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381题
中学教师陈某在上课期间用手机经营网店,学生对此意见很大,学校多次对其进行批评,但陈某拒不改正,受到学校解聘,对于学校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陈某未履行对学生的监护职责,可以解聘
B.陈某未履行教师教育教学职责,可以解聘
C.对陈某只能给予行政处分,不能解聘
D.陈某依法享有教育教学权,不能解聘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D
解析: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工作目标提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第383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的教室寝室吸烟和饮酒
B.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聘未满16周岁的成年人
C.暂缺
D.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人
参考答案:D
第385题
某中学马马老师,教学能力强工作认真,常常工作一忙就不修边幅,但他坚持严格要求学生,不仅要求学生保持教室卫生,还要求他们注重仪表,学生常常不以为然。下列选项和案例所体现的职业道德要求相符的是( )。
A.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B.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其身正,虽令不行
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参考答案:C
解析:
A选项指(许多人)不去培养品德,不研讨学问,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不符合题意。
B选项指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不符合题意。
C选项原话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意思是身居上位,自己的行为端正,不发令下属也会跟着你行事;自己的行为不正,纵然发令也没人听你的。符合题意。
D选项: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第386题
张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予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忽略了其他的学生的发言,张老师的行为违背了( )。
A.教师公正的可互换性
B.教师公正的对等性
C.教师公正的灵活性
D.教师公正的终身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A选项可互换性是对等性的要求和保证。要真正做到对人对己用一个标准,就必须能够让自己处在对方的位置时,仍然接受自己原先承认的法则。不符合题意。
B选项灵活性,通常指的是在处理具体教育问题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某些学生的权益。不符合题意。
C选项对等性就是指主体对人对事要一视同仁,适用同一个规则或标准。以一个标准对别人而以另外一个标准对待自己,就叫偏私,当然就是不公正了,符合题意。
D 选项干扰项。排除。
第387题
每当学生犯错时,王老师都会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惩戒,但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他总是把学生带到操场,单独惩戒。下列选项中王老师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育惩戒的针对性
B.惩戒的科学性
C.关怀的连续性
D.关怀的教育性
参考答案:B
A.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制约力量,教师可以运用其专长力量使学生敬佩自己、信赖自己;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权威力量对学生施加特定的影响: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故答案选C。
第389题
“翻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具,主要用于( )
A.翻地
B.灌溉
C.播种
D.脱粒
参考答案:B
解析:
翻车是一种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故本题选 B。
第391题
庆祝70周年阅兵上,接受检阅的由10面战旗组成的战能方队,代表了全军荣誉功勋部队。在辽沈战役中的突出表现而获得称号的荣誉功勋部队是( )。
A.大渡河连
B.金汤桥连
C.塔山英雄团
D.襄阳特攻团
参考答案:C
解析:
塔山英雄团这个称号源于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在这场战役中,该部队以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成功阻击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为辽沈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394题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有许多名句传世。下列诗句出自《诗经》的是(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答案:A
解析: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思是人们不是没有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很好的结局。这句话强调了善始善终的重要性,与《诗经》的内容和风格相符。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句话实际上出自《荀子·哀公》,原意是指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息而导致灭亡。
D.“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上》,意思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有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上所述,只有A选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出自《诗经》的。因此,正确案是 A。
第395题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下列人物形象中出自该小说的是( )。
A.苔丝
B.娜塔莎
C.玛丝洛娃
D.欧也妮·葛朗台
参考答案:B
解析:
A选项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角。不符合题意。
B选项的娜塔莎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的重要女性角色。符合题意。
C选项的玛丝洛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作品《复活》中的女主角。不符籃悚题意。
D选项的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女主角。不符合题意。
第396题
理学是我国宋明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在认识论上,理学家们有不同的观点,下列理学家中提出“知行合一”的是( )。
A.程颐
B.陆九渊
C.朱熹
D.王守仁
参考答案:D
解析:
A.程颐:他是北宋时期的理学家,与哥哥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但他的主要思想并不集中在“知行合一”上,而是更多地探讨天理、人性等问题,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
B.陆九渊:他是南宋心学的开山之祖,主张“心即理”说,强调“字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但他的思想体系中并未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所以B项也不是正确答案。
C.朱熹:他是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提出了“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等学说,但同样没有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因此C项不符合题意。
D.王守仁:他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说,反对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说,以及将知行分为两截的知行观。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一思想与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紧密相连,是他对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综上所述,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是王守仁,即D项。
第397题
中国近代新音乐以中小学堂音乐课上放唱学堂乐歌为最初形式。内容以强国军民,抵御外侮,科学和民主为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学堂乐歌歌词作者是( )
A.赵元任
B.沈心工
C.李叔同
D.刘质平
参考答案:C
解析:
李叔同,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不仅在音乐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还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更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以其深情的笔触和动人的旋律,成为了学堂乐歌中的经典之作,广为传唱,深入人心。
第398题
某校高二语文期末数据如下表,求四个班的额总平均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80.56+79.81+82.54+81.36)/4
B.45x0.26+42*0.24+44x0.26+43*0.25
C.(45*0.26+42*0.24+44*0.25+43*0.25)/174
D.(45*80.56+42*79.81+44x82.54+43x81.36)/174
参考答案:D
解析:
考查加权平均值(将加权总和除以权重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