绝缘的击穿有电击穿、热击穿、电化学击穿、放电击穿等击穿形式。电击穿也是碰撞电离导致的击穿。固体绝缘击穿后将失去其原有性能。
第17题
间距的作用是保证带电体置于可能触及的范围之外,防止发生触电。下列对架空线路导线与地面安全距离的要求中,正确的是()
A.35KV架空线路与居民区地面的最小距离为7.0m
B.10KV架空线路与居民区地面的最小距离为6.0m
C.10KV架空线路与非居民区地面的最小距离为4.0m
D.35KV架空线路与非居民区地面的最小距离为5.0m
参考答案:A
解析:
A.35KV架空线路与居民区地面的最小距离为7.0m;10KV架空线路与居民区地面的最小距离为6.5m,故B选项错误。
10KV架空线路与非居民区地面的最小距离为5.5m,故C选项错误;35KV架空线路与非居民区地面的最小距离为6m,故D选项错误。
第18题
保护接地是用导线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大地连接,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的基本技术措施之一。下列电气保护系统示意图中,属于TT保护接地系统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A
解析:
TT系统中,第一个字母T表示中性点接地;第二个字母T表示设备外壳接地。故选择A选项。
第19题
双重绝缘是强化的绝缘结构,是指工作绝缘和保护绝缘。双重绝缘属于防止间接触电击的安全技术措施,需要严格按照测试条件(直流500V)测试绝缘电阻。下列对于各类绝缘的电阻值要求中,正确的是()。
A.工作绝缘的绝缘电阻值不得低于2MΩ
B.保护绝缘的绝缘电阻值不得低于3MΩ
C.双重绝缘的绝缘电阻值不得低于4MΩ
D.加强绝缘的绝缘电阻值不得低于5MΩ
参考答案:A
解析:
工作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2MΩ,保护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5MΩ,加强绝缘的绝缘电阻不得低于7MΩ。
第20题
通过隔离变压器二次侧构成一个不接地的电网,将工作回路与二次回路隔离,可以避免二次侧工作人员的单相电击危险。关于电气隔离回路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相隔离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不应超过25kVA
B.隔离变压器的输入绕组与输出绕组具有基本绝缘的结构
C.隔离电路的带电部分严禁与其他回路及大地有任何连接
D.隔离回路中两台设备的金属外壳间采取等电位联结措施
参考答案:B
解析:
隔离变压器的输入绕组与输出绕组没有电气连接,并具有双重绝缘的结构。故B选项错误。
单相隔离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不应超过25kV·A,三相隔离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不应超过40kV·A。故A选项正确。
为保证安全,被隔离回路不得与其他回路及大地有任何连接。故C选项正确。
为了防止隔离回路中两台设备的不同相线漏电时的故障电压带来的危险,各台设备的金属外壳之间应采取等电位联结措施。故D选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