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参考答案:↓
解析:
(1)不符合。本变更因超过施工图设计批准预算,属于较大设计变更。对较大设计变更,正确的做法是:建议建设单位经审查论证确认后,向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提出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的申请,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同意开展设计变更的勘察设计工作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较大设计变更文件经建设单位审查确认后报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审查。较大设计变更文件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并报交通部备案。
(2)不应采用平地机整平。因含石量为67%,整平应采用大型推土机辅以人工进行。
不应采用竖向填筑法。土石路堤只能采用分层填筑,分层压实。
(3)不应该实测弯沉值,还应实测平整度。
参考答案:↓
解析:
(1)不合理。原因有:
① 软基深度较深、面积大(工程经济性较差)。
② 地表无常年积水、土质呈软塑~可塑状态(施工速度慢)。
(2)整平原地面→机具定位→桩管沉入→加料压实→拔管。
(3)还应考虑:土质的工程特性;机械运行情况;运距和气象条件;相关工程和设备的协调性。不妥当,不应选择布料机和滑模摊铺机。
参考答案:↓
解析:
(1)路堤填筑方法有水平分层填筑法和纵向分层填筑法。本工程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合理。
(2)取土→运输→推土机初平→平地机整平→压路机碾压。
(3)不合适。松铺厚度应控制在40cm以内。
参考答案:↓
解析:
1.施工单位应配置挖掘机、运土车等工程机械。
2.施工工序的正确顺序:② ⑤ ① ③ ④ ⑦ ⑥ ⑧。
3.路基渗沟施工的工序还应包括顶部封闭层施工。
4.做法一不正确。有孔管身朝向上部。 做法二正确。做法三正确。
参考答案:↓
解析:
1.必须设置透层。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基层上必须浇洒透层 沥青,以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
2.做法二中“最好在表面形成油膜”不正确,应该是“不得在表面形成油膜”。 做法六中“用轮胎压路机稳压”不正确,应该是“用钢筒式压路机稳压”。
参考答案:↓
解析:
1)试验段铺筑的主要目的有两类,一是为控制指标确定相关数据,如:松铺系数、机械配备、压实遍数、人员组织、施工工艺等;二是检验相关技术指标,如:沥青含量、矿料级配、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压实度等。
(2)出厂时混合料出现白花料,拌合中可能存在油料偏少;拌合时间偏短;矿粉量过多等。
(3)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压实度是一重要控制指标,温度低是造成压实度不足的原因之一,随时检查并做好记录是保证沥青路面压实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4)碾压进行中压路机要运行均匀,不得中途停留、转向或制动;也不能随意改变碾压速度;不允许在新铺筑路面上停机加油、加水。
参考答案:↓
解析:
(1)A:土路肩;B:硬路肩(或应急停车带);C:路缘带。
(2)通过试验路段确定的参数还有:施工配合比,材料的松铺系数。
(3)按技术规范养护期应不小于7d。
该路面养护的方法还有:土工布覆盖养护、铺设湿砂养护、草帘覆盖养护、洒铺乳化沥青养护等方法。
参考答案:↓
解析:
1.功能层 A 是粘层。 功能层 B 是粘层。 功能层 C 是封层。 功能层 D 是透层。
2.事件一中施工单位做法不正确。基层分三层铺筑,铺筑底基层 20cm,铺筑基层36cm 应按两层施工。
3.事件二中从装车到运输至现场超过 2.5h 的水泥稳定材料不可以用于基层。水泥 稳定材料从装车到运输至现场,时间宜不超过 1h,超过 2h 时应作为废料处置。
4.事件三中施工单位做法不正确。底、中面层采用走线法施工,表面层应采用平 衡梁法施工。
参考答案:↓
解析:
(1)工艺流程中A是填缝。
(2)第(1)条正确。
第(2)条错误。搅拌楼的配备,应优先选配间歇式搅拌楼,也可使用连续搅拌楼。
第(3)条错误。水泥混凝土面层采用滑模摊铺机进行铺筑不需要安装模板。
第(4)条正确。
(3)切缝时间较迟,应在路面混凝土强度达到40%时进行切缝。切缝深度不足,无拉杆、传力杆时槽口深度宜为面板厚度的1/4~1/3,最浅60mm;设拉杆、传力杆时槽口深度宜为面板厚度的1/3~2/5,最浅80mm。
参考答案:↓
解析:
1.A:路基;
作用:
(1)将公路用地隔离出来,防止非法侵占公路用地设施;
(2)将可能影响交通安全的人和畜等与公路分离,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营。
2.B:弯沉测试;
最优工艺流程:③①②⑤⑦④⑥。
3.错误处:“换板部分基层调平采用碎石,再浇筑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改正为“换板部分基层不再单独选择材料调平,均由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面板一次浇筑完成”。
4.可以判断板块不再脱空。因为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规定,当弯沉值大于0.2mm,可判断为脱空板,该项目实测弯沉值均在规定范围内,所以可判断板块不再脱空。
5.C试验:抽提试验;D试验:马歇尔 稳定度试验。
