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61题 急性肾衰竭病人的饮食护理中错误的是
A.高热量
B.充足维生素
C.忌含钾丰富的食物
D.控制入水量
E.高蛋白
参考答案:E
解析:
急性肾衰病人主要表现为少尿、无尿、尿毒症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少尿期初期禁食蛋白质3天,热量供应以糖为主。3~4天以后采用低蛋白、高糖、多种维生素饮食。
第262题 判断急性肾衰竭病人少尿期输液量是否适当的评价指标不包括
A.CVP在正常水平
B.血钾恢复正常
C.无呼吸困难及肺水肿
D.血钠维持在130mmol/L
E.体重每日减轻0.5kg
参考答案:B
解析:
急性肾衰竭病人少尿期容量控制的理想标准是每日减轻体重0.5kg,血钠维持在130mmol/L,中心静脉压基本正常,无肺水肿、脑水肿、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血钾水平不能反映容量状况。
第263题 严重挤压伤引起肾衰,其肾衰原因属于
A.肾前性
B.肾后性
C.肾性
D.肾前性及肾性
E.肾性及肾后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由于肾脏本身的疾患,引起广泛性肾损害而导致肾衰竭的均列为肾性。肾性肾衰最常见的原因是挤压伤,因肌红蛋白大量释放引起肾小管阻塞、坏死。
第264题 DIC的最主要特征是
A.广泛微血栓形成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C.纤溶过程亢进
D.凝血功能紊乱
E.严重出血
参考答案:A
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某些致病因子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其病理特征是微循环内广泛性的微血栓形成,全身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受累器官发生栓塞与梗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出血、休克,甚至多器官衰竭。
第265题 DIC病人最早的临床表现是
A.皮肤黏膜出血
B.消化道出血
C.伤口出血
D.注射部位出血
E.取血时血液不易抽出,血易凝固
参考答案:E
解析:
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最早的征兆是护士抽血取化验标本时,发现血液不易抽出、血液易凝固,严重病人皮肤上出现瘀点或紫斑。实验室检查见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黏附性增高。
第266题 对DIC患者使用肝素做抗凝治疗,提示抗凝治疗过量是指凝血时间超过
A.15分钟
B.20分钟
C.25分钟
D.30分钟
E.12分钟
参考答案:D
解析:
使用肝素的护理要点:用药前要先测定凝血时间,用药后2小时再次测定凝血时间。如凝血时间短于12分钟,提示肝素剂量不足;若超过30分钟提示治疗过量;凝血时间在20分钟左右表示肝素剂量适合。
第267题 对DIC病人早期进行抗凝治疗时,首选的药物是
A.双嘧达莫(潘生丁)
B.链激酶
C.尿激酶
D.阿司匹林
E.肝素
参考答案:E
解析:
DIC病人早期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此期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等。其中肝素能抑制凝血机制,阻止DIC进展,使用越早效果越好,常为首选药物。
第268题 某DIC病人吴某,以出血表现为主,以皮肤、胃肠道等注射部位多见,此时患者处于DIC的哪个阶段
A.高凝期
B.低凝期
C.消耗性低凝期
D.原发性纤溶期
E.继发性纤溶期
参考答案:C
解析:
病人多以出血表现为主,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但以皮肤、胃肠道、口鼻黏膜、创口及注射部位多见。此期应进一步做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减少。此期属于消耗性低凝期。
第269题 有关DIC病因病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A.感染是DIC最常见的原因
B.高凝期病人皮肤出现瘀斑
C.消耗性低能期出、凝血时间延长
D.继发性纤溶期病人出血倾向明显
E.继发性纤溶期使纤溶酶原增多
参考答案:E
解析:
继发性纤溶期:由于大量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同时因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形成,它们均有很强的纤溶和抗纤凝作用。所以此期血液凝固性更低,出血倾向更为明显,常表现为严重出血和渗血、休克,甚至MODF等。实验室检查见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量降低,纤溶酶原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FDP增多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
第270题 DIC的关键在于预防,下列不属于预防措施的是
A.消除DIC的各种诱因
B.及早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
C.适时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
D.暂不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
E.积极治疗原发病
参考答案:D
解析:
DIC的关键在于预防,其具体措施是:①积极地治疗原发病,消除DIC的各种诱发因素。②及早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纠正血液的高凝状态。③严密观察,适时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以便早期确诊。
