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历史真题(361题)



第262题

30.材料:

我刚接任三(2)班班主任,全校闻名的“小魔王”——阳阳,成为我的学生了!

开学没几天,阳阳的问题便接踵而来: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经常单腿盘坐在座位上,书包随意扔在地上,和同学闹矛盾后就动手打人……如何改变他的这些毛病呢?

我利用两周的时间认真观察阳阳,发现他有许多毛病,但也有不少优点,比如酷爱阅读,数学成绩好……于是,我请他在全班交流读书心得,阳阳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他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查阅资料,确定内容,反复练习讲解。阳阳在班上的读书交流获得成功。此外,我还和数学老师商量,让阳阳担任数学课代表,同时承担本组数学作业的改错任务,阳阳非常认真负责,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同学纠错、讲题。

渐渐地,阳阳改变了以前的毛病,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参考答案1】

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符合“以人为本”学生观。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小魔王”阳阳,有许多毛病,渐渐的在我的培养下,改变了很多,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应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要因材施教。阳阳有很多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比如爱阅读等等,我针对阳阳的优点,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做到因材施教。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对教师的完全盲从,而是具有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材料中,我发挥阳阳的学习热情,把他当作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参考答案2】

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是完整的人。材料中老师并未完全关注学生的缺点,相反也看到了优点/多赞美,体现了学生是完整的人这一观点;

(2)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材料中老师针对学生不厌其烦/认真负责,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3)学生具有差异性,要因材施教。阳阳有很多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比如爱阅读等等,我针对阳阳的优点,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做到因材施教。

(4)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小魔王”阳阳,有许多毛病,渐渐的在我的培养下,改变了很多,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第263题

31.材料:

这学期,我接任四(2)班班主任。我发现,和女生相比,班里不少男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学习也比较粗心。对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双班委,让有才干的男生脱颖而出,过去,班干部绝大部分是女生。在改选时,我设立了男、女生两套班委,让有经验的女生指导男生干部工作,也让男生为女生干部提建议。

第二,设立“真汉榜”,让有潜力的男生树立信心。每周在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比赛,积分居前或达到一定分数的男生可以荣登此榜。连续四次上榜,可获得一份阳光喜报。

第三,开展活动,让好动的男生挥洒激情。为了调动每一个男生的积极性,我经常开展一些男生擅长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

第四,发挑战书,激发男生的上进心。在征得全班同学同意后,我让每个男生挑选一个想要挑战的同学,挑战内容包括口才、写字、守纪等。这一招还真管用,不管是挑战还是被挑战的学生,都取得了进步。

第五,干体力活,培养男生的责任感。在班上,我有意让男生负责体力活。对于那些粗心大意的男生,我就适时提醒。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参考答案】

材料中老师的行为是恰当的,符合职业道德的。

第一,教师的行为体现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材料中的“我”接任班主任之后能根据本班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男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的问题。

第二,教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材料中的老师发现班级里面男同学的问题后及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男同学改变自我约束能力差得问题,帮助男同学建立责任感等,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

第三,教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材料中的老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还发现班级中男同学的自我约束能力差等问题。采取措施,设立双班委,真汉榜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体现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第264题

32.材料:

将垃圾以最恰当的方式清除出城市,是城市的一个长久梦想。城市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垃圾作斗争的历史。为此,城市的建造和空间部署,逐渐将垃圾的清除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垃圾的隐秘清除和运输不仅決定了城市的纵深方向,它的配置规律也恰好说明了城市的结构。

大体上,人们可以根据垃圾的在场,确定城市的中心和边缘。我们可以说,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垃圾最少;反过来,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垃圾最多。如果我们认为地面上的垃圾主要是商品消耗后的剩余物,那么,还可以说——这一点有些吊诡——商品的饱满地带,垃圾最少;商品的匮乏地带,垃圾最多。尽管商品是垃圾的前史,在空间上,商品和垃圾相互排斥,水火不容。城市总是要将商品往它的中心处聚集,而要把垃圾向它的边缘处驱赶。就此,人们可以根据城市中的垃圾配置,来确定城市空间的等级和价格,甚至可以确定城市的界线。一个城市的延伸在什么地方终止?如果说,以前有个高墙或者一个护城河将城市包围起来,现在,则是一个隐隐约约的垃圾带将城市包围起来。垃圾在城内和城外之间拉起了一条分割线;在垃圾的一侧,是城市;在垃圾的另外一侧,是乡村。垃圾在改变城市的结构。

