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级经济师《运输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题库(701题)


第121题

交通运输外部成本是运输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   )等对社会财富的扣除。


A.环境污染

B.交通事故

C.交通拥堵

D.时间节约

E.可通达性提高


参考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外部性的治理。

交通运输外部成本是运输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对社会财富的扣除。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BC。

【思路点拨】本题即使对基础知识记忆不清,也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题干提高,运输成本是对社会财富的扣除,常理可推断出属于负面的、不好的影响,DE选项表述明显是正面的,故将DE排除后,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122题

基于市场刺激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使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手段是(   )。


A.新能源汽车的强制使用

B.排放控制系统的强制检查

C.公共汽车道优先

D.对新能源汽车的税收补贴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外部成本内部化。

经济学理论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主要是制定排污标准、征收排污费,税收,发放可交易的许可证。第一种方法侧重于通过政府干预和控制来解决环境问题,后两种方法则是基于市场刺激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

D说法正确,ABC均为错误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思路点拨】

外部性的解决方法是考试的必考点,要注意题干给出的限定条件,选出对应的方法。


第123题

外部性内部化的目标是(   )。


A.防止外部性出现

B.降低外部性出现程度

C.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D.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外部性的治理。

外部性内部化的目标是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情况下,将全部社会成本施加给造成外部性的人,使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

C说法正确,ABD均为错误描述。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第124题

外部性内部化的目标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即在可行的情况下,将全部(   )施加给造成外部性的人。


A.机会成本

B.社会成本

C.沉没成本

D.私人成本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外部成本内部化。

外部性内部化的目标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即在可行的情况下,将全部社会成本施加给造成外部性的人。

B说法正确,ACD均为错误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

【思路点拨】

本题要注意不要误选D选项。私人成本是社会成本的组成部分,不能等同于社会成本,要注意区分。


第125题

下列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政策中,属于通过政府行政命令直接干预和控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是(   )。


A.淘汰高污染燃料

B.征收排污费

C.对交通拥挤收费

D.对低污染交通方式进行补贴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外部成本内部化。

在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政策中,属于通过政府行政命令直接干预和控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制定排污标准、交通的路障约束、限定路线、公共汽车车道优先、燃料成分、逐步淘汰高污染燃料等。

A说法正确,BCD均为错误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126题

在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政策中,“汽车使用约束”属于(  )


A.基于市场的直接刺激手段

B.基于市场的间接刺激手段

C.间接的行政命令手段

D.直接的行政命令手段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外部性的治理。

间接的行政命令手段包括汽车使用约束、排放控制系统的强制性检查与维修、低污染汽车的强制性使用等。B选项正确。

A选项:基于市场的直接刺激手段为征收排污费。

B选项:基于市场的间接刺激手段包括:①可交易的许可证;②汽车的差异化税收;③对新能源汽车的税收补贴等。

D选项:直接的行政命令手段包括制定排污标准等。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第127题

森林、矿产、水、大气、生物、植物等属于(   )。


A.原生环境

B.次生环境

C.第二环境

D.社会环境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由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组成。其中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并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也称为第一环境。原生环境包含对人类有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产、水、大气、生物、植物等。

A说法正确,BCD均为错误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128题

交通基础设施属于人类赖以生存的(   )。


A.原生环境

B.私人环境

C.次生环境

D.社会环境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了除自然环境以外的众多内容,如对自然条件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社会结构、文化宗教、医疗教育、文物古迹、旅游景观和环境美学等。

D说法正确,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思路点拨】

要注意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之间的区分。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并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也称 为第一环境。原生环境既包含对人类有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产、水 、大气、生物、植 物等,也包含对人类不利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泥石流、海啸等。

次生环境是指【被人类活动改变】或污染的自然环境,也称为第二环境。如城市上空被污染的大气,城市周围被污染的水域和水体,城市郊区被污染的土壤(农业 用地等),城区内部被破坏的林地、草地等。


第129题

交通建设项目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范围包括(   )。


A.建设项目直接影响区

B.建设项目间接影响区

C.建设项目沿线范围

D.建设项目原材料来源范围

E.建设项目设备来源范围


参考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建设项目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范围。

交通建设项目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空间范围包括建设项目直接影响区、建设项目间接影响区和沿线范围

ABC说法正确,DE说法教材未提及,为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BC。


第130题

城市上空被污染的大气属于(   )。


A.原生环境

B.第一环境

C.次生环境

D.社会环境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次生环境的概念。

次生环境是指被人类活动改变或污染的自然环境,也称为第二环境。如城市上空被污染的大气,城市周围被污染的水域和水体,城市郊区被污染的土壤(农业用地等),城区内部被破坏的林地、草地等。

C选项正确,ABD均为错误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思路点拨】

注意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的不同,要将原生环境中的自然灾害同次生环境相区分。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并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也称为第一环境。原生环境既包含对人类有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产、水 、大气、生物、植物等,也包含对人类不利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泥石流、海啸等。


第131题

交通建设项目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有(  )。


A.总体属于直接影响评价类型

B.进行定量分析的难度大

C.影响因素少

D.是直接针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建设项目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交通建设项目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主要包括:总体属于间接影响评价类型,进行定量分析的难度大,影响因素多。