第271题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继发性纤溶期的特点正确的是
A.血小板计数降低
B.凝血酶时间缩短
C.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早期阴性
D.纤溶酶原正常或代偿性增加
E.纤维蛋白原不变
参考答案:A
解析:
继发性纤溶期:由于大量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同时因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形成,它们均有很强的纤溶和抗纤凝作用。所以此期血液凝固性更低,出血倾向更为明显,常表现为严重出血和渗血、休克,甚至MODF等。实验室检查见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量降低,纤溶酶原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FDP增多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
第272题 病人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征兆是
A.咯血
B.便血
C.易出现鼻出血
D.皮肤出现出血点
E.血液不易抽出,容易凝固
参考答案:E
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为高凝期,此期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最早的征兆是护士抽血取化验标本时,发现血液不易抽出、血液易凝固。
第273题 以下不是DIC的常见原因的是
A.感染
B.创伤
C.恶性肿瘤
D.休克早期
E.休克晚期
参考答案:D
解析:
(1)感染:是DIC最常见的原因。因为感染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又能使血小板损伤,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加速凝血酶原的激活而促进凝血。(2)严重创伤和恶性肿瘤:此时组织损伤或坏死,大量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液,在钙离子作用下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形成复合物,活化凝血因子X,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即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引起凝血。(3)休克:由于微血管容积改变及微血流紊乱引起毛细血管血液灌流停止,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黏滞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促凝物质的释放等,均可促使DIC的形成。
第274题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凝期应及时应用
A.氨甲苯酸
B.6-氨基己酸
C.鱼精蛋白
D.维生素K
E.肝素
参考答案:E
解析:
对DIC病人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肝素能抑制凝血机制,阻止DIC进展,使用越早效果越好。
第275题 有关全身麻醉说法正确的是
A.使相应区域的痛觉消失
B.病人意识清醒
C.肌张力增高,反射活动减弱
D.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意识和痛觉消失
E.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
参考答案:D
解析:
麻醉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抑制,病人的意识和痛觉消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减弱称为全身麻醉。
第276题 麻醉前用药的目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死亡率
B.减少腺体分泌,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C.调节自主神经平衡,预防心律失常
D.增强麻醉作用,使诱导平稳,减少麻醉药用量
E.安定、镇静、抗焦虑和消除恐惧,有利于麻醉实施
参考答案:A
解析:
麻醉前用药的目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包括消除患者紧张心情,提高患者的痛阈,抑制呼吸道腺体的分泌,消除因手术及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麻醉前用药并不能减少术中出血。
第277题 局部麻醉不包括
A.区域阻滞麻醉
B.神经阻滞麻醉
C.表面麻醉
D.复合麻醉
E.局部浸润麻醉
参考答案:D
解析:
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神经丛阻滞麻醉(颈丛阻滞、硬膜外阻滞)。
第278题 临床麻醉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A.椎管内阻滞麻醉
B.全身麻醉
C.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D.硬膜外阻滞麻醉
E.局部麻醉
参考答案:B
解析:
全身麻醉是临床麻醉中使用最主要的方法,能满足全身各部位手术需要、较之局部和阻滞麻醉,病人更舒适、安全。
第279题 有关于局部麻醉说法正确的是
A.病人意识和痛觉消失
B.运动无障碍
C.意识清醒
D.反射活动增强
E.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参考答案:C
解析:
麻醉剂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使相应区域的痛觉消失,运动出现障碍,但病人意识清醒,称为局部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