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561题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病变是
A.微血管血栓形成
B.微血管血液瘀滞
C.微血管功能障碍
D.微血管内血流减少
E.微血管内血流增多
参考答案:A
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
第562题
患者术后伤口渗血不止,临床怀疑DIC,应选择下列哪组筛选试验
A.PT、APTT、PLT
B.PLT、血块收缩、凝血时间
C.PLT、PT、Fg测定
D.CT、PT、APTT
E.BT、CT、束臂试验
参考答案:C
解析:
DIC的筛查试验有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测定。
第563题
关于DI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IC是一种凝血障碍性疾病
B.临床上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C.高凝血期、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不能截然分开
D.急性DIC如不及时抢救预后严重
E.急性早期常见的是血液呈高凝状态
参考答案:A
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有血小板聚集,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中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亚急性三种。
第564题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其实验室检查下述哪项不符
A.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对照3秒以上
B.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或<100×109/L
C.纤维蛋白原<1.5g/L
D.优球蛋白120min
E.3P试验阳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DIC时因纤溶活性增高,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常小于70min。
第565题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主要特征是
A.广泛黏膜出血
B.皮肤淤斑
C.肌肉血肿
D.常出血不止
E.关节腔内积血
参考答案:D
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不止、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第566题 关于该患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因子Ⅱ、Ⅴ、Ⅹ缺乏
B.出血时间一定延长
C.TT延长是由于低纤维蛋白血症和(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引起
D.3P试验一定阳性
E.该DIC发生是由肝病引起
参考答案:D
解析: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见于DIC的早、中期,但在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后、败血症、肾小球疾病、人工流产、分娩等也可出现假阳性。阴性见于正常人、DIC晚期。
第567题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原发性纤溶亢进
B.血友病
C.DIC
D.血管性血友病
E.TTP
参考答案:C
解析:DIC诊断指标: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①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50×109/L),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β-TG、PF4、TXB2、和P-选择素;②血浆Fg低于1.5g/L,或进行性降低,或超过4.0g/L(白血病、恶性肿瘤低于1.8g/L,肝病低于1.0g/L);③FDP超过20μg/L(肝病超过60μg/L),或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④血浆PT时间缩短或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超过5秒以上);⑤PLG含量和活性降低;⑥AT含量和活性降低(肝病不适用);⑦血浆因子Ⅷ:C低于50%(肝病必备)。
第568题
临床疑为DIC,应选择下列哪组筛选试验
A.PT、APTT、血小板计数
B.血小板计数、PT、纤维蛋白原测定
C.CT(试管法)、PT、APTT
D.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BT
E.BT、束臂试验、CT(试管法)
参考答案:B
解析:
DIC筛查试验及其变化特点包括:
(1)血小板计数:DIC时,一般为(50~100)×109/L;代偿期时,可大于100×109/L,但不会超过150×109/L;在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所致DIC时,血小板计数早期就可明显下降;革兰阳性细菌败血症和其他疾病引起的DIC,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往往同步下降。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DIC时可明显降低,一般<1.5g/L,或者呈进行性下降(由于部分病人基础Fg含量较高)。亦有少数因代偿过度而>4g/L者。
(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测定。DIC时均可延长,但DIC早期和慢性DIC时可在正常范围。
第569题
关于肝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存在于肥大细胞颗粒中
B.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黏多糖
C.可阻止血小板聚集
D.可促进凝血酶形成
E.是RBC渗透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
参考答案:D
解析:
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由体内肥大细胞合成并贮存,此种细胞分布在血管壁,故所有组织和器官几乎均含有微量的肝素。正常人血液中肝素含量很低,仅为9mg/L。肝素的抗凝作用通过以下作用来实现。①抗凝血酶作用;②抗因子Ⅹa、Ⅸa、Ⅺa、Ⅻa及KK的作用;③抑制血小板;④促进纤溶;⑤改变血液黏滞性。
第570题
用口服抗凝剂进行抗凝治疗时,监测试验应选择
A.PT测定
B.APTT测定
C.FDP测定
D.TT测定
E.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测定
参考答案:A
解析:
PT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在应用口服抗凝剂化过程中,使PT维持在正常对照值(12.0±1.0s)的1.5~2.0倍,使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维持在1.5~2.0为佳。若PTR大于2.0时,其出血发生率为22%;在PTR小于2.0时,其出血发生率仅为4%。
第571题
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增强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C.抑制因子Ⅹ的激活
D.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E.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参考答案:B
解析:
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由体内肥大细胞合成并贮存,此种细胞分布在血管壁,故所有组织和器官几乎均含有微量的肝素。正常人血液中肝素含量很低,仅为9mg/L。肝素的抗凝作用通过以下作用来实现。①抗凝血酶作用;②抗因子Xa、IXa、XIa、XⅡa及KK的作用;③抑制血小板;④促进纤溶;⑤改变血液黏滞性。可以总结为增强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第573题
维生素K依赖因子为
A.Ⅱ、Ⅶ、Ⅸ、Ⅹ
B.Ⅱ、Ⅴ、Ⅸ、Ⅹ
C.Ⅲ、Ⅴ、Ⅸ、Ⅹ
D.Ⅷ、Ⅴ、Ⅸ、Ⅹ
E.Ⅲ、Ⅶ、Ⅸ、Ⅹ
参考答案:A
解析:
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的必不可少的辅助成分,因为维生素K中含有Ⅱ、Ⅶ、Ⅸ、X等因子。
第574题
不属于凝血仪的方法的是
A.平衡法
B.黏度法
C.电流法
D.免疫学法
E.发色底物法
参考答案:A
解析:
凝血仪的方法包括:①凝固法(也称为生物学法):目前在凝血仪上使用的凝固法大致分为光学法、黏度法和电流法三类;②发色底物法;③免疫学法:自动凝血仪多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又分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
第575题
不是血凝仪性能评价的参数的是
A.精密度
B.线性
C.准确性
D.污染率
E.准确度
参考答案:E
解析:
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血凝仪主要通过精密度、线性、污染率、准确性、相关性研究和干扰几方面进行性能评价。
第576题 凝血仪的检测方法不包括
A.光学法
B.凝固法
C.黏度法
D.发色底物法
E.免疫荧光法
参考答案:E
解析:凝血仪的检测方法包括:凝固法、光学法、黏度法、发色底物法、免疫学法,比外还有电流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