B说法符合题意,ACD均为错误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


第132题

下列关于环境质量单因子指数Pi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i<1时为超标

B.Pi=1时为稳定状态

C.Pi>1时为符合标准

D.是综合环境指数计算的基础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环境指数的概念。

Pi是综合环境指数的基础,Pi值越大,表示该项环境因子在实际情况中的环境质量越差。当Pi<1时为符合标准,Pi=1时为临界状态,Pi>1时为超标

ABC说法均为错误,D说法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133题

如果用Ci表示第i种环境因子的实测值(或预测值),Si表示第i种环境因子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则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Pi的计算方法为(   )。


A.Si/Ci

B.(1+Si)/(1+Ci)

C.Ci/Si

D.(1+Ci)/(1+Si)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单因子指数法。

单因子指数法计算公式为:Pi=Ci/Si

其中,Ci表示第i种环境因子的实测值(或预测值),Si表示第i种环境因子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C选项正确,ABD均为错误的公式。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第134题

建设生态文明综合交通体系应处理好的关系包括(  )。


A.交通运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B.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C.交通运输系统自身的协调与平衡

D.交通运输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E.交通运输服务的供需关系


参考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建设生态文明综合交通体系应处理好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综合交通体系应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交通运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二,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第三,交通运输系统自身的协调与平衡。

ABC说法正确,D为干扰项,故不选。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BC。

【思路点拨】

E选项为易错选项,交通运输服务的供需关系为C选项的内容之一,本题考查为第一级分层关系,故选C而不选E。


第135题

以下选项不属于生态文明交通的是(  )。


A.交通生态文明是交通强国的要义之一

B.交通生态文明要求建设平安交通、绿色交通

C.交通的发展应适应城市的经济规律

D.实现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的高效一体化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文明交通的含义以及交通建设项目次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建设交通强国的要义是构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前沿的交通制度文明、交通精神文明和交通生态文明。交通生态文明要求交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平安交通、绿色交通。生态交通强调交通的发展应适应城市的生态规律,既能够实现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的高效一体化,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ABD说法均属于生态文明交通的内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思路点拨】

C选项错在关键词【经济】规律,本题所问为生态文明交通,与经济规律并不相关。

另外,本题为反选题,即选错误选项,做题时应格外注意,务必认真审题。


第136题

加强生态文明交通建设的做法包括(  )。


A.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B.优先保障步行、自行车出行和公交出行空间

C.大力推进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D.积极引导小汽车等机动车的合理使用

E.集中力量满足发达地区较高层次的交通需求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本题考查加强生态文明交通建设的做法。

加强生态文明交通建设的做法有:

(一)解决突出问题,打造绿色交通体系。

(二)提升公平性,关怀弱势群体。

(三)文明合理 优化交通。

AB选项为(一)的内容,C选项为(二)的内容,D选项为(三)的内容。E选项说法教材中未提及,为无关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BCD。


第137题

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相关因素不包括(  )。


A.人口规模

B.城镇化建设水平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二氧化碳专有技术进步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相关因素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方向和水平。

人口规模对交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是导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加的因素。

在经济发展方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影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在技术水平方面,人类除人口数量和富裕程度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于环境的影响均属于技术因素。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可以划分为一般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专有技术进步 ,前者用于衡量包括碳减排在内的行业技术进步水平,后者则衡量二氧化碳方面的专有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影响。

ABD说法均属于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相关因素。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思路点拨】

本题极易选错,注意C选项的说法不够严谨,应该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单纯表述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不全面,注意选项中的文字陷阱。

另外,本题为反选题,即选错误选项,做题时应格外注意,务必认真审题。


第138题

以下选项不是城镇化背景下,交通运输碳减排影响因素的是(  )。


A.城市的生产行为

B.城市的交通行为

C.城市经济结构

D.城市家庭行为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城镇化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

生产行为方面,城镇化促进了劳动力的集中、经济结构的改善以及能源消费;交通行为方面,城镇化带来了更多的通勤交通、私人机动车的使用以及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货物运输;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城镇化引发城市空间扩展以及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行为方面,人口从农村转移至城市以后,生活消费习惯和出行行为都会发生改变。

ABD说法均属于城镇化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C说法错误。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思路点拨】

C选项应注意的关键词【经济】结构,此说法有误,正确应该为城市空间结构,而不是经济结构。

另外,本题为反选题,即选错误选项,做题时应格外注意,务必认真审题。


第139题

运输产品的效用是二元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衡量运输产品优劣的标准越来越倾向于(   )。


A.时间效用

B.空间效用

C.质量效用

D.心理效用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运输产品的基本含义与效用特性。

运输产品的效用是二元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衡量运输产品优劣的标准越来越倾向于时间效用

A说法正确。B选项为运输业不发达时期的标准;CD说法教材未提及,为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140题

运输产品的效用是二元的,即(   )。


A.时间效用

B.经济效用

C.空间效用

D.质量效用

E.心理效用


参考答案:AC


解析:

本题考查运输产品的效用。

运输产品的效用是二元的,即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空间效用反映运输在跨越空间障碍、克服距离因素方面的作用和能力;时间效用反映运输克服空间障碍需要支付的时间代价。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衡量运输产品的优劣已经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它的时间效用。时间效用是人们选择运输服务的重要依据。

AC说法正确,BDE说法教材未提及,为干扰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C。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