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321题 循环性缺氧的原因不包括
A.休克
B.心力衰竭
C.血管病变
D.栓塞
E.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参考答案:E
解析:
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减少所引起的缺氧称为循环性缺氧,见于休克、心力衰竭、血管病变、栓塞等导致的组织供氧不足。
第322题 下述属于内生致热原的物质是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参考答案:E
解析:
内生致热原系指在外致热原作用于体内的某些细胞(如吞噬细胞)后所形成并释放的致热原。最早认识的内生致热原是白细胞致热原,近年又相继发现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等的内生致热原。本题中其他4种物质均属于外生致热原。
第323题 最常见的外致热原
A.内毒素
B.白细胞介素-1
C.干扰素
D.白细胞介素-6
E.肿瘤坏死因子
参考答案:A
解析:
细菌:①革兰阳性菌: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致热物质是全菌体及其代谢产物。②革兰阴性菌:典型菌群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菌等,主要致热物质是内毒素,还有全菌体和肽聚糖,内毒素(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③分枝杆菌: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其全菌体及细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都具有致热作用。
第324题 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外毒素
B.螺旋素
C.溶血素
D.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
E.细胞毒因子
参考答案:D
解析:
革兰阴性细菌的典型群有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等,这些菌群的致热性物质主要有菌体、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和内毒素。
第325题 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来自
A.单核-吞噬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肥大细胞
D.肝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参考答案:D
解析:
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急性期反应蛋白:应激时由应激原诱发的机体快速启动的防御性非特异反应,称急性期反应;伴随急性期反应,血浆某些增多的蛋白质称急性期反应蛋白。
第326题 慢性应激时血液系统的表现是
A.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增强
B.血液黏滞度升高
C.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D.可出现贫血
E.以上都对
参考答案:D
解析:
急性应激时,外周血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增多,凝血因子增多,机体抗感染和凝血功能增强;慢性应激时,可出现贫血。
第327题 应激时,机体各种功能和代谢变化发生的基础主要是
A.神经内分泌反应
B.免疫反应
C.急性期反应
D.情绪反应
E.适应性反应
参考答案:A
解析:
应激时,神经内分泌的反应是机体发生各种功能和代谢变化的基础。
第328题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防御性反应哪项是错误的
A.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B.支气管扩张加强通气
C.糖原分解增加血糖升高
D.血液重分布
E.蛋白分解增加
参考答案:E
解析: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介导一系列的代谢和心血管代偿机制以克服应激原对机体的威胁或对内环境的干扰。如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液重分布、支气管扩张加强通气、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等。
第329题 DIC凝血功能障碍变化的特点是
A.先低凝后高凝
B.先高凝后低凝
C.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降低
E.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参考答案:B
解析:
凝血功能先高凝后低凝是DIC凝血功能障碍变化的特点。
第330题 与急性胰腺炎时诱发DIC的机制有关的是
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B.大量胰脂肪酸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C.大量胰淀粉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D.大量组织凝血酶入血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参考答案:A
解析:
急性胰腺炎时,大量胰蛋白酶入血,除了激活因子Ⅻ外,还可激活因子X和凝血酶原,促使凝血酶大量形成。
第331题 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C.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E.小血管强烈收缩
参考答案:B
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
(1)出血:出血常为DIC患者最初的表现。
(2)器官功能障碍:微血栓形成引起器官缺血,严重者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3)休克:急性DIC时常出现休克,而休克晚期又可出现DIC,故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4)贫血:DIC时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红细胞割裂成碎片而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第332题 不属于引起休克的原因的是
A.失血
B.烧伤
C.少尿
D.过敏
E.大面积心肌梗死
参考答案:C
解析:
休克的病因(1)失血与失液(2)烧伤(3)创伤(4)感染(5)过敏(6)强烈的神经刺激(7)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第333题 关于热休克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类蛋白质
B.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
C.帮助新生蛋白质正确折叠、移位
D.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抵抗能力
E.帮助受损蛋白质修复或移除
参考答案:A
解析:
热休克蛋白是指热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其基本功能为帮助新生蛋白质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受损蛋白质的修复、降解等,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抵抗能力。
第334题 休克I期微循环灌流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多灌少流,灌少于流
D.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参考答案:B
解析:
各种致休克因素均可通过不同途径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使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人血,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第335题 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
A.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AG正常型代谢酸中毒
D.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E.混合性酸中毒
参考答案:D
解析:
休克时,有氧氧化减弱、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显著增多,这些都是引起酸中毒的主要原因,由于乳酸根属负离子系(AG)的一部分,故休克时常出现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第336题
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发生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烧伤等引起血容量减少的各种情况。
2)血管源性休克:见于过敏、感染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
3)心源性休克: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等。
第337题
烧伤等引起血容量减少的休克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C
解析:
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烧伤等引起血容量减少的各种情况。
2)血管源性休克:见于过敏、感染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
3)心源性休克: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等。
第338题 下列哪项不是休克Ⅲ期患者的临床表现
A.动脉血压进行性降低
B.皮肤发绀并出现花斑
C.非常烦躁
D.神志淡漠,甚至昏迷
E.少尿或无尿
参考答案:C
解析:
休克Ⅲ期,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等痉挛减轻,真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排血量进行性下降,病人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少尿甚至无尿,皮肤黏膜发绀或出现花斑,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流不足,出现心、脑功能障碍,患者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第339题 休克时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的主要原因是
A.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兴奋血管α受体
B.内源性阿片肽增多
C.组胺释放增多
D.肾上腺素增多,兴奋血管β受体
E.PGI2增多
参考答案:D
解析:
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各种致休克因素均可通过不同途径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使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α受体,使皮肤、内脏血管痉挛;作用于β受体,使A-V短路开放;微循环处于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
第340题 创伤性休克Ⅰ期,下列哪项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A.烦躁不安
B.血压明显下降
C.脸色苍白
D.尿量减少
E.脉搏细速
参考答案:B
解析:
休克Ⅰ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皮肤、内脏血管收缩明显,上述微循环的变化对整体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可减轻血压的下降(但严重大出血可引起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血流量能维持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