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361题 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属于
A.荧光分析法
B.发射光谱分析法
C.散射光谱分析法
D.吸收光谱分析法
E.反射光谱分析法
参考答案:D
解析:根据光谱谱系的特征不同,可把光谱分析技术分为发射光谱分析、吸收光谱分析和散射光谱分析。利用待测物质在紫外区有吸收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为紫外分光光度法。
第362题 发射光谱分析法是下列哪类测定法的原理
A.化学比色法
B.离子选择电极法
C.火焰光度法
D.免疫比浊
E.放射免疫法
参考答案:C
解析:光谱分析技术分为发射光谱分析(荧光分析法和火焰光度法)、吸收光谱分析(可见及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散射光谱分析(比浊法)。
第363题 下列试验中血标本受溶血影响最小的是
A.葡萄糖
B.钾离子
C.LDH
D.AST
E.ACP
参考答案:A
解析:待测物在红细胞内的浓度高于血浆时,溶血可使测定结果偏高,有些物质如LDH、ACP、AST、K+等在红细胞内的浓度比血浆高22~160倍,轻微溶血都对结果影响很大;血红蛋白可干扰胆固醇的酶法测定,抑制胆红素的重氮反应等;溶血也干扰某些光谱分析。因此应尽量避免溶血。
第364题 酶反应动力学定量时的观察对象是
A.总单位时间内酶的减少或增加的量
B.单位时间内酶的减少或增加的量
C.总反应时间内酶的减少或增加的量
D.总反应时间内底物减少或产物增加的量
E.总单位时间内底物减少或产物增加的量
参考答案:E
解析:酶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酶催化反应的过程与速率,以及各种影响酶催化速率的因素,定量时的观察对象是总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或产物增加的量。
第366题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是
A.每增加10℃,酶促反应速度增加1~2倍
B.能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
C.超过37℃后,温度升高时,酶促反应变慢
D.一般地说,在25~35℃之间,温度每增加10℃,酶促反应速度增加1~2倍
E.温度可影响酶促反应的平衡点
参考答案:D
解析:化学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酶反应也不例外。Q10值即温度增加10℃,化学速度的变化率。酶的Q10值在1.5~2.5。其温度影响很大,不同的温度酶反应的速率不同,将直接影响测定结果。常规工作实验室越来越多的使用37℃。因为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同时延滞时间和测定时间都可能缩短,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率。在37℃时,不可避免地一些酶可能失活
第367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以脱氢酶为指示酶的系统测定的是辅酶Ⅰ(NAD+)或辅酶(NADP+)在540nm处的吸光度增高来计算出被测物的浓度
B.最常用的耦联指示系统有两个:一个是脱氢酶系统,另一个为氧化酶系统。
C.可利用脱氢酶的逆反应,将NAD(P)H变为NAD(P),测定340nm处吸光度的下降来计算被测物的浓度
D.终点法受到乳糜、黄疸和溶血的影响,测定时需设定样品空白
E.为了消除内源性脱氢酶的干扰,在反应时一般加入乳酸脱氢酶的抑制剂
参考答案:A
解析:以脱氢酶为指示酶的系统测定的是辅酶Ⅰ(NAD+)或辅酶(NADP+)在340nm处的吸光度增高来计算出被测物的浓度,也可利用脱氢酶的逆反应,将NAD(P)H变为NAD(P),测定340nm处吸光度的下降来计算被测物的浓度。
第368题 SI制的酶单位Katal的含义( )。
A.每秒钟能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为1Katal
B.每分钟能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为1Katal
C.每秒钟能催化1个单位的底物的酶量为1Katal
D.每秒钟能催化1mol的底物的酶量为1Katal
E.每分钟能催化1个单位的底物的酶量为1Katal
参考答案:D
解析:近年来国际上大力推广SI制,我国已明确SI制为法定计量单位制,此时酶活性单位为Katal,即1秒中转化1个摩尔底物的酶量,常用单位为μKatal或nKatal。
第369题 在何种情况下反应速度可达最大反应速度
A.产物浓度足够大
B.底物浓度足够大
C.底物浓度足够小
D.产物浓度足够小
E.酶浓度足够小
参考答案:B
解析:在检测试剂中底物浓度、辅因子、活化剂、复构剂的种类和浓度均对酶的测定至关重要。其中以底物的种类和浓度最为重要。一般而言,在多种底物中,Km最小的底物往往是此酶的生理底物。选择Km小的底物测定酶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最大反应速度V的底物浓度也将最低。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意味着试剂成本可能较低,不易出现底物难溶解的困难。
第370题 关于酶活性国际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s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μmol)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μmol/min)
B.1min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μmol)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μmol/min)
C.1h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μmol)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μmol/min)
D.1min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mmol)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mmol/min)
