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初级药师 药学(师)-基础知识题库(982题)


第361题 下列有关“功能性分流”描述有误的是


A.又称静脉血掺杂

B.支气管哮喘也可引起功能性分流

C.肺血管收缩时也可引起功能性分流

D.是部分肺泡通气明显降低而血流未相应减少所致

E.功能性分流部分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而PaO2降低、PaCO2增加


参考答案:C


解析:

肺血管收缩会导致部分肺泡血流不足。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被称为“功能性分流”。部分肺泡通气不足产生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以及肺纤维化、肺水肿等。病变部位的肺泡通气明显减少但血流量未相应减少。使VA/Q降低,流经此处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类似动-静脉短路,故称为静脉血掺杂或功能性分流。


第362题 在呼吸衰竭导致肾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中最重要的是


A.肾器质性损伤

B.肾血管反射性痉挛收缩

C.心力衰竭

D.休克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参考答案:B


解析:

呼吸衰竭时肾可受损,轻者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等,严重时可发生急性肾衰竭。肾衰竭的发生是由于缺氧与高碳酸血症反射性的通过交感神经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严重减少所致。


第363题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


A.肝素产生增加

B.肝脏破坏血小板

C.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

D.凝血因子产生减少

E.纤维蛋白原利用障碍


参考答案:D


解析:

肝脏是合成凝血蛋白的主要器官。正常人体内,肝脏能产生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Ⅲ、Ⅷ、Ⅸ、X及Ⅺ因子。肝功能不全时,由于这些凝血因子不足,易发生出血倾向。肝脏损害时尚能影响肠道对维生素K的吸收、而维生素K是合成Ⅱ、Ⅶ、Ⅸ因子时必不可少的因素。慢性肝功能不全伴有脾功能亢进时,可使血小板减少,均能影响凝血过程。


第364题 肝功能不全时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肺梗死

B.脑病

C.心肌梗死

D.红细胞增多症

E.脾破裂


参考答案:B


解析:

肝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门脉高压、腹水和肝性脑病。由于肝实质细胞破坏导致肝动脉和门静脉短路形成,以及纤维组织压迫,可以引起门脉高压,伴随门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极易形成腹水。肝性脑病的发生则主要由于氨中毒、假性神经递质作用及脑内能量代谢障碍所致。


第365题 肝性脑病是指


A.肝脏病症并发脑部疾病

B.肝功能衰竭并发脑水肿

C.肝功能衰竭所致昏迷

D.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E.肝功能衰竭所致的精神神经综合征


参考答案:E


解析: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精神神经综合征,发生于肝细胞广泛坏死引起的肝功能衰竭或慢性肝脏病症引起门体静脉分流的基础上。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是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早期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欣快感、烦躁不安或反应淡漠;重者可表现为性格行为异常,出现语无伦次,哭笑无常、衣着不整等,最后才出现嗜睡、昏迷及不协调运动。因此,昏迷并不是肝性脑病的特有症状。


第366题 ARF多尿期,多尿的发生机制是


A.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B.新生肾小管功能不成熟

C.近曲小管功能障碍

D.远曲小管功能障碍

E.原尿回漏减少


参考答案:B


解析:

ARF多尿期多尿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新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浓缩功能尚未恢复;排出尿素增多产生的渗透性利尿作用以及间质性水肿消除使肾小管阻塞解除等原因。


第367题 引起急性肾衰竭的肾前因素主要是


A.汞中毒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休克早期

D.尿路梗阻

E.低血钾


参考答案:C


解析:

休克时,由于肾血液灌流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是引起急性肾衰竭常见的肾前因素。


第368题 休克早期发生的急性肾衰竭属


A.肾前性肾衰竭

B.肾后性肾衰竭

C.肾性肾衰竭

D.肾前性和肾性肾衰竭

E.器质性肾衰竭


参考答案:A


解析:

在休克早期所发生的肾衰竭,是一种功能性肾衰竭又称肾前性肾衰竭。这时由于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因而肾小球滤过率(GFR)锐减,同时由于肾缺血时间短,肾小管上皮细胞尚未发生器质性损害,肾脏在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的影响下,对钠、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由于GFR锐减,患者因此有内环境紊乱和尿量减少。如果在此期间得到及时治疗,则随着肾血流量的恢复,肾脏的泌尿功能也可恢复正常。


