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61题 下列选项中,与“取件一寄件”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A.“跑步”和“健身”
B.“出席”和“缺席”
C.“投篮”和“灌篮”
D.“打针”和“输液”
参考答案:B
解析:
“取件一寄件”是矛盾关系,B项“出席”和“缺席” 也是矛盾关系。
第162题 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8、10、20、32、( )、88”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A.50
B.52
C.54
D.56
参考答案:C
解析:
后一位数是前两位数之和加2,如20=8+10+2,32=20+10+2,括号内应为54。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材料中“我”的做法是正确的,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面对小文的问题,“我”没有放弃他,而是看到了他的发展性,从谈话、表扬等各个方面帮助小文,促进了他的发展。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进行教育。材料中,“我”从小文爱阅读、专注等优点入手,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帮助小文纠正他的问题,做到了因材施教。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独立于老师头脑之外,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我”引导小文发现自己的优点,把他当作学习的主体,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改正错误,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张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的,做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张老师做到了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张老师结合学生的情况,教以不同的书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张老师做到了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材料中,张老师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面对孱弱、不守规矩等不同的学生都能一视同仁的耐心引导教育,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的体现
再次,张老师做到了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材料中,张老师为了教育学生,不断尝试各种书体的临摹,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这一点。
最后,张老师做到了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要求勤恳敬业,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张老师对于工作和学生都认真负责,是爱岗敬业的体现
总之,我们应该向张老师学习,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成功=才能十交往能力+机遇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是:勤奋+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成功秘诀是:热爱、耐心、勤奋。爱迪生的格言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虽然我与那些名人伟人相距甚远,但我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有自己对于成功的看法,那就是:成功=才能十交往能力+机遇。
才能是走向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成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才能。因为只有有了才能,你才能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步伐并走向成功的彼岸。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才能,才能扩大自己的交往,才能在此基础上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机遇,从而使自己逐步成长和丰富起来。
而交往能力则是成功的一个关键条件。正如有一篇文章中所讲的:如今,光棍好汉已难成大业。在当今这个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要想单枪匹马地闯出一番事业是不可能的。孤掌难鸣。因此,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只有加强交往,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互相信任的环境,才能在工作学习中开阔视野,产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合力,从而使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古人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错,在“万事俱备,只久东风”的时候,机遇这一决定性的因素就会突出出来。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力挺强,人缘挺好,但却总是与成功擦肩而过呢?那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把握机遇。然而,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机遇的形成,主要还是靠才能与交往能力。才能是交往能力、机遇的基础,交往能力又促进了才能与机遇的形成。如果把机遇比作梯子的扶手,才能比作梯子的横档,那么交往能力就为竖放梯子创造了一定的环境。但如果梯子没有横档,没有竖放的环境,光有扶手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纵使世上有千百个伯乐,真正的好马依旧是那些干里马。只有那些有才能的人才会把握住机遇,才能成为走向成功的佼佼者。
才能、交往能力、机遇是成功的关键,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如果三项中任意一项为零的话,那么其他两项高低与否,结果也只能为零。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和成长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把握。
第167题
晓军向老师报告:“安安偷看我的试卷。”老师说:“安安怎么会偷看你的试卷,她的成绩比你好。”晓军红着眼睛坐在座位上,无心考试了。该老师的做法表明,他没有做到公正待生。做出此评判的依据是(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根本目的
B.因材施教是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C.教学相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特征
D.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观。题干中老师的做法没有做到公正待生,评判的依据是违背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D项正确。全面发展体现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故A项有误。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观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故B项有误。教学相长是教师观的要求,体现老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故C项有误。
第168题
詹老师在介绍教学经验时说:“在课堂上,小学生就如同一张白纸,任凭老师在上面写写画画,学生的知识就是这样获得的。”詹老师的说法( )。
A.不恰当,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
B.恰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人
C.不恰当,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导
D.恰当,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人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观。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题干中,该老师的做法错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169题