参考答案:↓
解析:
(1)该混凝土路面施工方式需要安装模板。
(2)构造物A是拉杆,构造物B是传力杆。接缝布置示意图中还有横向胀缝、纵向缩缝。
(3)工艺流程中C是密集排振。
(4)轴前料位过高时应铲除,过低则采取补料处理。
参考答案:↓
解析:
(1)① 可能发生在10m处,吸泥机清理不彻底时,形成灌注桩中断或混凝土中夹有泥石。
② 可能发生在27m处,采取强制提升而造成导管脱节。
(2)进水、塞管、埋管。
(3)可采用拔抽抖动导管(不可将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当所堵塞的导管长度较短时,也可以用型钢插入导管内来疏通导管,或在导管上固定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动。
参考答案:↓
解析:
(1)存在问题有:
① 在钢筋笼制作时,一般要采用对焊,以保证焊口平顺。当采用搭接焊时,要保证焊缝不要在钢筋笼内形成错台,以防钢筋笼卡住导管。
② 对导管进行接头抗拉试验,并用1.5倍的孔内水深压力的水压进行水密承压试验,试验合格之后,才可以使用安装导管。导管口不能埋入沉淀的淤泥渣中。
③ 进行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坍落度16cm,存在问题。混凝土的坍落度要控制在18~22cm,要求和易性好。
④ 施工单位考虑到灌注时间较长,在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须征得监理工程师的许可。
⑤ 当灌注到27m时,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施工人员采取了强制提升的方法。这是不对的。当钢筋笼卡住导管后,可设法转动导管,使之脱离钢筋笼。
(2)当混凝土堵塞导管时,可采用拔插抖动导管(注意不可将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处理,当所堵塞的导管长度较短时,也可以用型钢插入导管内来疏通导管,也可以在导管上固定附着式振动器进行振动来疏通导管内的混凝土。
(3)埋设护筒,制备泥浆,钻孔,清底,钢筋笼制作与吊装,灌注水下混凝土。
(4)冲击法、冲抓法、旋转法。
参考答案:↓
解析:
1.钻孔灌注桩的工艺流程顺序:② ① ④ ③ ⑤ ⑥。
2.施工单位配置的钻机类型不恰当。因为桩要嵌入弱风化层砂岩,而旋转钻机适 合土层中钻进,还应配置冲击钻机。
3.应根据桩周摩擦力、浮力、围堰结构自重及封底混凝土自身强度等因素经计算后确定。
4.针对本项目承台基坑中出现的地下水,可采取基底四周设排水沟的做法,然后 设一集水井,用潜水泵将水排出,保持基坑无积水。
参考答案:↓
解析:
(1)不正确。应在内外模之间的腹板部位设置支撑。
(2)不正确。应该两侧对称进行振捣。
(3)宜两端张拉。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为:0→初应力→1.05σcon(持荷5min)→σcon(锚固)。
(4)“锚固完毕并经检验合格后用电弧焊切割端头多余的预应力筋”错误,应为:“锚固完毕并经检验合格后用砂轮机切割端头多余的预应力筋”。
参考答案:↓
解析:
1.根据索塔外形不同,索塔横向结构形式还有桁架式、混合形式。
2.塔柱外模不宜采用滑模施工。该桥塔柱有一定倾斜度(塔柱横纵向均设坡,纵 向斜率 1∶150,横向外侧斜率 1∶25,内侧 1∶30),埋件较多,另外采用滑模施工, 其施工控制复杂,外观质量较差,易污染。
3.主塔施工还应配备起重设备、混凝土浇筑设备、混凝土养护设备等。
4.构造物 A 是牛腿,构造物 B 是托架。
参考答案:↓
解析:
(2)工序A是安装内外模,工序B是预应力张拉。
(3)“跨中设2cm的预拱度,采用悬链线”错误,应为“跨中设2cm的预拱度,采用二次抛物线”。
参考答案:↓
解析:
1.设备 A 是门式起重机,设备 B 是门式起重机,设备 C 是 30m T 梁模板,设备 D 是 40m T 梁模板。
2.第一次是肋板内预应力管道安装完后,将锚垫板与端模板用螺栓固定,端模板 安装就位;第二次是安装侧模,由中间向两端对称安装。
3.拆模先后顺序为:拆除立杆、横隔板端模、T 梁侧模、端模和翼缘板模板。
参考答案:↓
解析:
(1)人工挖孔桩的主要作业流程中工序 A 是混凝土锁口施工,工序 B 是浇筑混凝土护壁。
(3)“护壁混凝土等级为 C20”。护壁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当桩径小于或等于 1.5m 时应不 小于 C25,桩径大于 1.5m 时应不小于 C30。
(3)挖孔过程中,施工单位还应经常检查平面位置和竖轴线倾斜。
(4)图中 D 为 1200mm 或 1500mm。
参考答案:↓
解析:
(1)属于原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中未包括的“新增工程”的变更(或设计变更),工程变更确认过程和环节包括:提出工程变更→分析提出的工程变更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分析有关的合同条款和会议、通信记录→初步确定处理变更所需的费用、时间范围和质量要求→确认工程变更。
(2)不完善。设置预拱度时还应考虑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沉陷和张拉上拱的影响。支架预压的目的是为了收集支架地基的变形数据,作为设置预拱度的依据。
(3)预应力筋宜使用砂轮锯(砂轮切割机)下料,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应控制张拉应力和伸长值两项指标,以张拉应力控制为主(以伸长值作为校核)。
(4)不能满足要求,压浆应使孔道另一端饱满和出浆,并使排气孔排出与规定稠度相同的水泥浓浆为止。
(5)避免出现支架下沉;避免脱模过早,以及模板的不均匀沉降;加强箱梁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