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统计师《初级统计业务知识》题库(1615题)


第161题 国内生产总值属于( )。(多选题)


A.定性数据

B.定量数据

C.顺序数据

D.数值型数据


参考答案:BD


解析:

与定性变量不同的是,“天气温度”、“上证股指”、“月收入”这些变量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这些变量就是定量变量,也称为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成为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的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绝对距离),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相对距离)。


第162题

近 5 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多选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D


解析:


第163题

下列关于数据分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数据分组的组数一般与数据本身的特点及数据的多少有关

B.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所分的组数不应少于5组且不多于15组

C.一般情况下,对于数据分组的组数并没有严格要求,可以灵活分组

D.如果组数太少,数据的分布就会过于集中


参考答案:C


解析:

一般情况下,分组数据的多少要根据数据本身特点及数据的多少来确定,以能够适当观察数据的分布特征,可采用分组经验公式进行确定,一般分组个数在5~15组之间。


第164题

在确定组距时,当研究对象变动不均匀时,一般采用等距分组。( )



参考答案:错


解析:

在确定组距时,在研究的现象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等距分组;而当研究的现象变动很不均匀时,例如急剧的增长或急剧的下降,波动的幅度很大时,则一般采用不等距分组。


第165题

在编制等距数列时,如果全距等于56,组数为6,为统计运算方便,组距取9。(  ) 



参考答案:错


解析:

如果组距取为9,而组数是6,由组距=全距/组数,有全距=6×9 =54<56,则此种分组必然不能包含所有数据。所以组距取9是不恰当的,可以取组距为10。


第166题

在坐标轴中,纵坐标表示直方图的( )。


A.频数

B.组中值

C.变量分组

D.组限


参考答案:A


解析:

对于定量数据,其直方图是常见而且非常重要的图形。它的横坐标代表变量分组,纵坐标代表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这样,各组与相应的频数就形成了一个矩形,即直方图。


第167题

学生考试成绩60分为及格,不足60分为不及格,这一计分规则体现了统计分组中“上组组限不在其内”的原则。(  ) 



参考答案:对


解析:

在统计各组频数时,若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变量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一组内,即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以保证一项数据只被分在某一组。


第168题

某地区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最高为2600元,最低为1000元,据此分为八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各组的组距为(  )。


A.300

B.200

C.1600

D.100


参考答案:B


解析:

每组上限、下限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即:组距=上限-下限。某地区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最高为2600元,最低为1000元,若分为八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各组的组距=(2600 -1000)/8= 200。


第169题

适合反映两个变量的关系的统计图是( )。


A.直方图

B.条形图

C.散点图

D.圆形图


参考答案:C


解析:

散点图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相对应的两个变量值作为图中一个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点得到的图形,是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和类型最直观的方法。


第170题

某学生对其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保留小数)采用如下分组,正确的是(   )。


A.30 分以下,31-60 分,61-80 分,80 分以上

B.50 分以下,50-70 分,70-90 分,90 分以上

C.60 分以下,60-70 分,70-80 分,80 分以上

D.40 分以下,41-59 分,60~79 分,80 分以上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分组时,应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选项A和D不能涵盖所有数据;同时要考虑各组的划分是否能区分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按照这一原则,选项B无法体现不及格的成绩。


第171题

按连续变量进行分组,第一组为65以下,第二组为65 - 75,第三组为75 - 85,第四组为85以上,则数据(   )。


A.65在第一组

B.75在第三组

C.75在第二组

D.85在第三组


参考答案:B


解析:

统计各组频数时,为解决“不重”问题,恰好等于某一组的组限时,则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即将该频数计算在与下限相同的组内。


第172题

描述GDP与消费的关系适宜的图形是(  )。


A.饼图

B.散点图

C.直方图

D.环形图


参考答案:B


解析:

ACD三项,饼图、直方图、环形图,描述的都是单变量数据。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时,可以采用多变量的图示方法,常见的有散点图、三维散点图、气泡图、雷达图等。其中B项,散点图即是用二维坐标展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


第173题

某幼儿园有58名小朋友,其年龄(单位:周岁)的直方图如图2-2所示,则小朋友年龄的众数为(  )。

2-2直方图


A.4

B.5

C.25

D.58


参考答案:A


解析:

由直方图2 -2可以直观地看到4周岁的小朋友有25人,人数最多,因此4为众数。


第174题

在反映某小学三年级学生身高的分布时,将其分组为120厘米以下、120-130厘米、130-140厘米、140厘米以上,则()


A.120厘米在第一组,130厘米在第二组

B.120厘米在第一组,130厘米在第三组

C.120厘米在第二组,130厘米在第二组

D.120厘米在第二组,130厘米在第三组


参考答案:D


解析:

在统计各组频数时,频数恰好等于某一组的组限时,则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即将该频数计算在与下限相同的组内。在第一组中120厘米属于上限,应包含在第二组;在第二组中130厘米属于上限,应包含在第三组。


第175题

某连续变量分为5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    )。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

B.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

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

D.50在第二组,80在第四组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统计各组频数时,若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变量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一组内,即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以保证一项数据只被分在某一组。


第176题

下列关于直方图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直方图主要用于定型数据的图示

B.直方图的横坐标只表示分组,不表示数值的大小

C.直方图就是条形图

D.直方图的纵坐标代表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


参考答案:D


解析:

直方图是一个常见的而且非常重要的图形。它的横坐标代表变量分组,纵坐标代表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


第177题

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时,首先要对数据(    )。


A.分类

B.确定组距

C.分组

D.确定组频数


参考答案:C


解析:

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时,首先是将数据进行分组,然后再统计出各组别的数据频数即可。


第178题

某管理局对其所属的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采用如下分组,其中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差异的分组是(  )。


A.80~89%,90—99%, 100—109%,110%以上

B.80%以下,80—100%,100%以上

C.80%以下,80—90%,90~100%,100%~110%,110%以上

D.85%以下,85~95%,95—105%,105%以上


参考答案:C


解析:

由于分组的目的是观察数据分布特征,因此组数的多少应以能够适当观察数据的分布特征为准。一般的分组个数在5~15之间。


第179题

组距数列中每组上限是指(  )。


A.每组的最小值

B.每组的最大值

C.每组的中点数值

D.每组的起点数值


参考答案:B


解析:

组距数列中每组有两个组限: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


第180题 不等距分组适用于( )的情况。


A.变动比较均匀

B.变动急剧增长

C.变动急剧下降

D.波动幅度很小

E.波动幅度很大


参考答案:BCE


解析:当研究的现象变动很不均匀时,例如急剧的增长或急剧的下降,波动的幅度很大时,则一般采用不等距分组。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