为什么将垃圾不断地往城市的边缘地带驱赶?事实上,直到19世纪,垃圾总是在城市的中心聚集:越是人口密集的地带,垃圾越是兴旺。如今,人们为什么要清除垃圾?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垃圾的致命威胁。垃圾不仅让人们不快,最重要的是,它是疾病的催化剂。这就是人们根据垃圾来安排城市结构的原因,“各个居民区及其湿度和方位的安排,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及其污水和下水系统的疏通,屠宰场和墓地位置的确定,人口的密度一一所有这些都是居民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性因素”。这样,城市除了设置一套整体的清除垃圾的机制之外,它还要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让人们自觉和主动地清除垃圾。人们应该获得一种有关卫生和垃圾的知识:垃圾之所以要清除,是因为它对健康和身体产生危害。垃圾是细菌和病毒的藏身之所。清除和拒绝垃圾,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律令,同时也是文明和教养的象征。对垃圾的排斥和拒绝,既是纪律的结果,也是教化的结果。人们已经发现,卫生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要素。卫生的程度,是衡量现代性的程度。就此,也可以说,城市的现代进程,就是一个观念上和实践中双重地清除垃圾的进程。现代,意味着垃圾将一扫而空。

尽管我们看到城市越来越卫生了,越来越现代了,不过,令人绝望的是,垃圾是一个无法完全消除的东西,它就像是城市最密切然而又是最讨厌的伴侣。抑或城市身体上的一个无法治愈的伤口。不仅如此,垃圾会越来越多,现代社会正一方面不断提高商品转化为垃圾的速度和频率;另一方面,围绕着商品而组织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竞赛:商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商品的盛大堆积使得现代都市中的商场越来越肿胀;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城外的垃圾场会堆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触目惊心。

(摘编自汪民安《论垃圾》)

问题1:城市居民的垃圾经验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问题2:文章认为现代城市与垃圾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越是不能容忍垃圾的城市越是现代。而对于一个城市越是清理垃圾越是具有一种空间上的等级优势。

(2)①卫生程度是衡量现代性的重要因素。城市对垃圾的容忍程度具有较大的弹性,越是不能容忍垃圾的城市越是现代,越是排斥垃圾,越是具有空间上的等级优势。②垃圾清理是现代医学的一条律令,也是文明和教养的象征。③大体上人们可以根据垃圾的在场,确定城市的中心和边缘,城市的中心地带,垃圾最少;反过来,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垃圾最多。


第265题 33.中国是世界上家族体制维系最长的国家之一,家族观念一直深植于人们心中,在漫长的历史当中,维系着一个家族的感情与发展。然而最近的一项网站调查显示:有七成网民不知道自己的姓氏由来,有八成网民家庭起名时不再按照辈分,有九成的网民家庭没有家训,还有一部分网民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和家族历史,很少跟家族其他成员有经常性的交往与交流。有人认为,家族观念的淡薄,家族文化的稀缺,反映了延续几千年的家族文化正在严重流失;也有人认为,家族观念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必然遭受冲击,家族观念的淡薄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值得庆幸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家族观念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我们要传承、发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立意:家族观念,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的传承。

并非生而有翼,而是家风孕育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优良的家风与严谨的家训荫泽后人,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与思想财富。这些优良的家风是永远不会流失的,无论放在何时何处,它都可以孕育出后人用于翱翔天际的双翼。纵观传统名门世家不难发现,凡家业辉煌、人才兴旺者,无不拥有独树一帜的家风和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

“志不立则智不达”,立志的家风是前行之标。

在山西省闻喜县,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七品以上官员约3000人左右。源于周秦,盛于隋唐,延及宋元明清直到今天。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子弟为官者,如贪污不准进宗祠大门”。是裴氏家族自立自强的家风让裴氏子孙从小便有了努力的方向。也许现在看来为仕并不是唯一可走的路,但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行得正,飞的高。孩子并非生而有翼,而立志的家风却可以指引它慢慢生长。

“积财万千,不如薄技傍身”,自立的家风是安身之本。

朱棣文的祖父是一位读书人,十分重视培养后代,将“耕读世家”作为其家风,朱棣文父兄前辈至少有十二位拥有博士学位或者大学教授职位,,出生学术世家对他取得成就有着相当的影响。朱棣文坦言自己是“第一个没有去常春藤盟校的人”,在获得诺贝尔奖时,他显得无比淡定,最让他感到开心的是“感觉诺贝尔奖比常春藤厉害多了,在家人面前不会那么抬不起头了”。一个家族能人才辈出,与家族的家风不无关系,家风正是无言的直接教育,让孩子从中找到了傍身之技。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而像朱棣文家族这样自立的家风,便是鲜花盛开的肥沃土壤,使他盛开,使他超越。

“带头吃苦,不搞特殊”自律的家风是为人之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担心亲友利用自己的影响来“搞特殊”,于是立下了十条家训。他说:“我这里给你们拟了十条家训,念给你们听,如果没有意见,每个人就抄一份放在身边,便于随时提醒自己。从“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到“任何场所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这十条家规为其亲属所恪守,为世人树立了榜样。相比于万贯家财、人前炫耀和一时之便,周总理这样自律的家风才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

