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题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A.病原体,感菌动物,易感人群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传染源传播途径
D.社会环节,自然环节
E.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参考答案:B
解析:
一般构成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第2题 潜伏性感染意义是
A.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保持暂时性平衡,当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可引起疾病
B.病原体与人体保持永久平衡,不引起症状
C.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不出现症状
D.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免疫反应,不出现症状
E.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只引起轻微症状
参考答案:A
解析:
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化,但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
第3题 感染的含义是
A.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B.病原体侵入人体的一种方式
C.人对病原体缺乏抵抗力而发病
D.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E.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过程
参考答案:D
解析:
感染是指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染后的表现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如受凉、劳累、药物、放射治疗等因素有关,病原体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可出现以下不同结局。
第4题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潜伏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参考答案:A
解析:
E.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同时,亦可由于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A.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能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是最常见的表现。
B.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C.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所有的病原携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第5题 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A.潜在性感染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不典型病例
E.健康携带者
参考答案:B
解析:
正确的是B。
隐性感染亦称亚临床感染是指机体被病原侵袭后,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而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检测方能发现的一种感染过程,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登革热、乙型肝炎等均有大量隐性感染的存在。
潜在性感染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被向外排出,只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则乘机活跃增殖引起发病。疟疾、结核有此等表现。麻疹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数年后发病,成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因免疫功能的改变,致使病原体不断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临床出现传染病特有的临床表现,则为传染病发作。
第6题 可经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A.血吸虫病
B.伤寒
C.斑疹伤寒
D.钩端螺旋体
E.丁型肝炎
参考答案:B
解析:
肠道传播是指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A.机体免疫力
B.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C.病原体数量
D.宿主的遗传因素
E.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参考答案:C
解析:
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在人工培养多次传代的环境下,可使病原体的致病力减弱,如用于结核病预防的卡介苗、病原体的抗原变异,可逃逸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而继续引起疾病的或使疾病慢性化。病原体数量与病原体变异无关,只与致病力有关。
第10题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A.治疗,护理和消毒隔离
B.病原治疗和消毒隔离
C.对症治疗,康复治疗和中药治疗
D.病原治疗,康复治疗和中药治疗
E.一般治疗和特效治疗
参考答案:A
解析:
传染病的治疗不仅要治愈患者,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其进一步传播。因而治疗原则应是早期、彻底及综合治疗,既要治疗及护理患者,又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第11题
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A.显性感染
B.潜在性感染
C.病原体携带
D.重复感染
E.既往感染过
参考答案:C
解析:
病原携带者 按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病毒携带者、细菌携带者及原虫携带者。按其发生于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之后,分别称为健康或恢复期携带者。如携带病原体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则称为慢性携带者。由于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引起人们注意,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A.显性感染
B.病毒携带状态
C.隐性感染
D.垂直感染
E.既往感染过
参考答案:C
解析: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型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测异常。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诊断依赖免疫学检查检出特异性抗体。在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时最常见的表现。
第13题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
A.有传染源,传染性,易感人群
B.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C.有病原体,流行性,易感性
D.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E.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免疫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第14题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A.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B.临床资料,疫苗注射情况,实验室检查
C.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
D.流行病学的检查,病原学检查
E.临床症状,体检及生化检查
参考答案:A
解析:
传染病的诊断十分重要,一般患者的诊断要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才能作出诊断。
C是一般疾病的诊断依据,没有体现出流行病的依据。
第15题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A.病原体、感菌动物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D.病原体和环境
E.病原体、人体和环境
参考答案:C
解析:
正确的选C。一般构成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但传染病能否发生以及流行程度如何,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作用更为重要。
B是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第16题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斟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火蚊蝇
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火蝇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火蝇
参考答案:A
解析:
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可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甚至可达到控制及消灭传染病的目的。预防工作应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进行,不同传染病可以不同环节为重点采取相应措施。包括管理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
第17题 为明确诊断,应首先作哪项检查
A.骨髓培养
B.肝功能
C.粪便培养
D.尿培养
E.血培养
参考答案:A
解析: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考虑为伤寒。诊断伤寒的最有意义的检查就是:骨髓培养。骨髓培养:全病程均可获较高的阳性率,第1周可高达90%,且较少受抗菌药物的影响。
A.IgM
B.IgE
C.IgD
D.IgC
E.IgG
参考答案:B
解析:
IgE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E可介导调理吞噬ECBB作用;分泌型IgE(sIgE)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覆盖在鼻、咽、气管、肠和膀胱粘膜的表面,它能抑制微生物在呼吸道上皮附着,减缓病毒繁殖,是粘膜重要屏障,对某些病毒、细菌和—般抗原具有抗体活性,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外来抗原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局部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后,无需中央免疫系统的参与,自身就可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抗体,即sIgE。已有研究证明,呼吸道分泌液中sIgE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两者呈正相关。
第20题 能通过胎盘,给婴儿提供有效的被动免疫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M
B.IgE
C.IgD
D.IgC
E.IgG
参考答案:E
解析:
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是初级免疫应答中最持久、最重要的抗体,它仅以单体形式存在。大多是抗菌性、抗毒性和抗病毒抗体属于IgG,它在抗感染中起到主力军作用,它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中和毒素)和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中和病毒)。IgG在机体合成的年龄要晚于IgM,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年人水平。它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自然被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此外,IgG还具有调理吞噬和结合SPE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