E.1h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mmol)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μ=mmol/min)
参考答案:B
解析:酶活性国际单位是1min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μmol)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μmol/min)。
第371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检测试剂中底物浓度、辅因子、活化剂、复构剂的种类和浓度均对酶的测定至关重要
B.以底物的种类和浓度最为重要
C.米氏方程在选择酶测定底物浓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D.在多种底物中,Km最大的底物往往是此酶的生理底物
E.pH影响酶的稳定
参考答案:D
解析:一般而言,在多种底物中,Km最小的底物往往是此酶的生理底物。选择Km小的底物测定酶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最大反应速度V的底物浓度也将最低。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意味着试剂成本可能较低,不易出现底物难溶解的困难。
第372题 影响酶活性测定的因素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
A.试剂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B.酶反应的最适pH
C.最适温度
D.底物浓度
E.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E
解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包括底物的浓度、酶反应的最适pH、最适温度、酶的抑制作用,另外还包括试剂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等因素。
第373题 下列关于脑脊液氯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尿毒症时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会减低
B.正常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10~120mmol/L
C.氯化物的测定方法多用己糖激酶法
D.呼吸性碱中毒时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会减低
E.为维持脑脊液和血浆渗透压的平衡,正常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比血中高,称为Donnan平衡
参考答案:E
第374题 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
A.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B.白细胞分类值异常
C.红细胞形态改变
D.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E.红细胞计数值偏低
参考答案:D
解析: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最好不超过半分钟,避免充血和血液中水分外渗,血中蛋白质等大分子浓度增加,使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第375题 某溶液选定了某波长的光源,已读得吸光度在0.1以下,为了减少比色误差,应提高读数使其在0.1~0.7之间,应采取
A.提高溶液厚度
B.换新灯泡
C.加强单色光强度
D.同意比色杯中增加溶液体积
E.更换滤光片
参考答案:A
解析:根据朗伯-比尔定律A(吸光度)=K(摩尔吸光系数)C(溶液浓度)L(光径)。同一溶液特定波长下要提高吸光度只能通过增大光径来达到目的。
第376题 某实验室血糖参加室间质评活动,其测定结果为5.15mmol/L,靶值为5.00mmol/L,其评价范围为靶值±10%。参加室间质量评价血糖的偏倚为
A.1%
B.3%
C.2%
D.5%
E.10%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要点为偏倚的计算,偏倚=(5.15-5.0)/5.0×100%。
第378题 以同步分析工作原理工作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
A.离心式分析仪
B.分立式分析仪
C.管道式分析仪
D.干片式分析仪
E.半自动分析仪
参考答案:A
解析: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每个待测样品都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在各自的反应槽内与试剂混合,完成化学反应并测定。由于混合、反应和检测几乎同时完成,它的分析效率较高。
第379题 某样品反复测定得出的结果很接近于真值,说明该方法
A.实用性强
B.精密度高
C.准确度高
D.灵敏度高
E.重复性好
参考答案:C
解析:准确度是测量结果偏离被测量真值的程度,取决于系统误差,系统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测量结果就越接近真值系统。所以,反复测定得出的结果很接近真值,说明该方法准确度高。
第380题
脑脊液标本抽出后,第3管通常用作何种检查
A.细菌学检查
B.细胞计数
C.生化检查
D.物理检查
E.以上均不对
参考答案:B
解析:
腰椎穿刺成功后立即测定脑脊液压力,然后留取脑脊液标本于3个无菌试管中,每个试管1~2ml。第一管作病原生物学检验,第二管作化学和免疫学检验,第三管作理学和细胞学检验。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于1h内检验完毕。标本放置过久,可造成细胞破坏、葡萄糖等物质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标本应尽量避免凝固或混入血液,若混入血液应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