第369题 肾毒物引起急性肾衰竭主要原因是


A.肾间质纤维化

B.肾小管坏死

C.肾小球病变

D.肾内DIC

E.肾组织细胞水肿


参考答案:B


解析:

肾毒物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肾小管阻塞、原尿回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导致急性肾衰竭。


第370题 关于慢性肾衰竭的功能代谢变化,不正确的是


A.尿中可出现红细胞

B.尿中可出现蛋白质

C.晚期尿量减少

D.尿中可出现白细胞

E.早期尿量减少


参考答案:E


解析:

慢性肾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早期,患者常出现多尿、夜尿(夜间排尿增多),等渗尿,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晚期则出现少尿。


第371题 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表现


A.少尿

B.高血钾

C.水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氮质血症


参考答案:D


解析: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其发生原因主要有;①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②肾小管功能障碍,分泌H+和NH3能力降低、碳酸氢钠重吸收减少。


第372题 在血容量增加的代偿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脏器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参考答案:E


解析:

肾脏通过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和增加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来增加血容量。


第373题 GFR表示


A.急性肾衰竭

B.慢性肾衰竭

C.肾小球滤过率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参考答案:C


解析:

急性肾衰竭(ARF)
慢性肾衰竭(CRF)
肾小球滤过率(GFR)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374题 下列哪项不是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A.肾血液灌流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C.水中毒

D.肾小管坏死引起原尿回漏

E.肾小管坏死引起肾小管阻塞


参考答案:C


第375题 尿毒症性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是错的


A.某些毒性物质引起脑神经细胞变性

B.脑水肿

C.呼吸衰竭

D.电解质平衡紊乱

E.代谢性酸中毒


参考答案:C


解析:

尿毒症病人可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发生尿毒症性脑病。发病的机制包括:①某些毒性物质的蓄积引起神经细胞变性;②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③脑神经细胞变性和脑水肿。


第376题 急性肾功能不全(ARI)初期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肾小管原尿反流

B.肾小管阻塞

C.肾缺血

D.毛细血管内凝血

E.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参考答案:C


解析: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肾缺血是ARI(急性肾功能不全)初期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他各项虽然均属ARI发病机制,但均为肾缺血后逐渐产生的病理变化,不是ARl初期的发病机制。


第377题 关于意识障碍下列哪项是错的


A.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状态

B.不能正确认识客观环境

C.不能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D.病理学基础为小脑的功能异常

E.精神错乱是表现形式之一


参考答案:D


解析:

意识障碍是指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状态和(或)客观环境,不能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一种病理过程。其病理学基础为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系统功能异常。


第378题 脑疾病的表现特征不包括


A.成熟神经元无再生能力

B.病程缓急常引起不同的后果

C.病变定位与功能障碍之间关系密切

D.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是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E.相同病变发生在不同部位可出现不同后果


参考答案:D


解析:

脑疾病的表现特征
(1)特殊规律:病变定位与功能障碍之间关系密切;相同的病变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可出现不同的后果;成熟神经元无再生能力;病程缓、急常引起不同的后果,急性脑功能不全常导致意识障碍,慢性脑功能不全则为认知功能的损伤。
(2)对损伤的基本反应:神经元表现为坏死、凋亡和退行性变;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炎症反应、增生、肥大;少突胶质细胞为脱髓鞘。


第379题 细菌形成的芽胞是其


A.繁殖形式

B.已经死亡

C.处于繁殖的迟缓期

D.处于衰退期

E.休眠形式


参考答案:E


解析: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形式,并非细菌死亡。因一个细菌只能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也只能发芽形成一个繁殖体后再繁殖,数量没有增加,也不是细菌繁殖形式。


第380题

G-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


A.粘肽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脂多糖

E.外膜


参考答案:B


解析: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较复杂,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除肽聚糖结构外,还含有大量的磷壁酸。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但结构复杂。其特点是肽聚糖结构少,在肽聚糖外还有三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层共同构成外膜。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