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61题 根据弗里德曼理论,态度包括( )。
A.认知
B.情感
C.行为倾向成分
D.价值观
E.信仰成分
参考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佛里德曼认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ABC正确。
A.刻板印象
B.偏见
C.评价
D.价值观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在态度成分中,与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
A说法正确,BCD说法均为错误干扰项,应排除。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63题
根据弗里德曼理论,以下( )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
D.价值观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根据弗里德曼理论,态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事实、知识、信念。它是其余两部分的基础。
(2)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它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会影响认知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它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不等于态度的外显行为。
第64题
在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中,( )认为人的态度和其他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连接、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
A.认知失调理论
B.学习理论
C.诱因理论
D.认知一致性理论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形成的理论。
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其他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连接、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
诱因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益或损失进行衡量的过程,一个人采取的态度由他对于收益多少的判断而决定。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并赋予意义,因此,普遍倾向于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
A属于态度改变的理论,CD说法不符合题意,B说法正确。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
第65题
在态度的形成过程中,人们会对利益或者损失加以权衡,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是( )。
A.强化理论
B.学习理论
C.诱因理论
D.认知一致性理论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诱因理论是指在态度的形成过程中,人们会对利益或者损失加以权衡。
C说法符合题意,ABD均为错误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思路点拨】本题直接考查态度形成的理论的概念,我们要对各个理论有一定的熟悉了解。
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其他行为习惯一样,都是通过联结、强化、模仿等机制后天习得的。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并赋予意义,因此,普遍倾向于采取符合他们总体认知结构的态度。
第66题
下列关于用态度预测行为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
A.态度的特殊性越高,用态度预测行为越准
B.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时间间隔越长,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效率越高
C.态度的强度对行为的决定没有影响
D.态度的可接近性越大,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越大
E.个体内在自我意识越强,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效度越高
参考答案:ADE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该注意的因素有:
①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
②时间因素:一般来说,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可能性越大。
③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
④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⑤态度的可接近性:一般来说,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DE。
A.态度指向特殊群体时
B.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
C.个体公众自我意识较高时
D.态度来自于直接经验时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本题考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进行预测大。
第68题
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首先看看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是( )因素。
A.态度的特殊水平
B.时间因素
C.自我意识
D.态度强度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首先看看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是态度的特殊水平因素。
BCD属于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注意内容,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A说法正确。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69题
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不包括( )。
A.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B.增加认知
C.消除认知
D.改变行为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
减少认知失调方法包括: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
ABD说法均属于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C说法教材未提及,为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提示】本题为反选题,做题时应格外注意,务必认真审题。
第70题
戒烟者为减少因再次吸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可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实现,以下属于这种做法的是( )。
A.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B.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C.我喜欢吸烟,不想真正戒掉我的烟瘾
D.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改变认知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
其中,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是指让一致性的认知变的重要,例如: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D说法正确,ABC均为错误干扰项。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71题
心理学家( )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状况过渡。
A.斯道格迪尔
B.马斯洛
C.费斯汀格
D.海德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海德的平衡理论。
心理学家海德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状况过渡。
ABC中提到的人物均为错误。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思路点拨】注意不同理论与提出者之间的对应。
斯道格迪尔研究鉴别出一系列重要的领导特质,标志着一种新的强调领导行为和领导情境的领导研究理论的诞生。
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指由于实施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的感情。
第72题
根据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不包括( )。
A.改变态度
B.增加认知
C.消除认知
D.改变行为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
减少认知失调方法:
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
增加认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
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
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不包括消除认知,故C说法错误。ABD说法都为正确。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第73题
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
A.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
B.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少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
C.认知需求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
D.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是由海德创立的
E.自我监控程度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
参考答案:BE
解析:
本题考查说服与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A正确。
情境因素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B错误;
认知需求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C正确。
海德创立了平衡理论,D正确。
自我监控程度高的人易被说服,E错误。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E。
【提示】本题为反选题,做题时应格外注意,务必认真审题。
第74题
小罗拟向主管请假一周回家探望家人,为了说服主管改变态度,同意自己的请假要求,小罗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
A.趁主管心情好的时候提出请求
B.向主管承诺,假期之前加班完成工作任务
C.向主管说明,几天后是老人的60岁生日,回家探望老人意义重大
D.采用多种方式反复向主管提出申请
E.趁他人在场时提出申请,使主管不好意思拒绝
参考答案:AB
解析:
本题考查说服与态度的改变。
此题综合考虑说服信息和被说服者的影响因素。
被说服者心情好的时候,不愿意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容易被说服。A、B说法正确。
CDE说法不符合相关理论,属于干扰项,故排除。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B。
第75题
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A.认知需求高的人容易被说服
B.自我监控高的人容易被说服
C.自尊心较弱的人不容易被说服
D.敏感期的青少年不容易被说服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被说服者的因素。
认知需求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A错误。
自我监控高的人容易被说服。B正确。
自尊心较弱的人由于对自己的不足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容易被说服。C错误。
敏感期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说服。D错误。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
第76题
情境因素包括( )。
A.人格
B.心情
C.介入程度
D.预先警告
E.分散注意
参考答案:DE
解析:
本题考查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
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介入程度、自身免疫和个体差异等。
ABC都属于被说服者因素,DE符合题意。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E。
第77题
( )的因素,即说话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让人觉得可信,并且受人欢迎的人,说的话别人更可能相信。
A.说服者
B.人格
C.心情
D.介入程度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说服者的因素。
说服者的因素,即说话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让人觉得可信,并且受人欢迎的人,说的话别人更可能相信。
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介入程度、自身免疫和个体差异等。
BCD都属于被说服者因素,A说法符合题意。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思路点拨】补充内容:
说服信息的因素即说服者说话的内容,与说话内容有关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即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
第78题
被说服者的因素不包括( )。
A.被说服者的人格
B.被说服者的心情
C.被说服者的介入程度
D.被说服者的经历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被说服者的因素。
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被说服者的心情、被说服者的介入程度、被说服者自身免疫、个体差异,不包括被说服者的经历。
故D说法错误,ABC都属于被说服者的因素之一。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提示】本题为反选题,做题时应格外注意,务必认真审题。
第79题
关于偏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偏见与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没有关系
B.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会导致偏见的产生
C.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D.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E.偏见主要与态度的认知成分有关
参考答案:BCD
解析:
本题考查偏见。
偏见与态度有关,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A、E错误。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影响,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会导致偏见的产生,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BCD说法正确。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CD。
【思路点拨】补充内容:
克服偏见的方法包括:对抗刻板印象、平等接触、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第80题
为了消除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提出的克服方法不包括( )。
A.对抗刻板印象
B.改变态度
C.平等接触
D.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偏见。
为了消除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提出的克服方法包括对抗刻板印象 、平等接触、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B选项描述的是费斯汀格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ACD为正确说法。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
【提示】本题为反选题,做题时应格外注意,务必认真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