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药理学题库(308题)


第1题 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病人有效而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是


A.无效量

B.阈剂量

C.常用量

D.致死量

E.极量


参考答案:C


解析:

常用量,又称治疗量,指比阈剂量大而又小于极量的剂量,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病人有效而不会出现中毒。无效量指不出现效应的剂量。阈剂量即最小有效量,指药物刚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致死量指达到导致死亡的剂量。极量即最大有效量,指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的剂量。


第2题 副作用是指


A.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B.停药后,残存药物引起的反应

C.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引起的反应

D.用药后给病人带来的不舒适的反应

E.在治疗剂量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参考答案:E


解析:

副作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B选项是后遗效应。


第3题 阿托品阻断虹膜环状肌上M受体,使环状肌松弛,瞳孔扩大,属于


A.药物效应

B.量效关系

C.药物效能

D.药物强度

E.药物的选择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药物作用也称药物效应,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阻断虹膜环状肌上的M受体,其效应是阻断受体后产生的环状肌松弛及瞳孔扩大。药物作用有时也称生物活性或药物反应。


第4题 对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认识不正确的是


A.选择性低的药物,使用针对性低

B.选择性高的药物,使用针对性高

C.较小剂量时选择性高,剂量增大,选择性降低

D.选择性高的药物药理活性较强,与剂量大小无关

E.选择性低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但作用范围广


参考答案:D


解析:

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药理活性较强,使用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不强,不良反应较多,但作用范围广。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密切相关,一般药物在较小剂量或常用量时选择性较高,随着剂量增大,选择性降低,中毒量时可产生更广泛的作用(包括严重的中毒反应)。


第5题 血脑屏障的作用是


A.阻止所有细菌进入大脑

B.使药物不易穿透,保护大脑

C.阻止药物进入大脑

D.阻止外来物进入脑组织

E.以上都不对


参考答案:B


解析:

血脑屏障指脑的血液与脑细胞外液及脑脊液间的屏障,其对药物的通过具有重要屏障作用,有利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第6题 下述提法不正确的是


A.小肠吸收面积大

B.舌下给药吸收面积较小

C.直肠给药吸收表面积很小

D.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

E.口服给药吸收面积为舌下静脉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考查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的关系。口服给药是常用的给药途径,吸收部位为胃肠道。舌下给药吸收部位为舌下静脉。


第7题 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残留的生物效应是指


A.停药反应

B.过敏反应

C.后遗效应

D.耐受性

E.毒性反应


参考答案:C


解析: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称为后遗效应。


第8题 别嘌呤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6-巯基嘌呤及硫嘌呤的代谢减慢、毒性增加,属于


A.改变胃肠道pH

B.吸附、络合

C.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

D.改变肠壁功能

E.影响生物转化


参考答案:E


解析:

影响肝药酶,即许多药物诱导或抑制肝药酶而影响其他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从而使其半衰期、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发生改变。


第9题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次序是


A.舌下>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B.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口服>直肠>皮肤

C.静脉滴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口服>直肠>皮肤

D.皮肤>直肠>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舌下>吸入

E.吸入>舌下>静脉滴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参考答案:B


解析: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口服>直肠>皮肤。


第10题 首过效应存在于下列何种给药途径


A.口服

B.静脉注射

C.直肠给药

D.肌内注射

E.舌下给药


参考答案:A


解析:

首过效应,亦称首过消除,指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要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其在肠黏膜和肝脏中极易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有减少的现象。经胃肠道吸收的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


第11题 药物对机体作用的两重性指的是


A.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B.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

C.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

D.预防作用和不良反应

E.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参考答案:E


解析: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第12题 大多数弱酸性药和弱碱性药物一样,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吸收,这主要是因为


A.都呈最大解离

B.吸收面积最大

C.小肠血流较其他部位丰富

D.都呈最小解离

E.存在转运大多数药物的载体


参考答案:B


解析:

小肠pH范围较广(pH4.8~8.2),能满足绝大多数药物吸收对pH值的要求;小肠黏膜表面有丰富的绒毛,绒毛上皮细胞为单细胞,吸收面积大(约300m2);药物在小肠中移动速度较慢(4~5小时才达回盲部)而停留时间长,故吸收充分。


第13题 酸性药物过量中毒,为加速排泄,可以


A.碱化尿液,减少重吸收

B.酸化尿液,促进吸收

C.碱化尿液,促进肾小管重吸收

D.酸化尿液,减少吸收

E.以上都不对


参考答案:A


解析: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的过程,尿液pH值会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排泄。当苯巴比妥、水杨酸等弱酸性药物中毒时,碱化尿液可使药物的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进而解救药物中毒。


第14题

某药t1/2为12小时,每天给药两次,每次固定剂量,至少几天后血药浓度将大于稳态的98%


A.1天

B.1.5天

C.3天

D.4天

E.7天


参考答案:C


解析:

此题考点为稳态血药浓度。临床上每隔一个半衰期用药一次,经过4-6个半衰期后体内药量可达一个稳态水平的93.5%-98.4%,这个相对稳态的水平,称为稳态血药浓度,亦称坪值。本题半衰期为12小时,则由此类推,可知于3天后血药浓度将大于稳态的98%。


第15题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指的是


A.生物利用度

B.血浆半衰期

C.稳态血浓度

D.治疗指数

E.坪值


参考答案:B


解析: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血浆半衰期,用t1/2表示。


第16题 药物中毒抢救,试验发现当酸化尿液时,药物肾清除率小于肾小球滤过率,碱化尿液时则相反,该药物是


A.强碱性

B.弱碱性

C.弱酸性

D.强酸性

E.非解离型


参考答案:C


解析:

肾脏的重吸收作用主要决定于肾小球滤过,尿液pH值将影响药物解离度,从而影响排泄。当弱酸性药物中毒时,碱化尿液可使药物的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从而解救药物中毒。


第17题 首次剂量加倍的原因是


A.为了使血药浓度继续维持高水平

B.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C.为了增强药理作用

D.为了延长半衰期

E.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


参考答案:B


解析:

临床上连续多次给药,若每隔1个半衰期用药一次,经过4-6个半衰期后体内药量可达稳态水平的93.5%-98.4%,即稳态血药浓度。若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采用首次剂量加倍的方法可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第18题 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合用,抗菌作用增加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出现杀菌作用,属于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B


解析:

增强作用是指两药合用后的作用大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第19题 组胺可作用于H1受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肾上腺素可作用于β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属于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两个激动药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即为生理性拮抗。


第20题 下列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是


A.副作用

B.变态反应

C.毒性反应

D.后遗效应

E.拮抗作用


参考答案:E


解析: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产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或对病人不利的反应。包括:1.副作用;2.毒性反应;3.变态反应;4.后遗效应;5.继发反应;6.致畸作用;7.药物依赖性:(1)生理依赖性;(2)心理依赖性。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