作家马伯庸曾说过:“古董有形,传承无质,他看不见,摸不着,却渗透到家族每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优良的家风从未消失,只是化作了后人的翅膀,在我们的身体里代代相传。


第266题

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并不代表永远落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A.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每个学生”体现差异性,“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体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故本题选D。


第267题

右图中教师行为体现的是()


A.评价主体多元化

B.评价标准单一化

C.评价方法复杂化

D.评价方式多样化


参考答案:B


解析: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方式、主体、内容应当是多元化的。题目中,老师强调标准答案,体现了该教师评价标准的单一化。


第268题

班主任方老师刚要上课时,发现有人在班长的桌子上用粉笔写了“坏蛋”两个字。对此,方老师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发动学生检举“肇事者”

B.责令班长自我反思

C.严肃批评教育全班学生

D.擦掉字课后再处理


参考答案:D


解析:

学生这样做体现了学生是不成熟的,正是这样,才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老师应该冷静处理,比较恰当的方法是先擦掉字上课,课下再处理此事。


第269题

黄老师经常带学生到学校的荷花池观察荷叶和荷花,为学生讲解莲藕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学生将有关荷叶、荷花的知识编成小册子。这体现黄老师是(  )


A.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B.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C.专业发展的引导者

D.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参考答案:D


解析:

材料中黄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第270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关于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表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有长期发展规划

B.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C.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D.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参考答案:A


解析:

《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271题

学生张某在高考中,由他人代替考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可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张某()


A.停止参加高考3年

B.停止参加高考4年

C.停止参加高考5年

D.停止参加高考6年


参考答案:A


解析:

《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工作人员在考试现场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并终止其继续参加考试;组织考试的教育考试机构可以取消其相关考试资格或者考试成绩;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获取考试试题或者答案的;

(二)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的;

(三)抄袭他人答案的;

(四)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

(五)其他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考试成绩的作弊行为。


第272题

教师王某因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王某丧失教师资格,刑满释放后可以继续执教

B.王某丧失教师资格,刑满释放后可从事其他职业

C.王某保留教师资格,刑满释放后需重新注册确认

D.王某保留教师资格,刑满释放后不能在原学校执教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第273题

小学生李某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到某市上学,为李某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条件的主体应为(  )


A.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

B.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

C.其父母所在地人民政府

D.以上三者


参考答案:C


解析:

《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第274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  )


A.未满12周岁的公民

B.未满14周岁的公民

C.未满16周岁的公民

D.未满18周岁的公民


参考答案: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275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下列不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A.偷窃,破坏财务

B.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C.纠集他人寻衅滋事,扰乱治安

D.多次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参考答案:A


解析: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三十四条规定,以下行为为严重不良行为:(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第276题

小学生王某在课间玩耍时,把同学赵某碰伤,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对赵某受伤负主要赔偿责任的是()


A.王某的监护人

B.学校

C.王某的班主任

D.王某


参考答案:A


解析: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未成年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277题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行使解释宪法职权的是


A.最高人民法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最两人民检察院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参考答案:B


解析: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职权。


第278题

李老师在班级设立了“生日祝福墙”,每当有学生过生日时,同学们纷纷在祝福墙上留下祝福的话语,还相互赠送自制小卡片,李老师的做法


A.不恰当。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B.不恰当。会助长物质攀比之风

C.恰当。能够让学生感受班级温暖

D.恰当。能够让学生提高消费意识


参考答案:C


解析:

李老师让学生在祝福墙上留下祝福的话语,并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消费现象和攀比现象的发生,而是培养集体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受班级温暖。


第279题

小刚自习课与同学设话,被学校扣了分。班主任王老师把小刚叫到办公室训斥了一顿。小刚解释说,“老师,今天主要是因为……”王老师更生气了:“每次你都有理由。按班规,再这样叫你家长来!” 王老师的做法


A.恰当,制定了班规就应该严格执行

B.恰当,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就要批评

C.不恰当。应该听小刚解释清楚再处理

D.不恰当。应该杀一儆百在教室里处理


参考答案:C


第280题

学校安排优秀教师刘老师和新入职的邓老师“师使结对”。刘老师悉心指导,邓老师也总是主动向刘老师请教,经常观摩刘老师上课,并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在教学语言上都尽量模仿刘老师,但教学效果并不佳,其原因是


A.邓老师缺乏自我反思

B.邓老师没有得到专业引领

C.刘老师指导有所保留

D.刘老师的教学示范性不强


参考答案:A


解析:

材料中邓老师缺乏自我反思,应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