薛老师习惯运用PPT进行教学。某节课上他自始至终不停地呈现PPT内容进行讲解,不管学生是否明白其所表达之意。关于薛老师的做法,下列表述不恰当的是( )。
A.忽视了教学的本质
B.忽视了教师的中心地位
C.忽视了教学的目标
D.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教师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三个角色: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激励者。 B项说法有误,教师是主导地位,非中心地位。
第170题
在科学课教学中,李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开展一项环保小调查,调查结束后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李老师为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
B.李老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C.李老师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方式
D.李老师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教师观。混合式教学是指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题干中李老师的做法未体现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故选C。
第171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它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第172题
教师李某未履行请假手续,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一次学术研讨会,让学生在教室自习。学校给予李某记过处分并扣除其当月部分绩效工资,李某对此处分不服。关于此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校不应该处分李某,李某享有学术研究权
B.学校不应该扣除工资,李某享有报酬待遇权
C.李某对处分不服,可以向上级纪委提出申诉
D.李某的旷课行为,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题干中,李老师的行为违背了教师的义务。耽误教学工作,侵犯了学生受教育权。故选D。
第173题
某小学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组建成一个实验班,安排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上课。该小学的做法( )。
A.合法,学校有自主办学及自主管理的权利
B.不合法,学校不得变相设重点班
C.合法,有助于教师分层分类教学
D.不合法,学校不应安排最优秀的教师上课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义务教育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故题干中小学的做法不合法。
第174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下列名言警句蕴涵“尊师”道理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学莫便乎近其人”
D.“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参考答案:C
解析:
A项意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B项“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C项意为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 D项意为教师,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并且纠正他们各自缺点的人。体现了尊师道理的名言警句为C项。
第175题
教师张某拒不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随意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张某的做法( )。
A.合法,教师有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
B.合法,教师有安排教学进度权利
C.不合法,教师有执行学校教学计划的义务
D.不合法,教师有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教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题干中张老师的做法错误,违背了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的义务。故选C。
第176题
教师王某因为小学生李某在用上曾经偷拿过别人的东西,拒绝推荐李某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王某的做法( )。
A.正确,教师有管理学生的权利
B.正确,学生李某理应受到惩罚
C.不正确,王某侵犯了李某的荣誉权
D.不正确,教师应公平对待全体学生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 成年学生。题干中教师王某的做法错误,不应当因为学生曾偷拿东西就差别对待,应公平对待全体学生。故D项正确。C项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
第177题
图片中,该学校的做法( )。
A.合法,有利于家长督促孩子学习
B.合法,学校有接受助学捐款的权利
C.不合法,学校不得收取任何保证金
D.不合法,学校不能只收差生的保证金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漫画中某小学让差生交2000元保证金是违规收费的行为。D项不能只收差生的保证金,说法片面,学校不得违规收费。
第178题
班上有人遗失了财物,孔老师未经调查就怀疑是学生熊某偷拿了,尽管熊某一再否认,但孔老师还是要求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承认“罪行”。孔老师的行为( )。
A.侵犯了熊某的人身自由
B.侵犯了熊某的人格尊严
C.侵犯了熊某的隐私权
D.侵犯了熊某的荣誉权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权利。 A项人身自由公民在法律范围内有独立行为而不受他人干涉,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不被非法剥夺、限制自由及非法搜查身体的自由权利。 C项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 D项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B项人格尊严权具体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荣誉权。题干中,老师的做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故B项正确。
第179题
小周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同学们视为差生,班主任刘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小周这次考试的成绩是差了点,但在我看来他很不错,他一向都认真做值日,做事很踏实。关于刘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注重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注重评价学生的多元性
C.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D.注重教育学生的示范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A项阶段性指学生当下阶段的特点,要求老师做到针对性教育,题干中刘老师对小周成绩、品行的评价能够体现阶段性的特点。BC两项评价的多元性体现了发展的全面性。D项示范性要求老师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D。
第180题
在课堂教学中,文老师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科知识,而且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文老师做到的是( )。
A..教育价值的融合
B.教法与学法的融合
C.师生互动的生成
D.传授与习得的互补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题干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注重了教书育人,体现的是教学价值与教育价值的融合,反应为教育价值的融合。故A项正确。 题干体现了老师的教法,但没有体现学生的学法,故B项有误。师生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在题干中并无体现,故C项有误。 题干中体现的是老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的引导,没有体现学生习得方面的内容,D项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