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01题 与免疫调节无关的因素是
A.Ag在体内被降解
B.体内产生过高或过低浓度的IgG抗体
C.胸腺细胞的增殖
D.体内抑制性T细胞的存在
E.HLA分子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选C。选项C与免疫调节的因素无关。
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系统如神经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最适当的水平。
免疫调节的三个层次
一、自身调节:免疫系统内部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
二、整体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三、群体调节:MHC的种群适应性
第102题 在Ag浓度较低时递呈Ag最有效的APC是
A.Mφ
B.朗格汉斯细胞
C.DC
D.并指状细胞
E.B细胞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选E。
Mφ在递呈微生物抗原中是功能最活跃的。一般,大量抗原初次进入时,DC为APC。少量抗原再次进入时,B细胞为主要的APC。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获得的抗原肽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其他APC-非专职APC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各种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皮肤的成纤维细胞,以及活化的T细胞等。
第103题
CD8+Th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是
A.IL-1受体的表达
B.IL-2的作用
C.IL-5的作用
D.TCR识别肽Ag-MHCIL类分子复合物
E.CD4+Th与APC间粘附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的作用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选E。
由APC上的某些分子如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s,ICAMs)、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3,LFA-3)、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VCAM-1)、B7等与T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可向T细胞提供活化的第二信号。
第104题 黏膜免疫的免疫球蛋白为
A.IgA
B.IgE
C.IgD
D.IgG
E.IgM
参考答案:A
解析:
黏膜免疫系统是由分布于胃肠道、泪道、唾液分泌管、呼吸道、泌尿道和乳腺黏膜内的淋巴组织组成的,占据了机体淋巴组织的大部分。所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A等。
第105题 黏膜相关系统的B细胞在黏膜局部受抗原刺激后可产生
A.SIgA
B.IgM
C.IgG
D.IgD
E.IgE
参考答案:A
解析:
黏膜相关系统的B细胞在黏膜局部受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大量SIgA分布于黏膜表面,称为黏膜局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机制。
第106题 IgA可表达的细胞包括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树突细胞
E.以上均正确
参考答案:E
解析:
IgA可通过表达在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某些巨噬细胞、树突细胞表达的IgAFc受体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第107题 肠相关淋巴组织不包括
A.派氏淋巴结
B.淋巴小结
C.上皮间淋巴细胞
D.固有层淋巴细胞
E.肌层淋巴细胞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E。肠相关淋巴组织包括肠道的派氏淋巴结、淋巴小结、上皮间淋巴细胞、固有层中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
第108题 不属于免疫耐受机制的是
A.克隆消除
B.胸腺内阴性选择
C.T细胞克隆无能
D.免疫抑制
E.B细胞克隆无能
参考答案:D
解析:
免疫耐受(immunologictolerance)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异性的无应答状态
首先,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影响着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人们企图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性来防治超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某些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生长过程中,设法解除免疫耐受、激发免疫应答将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清除及肿瘤的控制。根据免疫耐受发生机制的多样性,对Ⅰ型变态反应患者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途径是通过B细胞克隆清除或主动抑制。处理的方法有注射表面高密度多聚耐受原、变性蛋白抗原或脱敏疗法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至今认为主要与自身耐受的破坏有关,去除导致耐受破坏的因素,当然有利于对自身免疫病的防治。
第109题 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最佳时期是
A.成年期
B.幼年期
C.老年期
D.胚胎期
E.青年期
参考答案:D
解析: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研究表明,抗原在胚胎期最易诱导免疫耐受,在新生儿期次之,成年期较难。
第110题 免疫耐受诱导的难易程度为
A.胚胎期最难,新生期难,成年期容易
B.新生期最难,胚胎期难,成年期容易
C.成年期最难,新生期难,胚胎期容易
D.成年期最难,胚胎期难,新生期容易
