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1题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 说明教育中应重视( )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答案:B
解析:
题干是说给人鱼不如教给学生钓鱼的方法,这是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22题
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育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该校长认识( )。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C.符合提升教学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参考答案:A
解析:
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给学生减负与增加课外活动之外,还要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题目中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片面的。
第23题
下列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是( )。
A.学校在节假日期间正常上课
B.数学老师对学生特别负责,经常在体育课时间为学生讲解习题
C.学校为了鼓励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给他们佩戴绿领巾
D.教师组织班级学生到社区打扫卫生
参考答案:D
解析:
学校占用学生的节假日时间上课,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业余生活,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A项错误。数学老师占用体育课时间讲所谓的“主科”而忽视体育这一“副科”是只重视智育不重视体育的表现,不符合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所以B项错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分数为标准衡量学生或把学生分成等级的做法不符合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所以C项错误。故选D。
第24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素质教育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目标
B.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
C.素质教育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
D.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参考答案:A
解析:
是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2)材料中,学校按考试成绩排座位,这一行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最终导致四名学生集体自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正确看待分数,不以分数作为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应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
第26题
关于图1反映的情形,正确的说法是( )。
A.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B.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C.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D.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答案:B
解析:
优秀学生报告,有人撑伞有人递毛巾还有人鼓掌,但是学生是个胖子,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A.应试教育
B.终身教育
C.素质教育
D.创新教育
参考答案:C
解析:
题干所述是对素质教育的解释。本题选C。
第28题
某教师把纪律不良学生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只要他们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教师对他们的分心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该教师的做法( )。
A.正确,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B.正确,防止纪律不良学生扰乱课堂
C.错误,违背了教育公平的理念
D.错误,不利于师生间的和平相处
参考答案:C
解析:
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为学生纪律不良就让学生坐到最后一排,违背了教育公平的理念。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由上述材料可知,人们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但这些认识均有失偏颇,都表现在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因此,要从认识人手,全面提高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第30题
上述材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启示:对素质教育应该澄清的几个概念:
(1)素质与特长、素质教育的关系:特长是一种或几种技能和能力,而素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某个方面的品质或条件。素质教育则是通过教育的手段或方法使之得到全面、和谐、充分、主动的发展,为其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三者之间有联系,能够互相促进。但不能一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孩子的特长,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素质,有选择地学习特长,这就要注意平时多观察孩子,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发展孩子的特长,否则,不仅无益,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2)素质教育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从概念上讲,课堂活动、课外活动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他们都应当遵循同样的教育原则.就是说,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应当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如果课堂教学是应试教育,课外活动搞素质教育,则会混淆视听,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知所终。目前,这种情况在基础教育中是普遍现象,教师、家长均是这样认识的,所以,现在孩子们累,就是既要应付应试教育的课业负担,又要承担素质教育的活动负担,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学校、家庭协调压制孩子,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3)关于“合格”的认识。这里老师讲的合格,实际是指的考试“合格”,是一个狭窄的概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合格”,是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人格发展上。“合格加特长”,只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
(4)材料列举的观点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时下渴望素质教育的中国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可以说是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感性认识,但愿这一过程缩短一点,尽快上升到对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使我们的孩子早日迎来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
第31题
素质教育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的时间为( )。
A.1999年
B.2001年
C.1993年
D.1986年
参考答案:A
解析:
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故选择A。
第32题
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 ),才能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
A.顺序
B.客观规律
C.特征
D.重点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师职业理念中的教育观内容,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冯老师在处理这次作弊事件时,没有采用严厉批评、追查责任的惯用方法,而是依据学生做了错事心里不安、知错欲改的心理,采取了一个足以震撼学生心灵的措施——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并写出心得体会,巧妙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情境中,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使学生把这种教育要求当做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执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学生既接受着教师的教育,又不感到自己是教育对象。冯老师在处理这起作弊事件时,根据学生当前心理状态对症下药,分寸得当,采取的“宽恕”态度激起了学生的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这种宽恕产生的道德上的震撼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冯老师运用教育机智的精当和巧妙,确实令人赞叹,它既体现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又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34题
年轻的男老师王勇在课堂上与男生互动多,与女生互动很少,理由是“避免别人认为我与女生太亲近”,王老师的做法。()
A.合理,体现教育智慧
B.合理,符合传统观念
C.不合理,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
D.不合理,有悖公平待生的理念
参考答案:D
解析:
现在社会要求男女平等,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第35题
“新体系素质班”由某市第十八中学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办学,旨在培养普通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音乐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结合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B.能够培养大批音乐专业人才
C.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B
解析:
素质教育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新体系素质班”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普通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不是培养音乐专才。故答案选B。
第36题
开学了,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某中学语文老师为同学们确定了学期素质教育目标:每个月读一本名著,识两位名人,听三首名曲,品四幅名画,背五首古诗,该老师的做法()
A.干扰了学生学习节奏
B.优化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C.窄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D.指明了素质教育的途径
参考答案:C
解析: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背古诗,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37题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面向全体学生
参考答案:B
解析:
是对素质教育的考察,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38题
班主任孙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知识改变命运,分数才是硬道理”,他自己出钱设立了“班主任基金”,用于鼓励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三名的学生。孙老师的做法( )。
A.正确,物质奖励具有良好的鼓励作用
B.不正确,考试成绩不能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C.正确,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重要依据
D.不正确,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
参考答案:D
解析:
孙老师只重视了学生的成绩,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39题
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
A.全体性
B.全面性
C.发展性
D.基础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对素质教育内容的考察,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题干所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第40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终身教育的特点?( )
A.终身性
B.全民性
C.广泛性
D.普及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个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又有非正规教育。其特点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因此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