E.新生期最难,成年期难,胚胎期容易
参考答案:C
解析: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因素:
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能否诱导产生免疫耐受主要取决于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抗原因素包括抗原性质、抗原剂量和抗原注射途径。一般而言,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单体物质多为耐受原,大分子颗粒性物质和蛋白质聚合物为良好的免疫原。诱导耐受所需抗原剂量随抗原种类、耐受细胞类型、动物种属、品系和年龄而异,TD抗原无论剂量高低均可诱导T细胞产生耐受,低剂量TI抗原不能直接诱导B细胞耐受,只有高剂量TI抗原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耐受。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和肌肉注射最难。
机体因素包括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抑制措施的应用。诱导建立免疫耐受一般在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
第111题 通过诱导免疫耐受可用于治疗
A.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
B.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C.自身免疫病
D.免疫缺陷病
E.恶性肿瘤
参考答案:C
解析:
根据免疫耐受的原理,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使T细胞及B细胞在发育阶段经受克隆消除,则可显著减少良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第112题 关于免疫耐受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产生免疫耐受后对各种Ag均不感受
B.免疫耐受无记忆性
C.免疫耐受就是免疫抑制
D.产生自身耐受是自身免疫病的起因
E.对病毒感染免疫耐受的机体易发生该病毒的疾病
参考答案:E
解析:
A.产生免疫耐受后对各种Ag均不感受:不对。只对某些特定的不感受。
B.免疫耐受无记忆性:有记忆性。
C.免疫耐受就是免疫抑制:这是两个概念。
D.产生自身耐受是自身免疫病的起因:不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中也会产生自身耐受。
免疫耐受机制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自身耐受被破坏导致自身免疫病;对肿瘤细胞、病毒等产生免疫耐受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所以,E是正确的。
第113题 最容易诱导免疫耐受的细胞是
A.B细胞
B.Mφ
C.单核细胞
D.T细胞
E.NK细胞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选D。
高剂量抗原引起的耐受称高带耐受。低剂量抗原引起的耐受称低带耐受。诱导T细胞耐受所需抗原量小,发生快,持续时间久(低带免疫耐受)。诱导B细胞耐受所需抗原量大,发生慢,持续时间短(高带免疫耐受)。
第114题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A.H抗原
B.肽聚糖
C.O抗原
D.荚膜多糖
E.脂多糖
参考答案:E
解析: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活的细菌是不会分泌可溶性的内毒素的。内毒素是细菌的结构成分,当细菌被溶解时而被细菌释放出来。内毒素的典型例子是各种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脂多糖(LPS)。
第115题 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参考答案:E
解析:
这道题选E
应该说抗体依附在病原菌表面时,结合补体,巨噬细胞容易将其吞噬,才能杀灭细菌。
第116题 具有中和血液和体液游离病毒,是病毒特异性B细胞的激活和IgG抗体的分泌约在
A.1周以后
B.2周以后
C.3周以后
D.4周以后
E.5周以后
参考答案:A
解析:
病毒特异性B细胞的激活和IgG抗体的分泌约在1周以后,具有中和血液和体液游离病毒、通过调理吞噬和ADCC作用清除病毒的功能。
第117题 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A.食物中毒
B.发热
C.休克
D.DIC
E.白细胞反应
参考答案:A
解析:
食物中毒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等,是指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而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囊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者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性为主要特征(如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疾病。通常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食物中毒。
内毒素不是食物中毒的表现。
第118题 抗病毒固有免疫中病毒通常达到复制高峰在感染细胞后
A.1~5天
B.2~5天
C.3~5天
D.4~5天
E.2~4天
参考答案:C
解析:
抗病毒固有免疫:病毒通常在感染细胞3~5天内达到复制高峰,在感染早期(96小时内),固有免疫发挥重要的抗病毒复制功能。
第119题 DTH所致的疾病是
A.肿瘤
B.乙型肝炎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接触性皮炎
E.过敏性鼻炎
参考答案:D
解析:
Ⅳ型或迟发型超敏反应称为DTH,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一种类型。该型反应均在接触抗原24小时反应出现反应,故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包括结核菌素反应和接触性皮炎。
第120题 关于I型超敏反应下述错误的是
A.为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有IgE介导
C.不造成组织细胞损伤
D.有遗传背景
E.个体差异大
参考答案:A
解析:
I型属于速发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