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401题 敞开式TBM隧洞二次衬砌一般采用()。
A.预制管片
B.复合衬砌
C.模筑混凝土
D.装配式衬砌
参考答案:C
解析:
管片衬砌 :使用护盾式掘进机时,一般采用圆形管片衬砌,分为5~7块,在洞内拼装而成。护盾式TBM隧道管片衬砌如图3.1-4所示。
复合式衬砌:使用开敞式掘进机,可以先施作初期支护,然后浇灌二次模筑混凝土永久性衬砌即复合式衬砌,其底部为预制仰拱块。敞开式 TBM 隧道复合式衬砌如图3.1-5所示。
第402题 地铁车站通常由()等部分组成。
A.出入口及通道
B.站台、站厅、设备、生活等设施
C.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
D.供电、通信、信号、给水排水、防灾、电视监控等系统
E.车站主体
参考答案:ACE
解析:
地铁车站通常由车站主体(站台、站厅、设备用房、生活用房),出入口及通道,附属建筑物(通风道、风亭、冷却塔等)三大部分组成。
①车站主体是列车在线路上的停车点,其作用既是供乘客集散、候车、换车及上、下车;又是地铁运营设备设置的中心和办理运营业务的地方。
②出入口及通道(包括人行天桥)是供乘客进、出车站的建筑设施。
③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的作用是维持地下车站内空气质量满足乘客吸收新鲜空气的需求。
第404题 明挖法是修建地铁车站的常用施工方法,具有()等优点。
A.施工作业面多
B.工程造价低
C.速度快
D.围护结构变形小
E.基坑底部土体稳定
参考答案:ABC
解析:
明挖法是修建地铁车站的常用施工方法,具有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低等优点,缺点是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在地面交通和环境条件允许的地方,应尽可能采用。
第405题 以下关于盖挖法施工优点说法正确的有()。
A.盖挖逆作法施工基坑暴露时间短,可尽快恢复路面,对交通影响较小
B.基坑底部土体稳定,隆起小,施工安全
C.盖挖顺作法施工一般不设内支撑或锚锭,施工空间大
D.围护结构变形小,有利于保护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
E.盖挖法施工时,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处理较为容易
参考答案:ABD
解析:
盖挖法具有诸多优点:
围护结构变形小,能够有效控制周围土体的变形和地表沉降,有利于保护邻近建筑物和构筑物。
施工受外界气候影响小,基坑底部土体稳定,隆起小,施工安全。
盖挖逆作法用于城市街区施工时,可尽快恢复路面,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小。
盖挖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盖挖法施工时,混凝土结构的水平施工缝的处理较为困难。
由于竖向出口少,需水平运输,后期开挖土方不方便。
作业空间小,施工速度较明挖法慢、工期长、费用高。
盖挖法每次分部开挖与浇筑或衬砌的深度,应综合考虑基坑稳定、环境保护、永久结构形式和混凝土浇筑作业等因素来确定。
第406题 以下关于浅埋暗挖法“十八字”原则说法正确的有()。
A.严注浆
B.勤量测
C.管超前
D.强支护
E.短封闭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十八字”方针: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
第407题 地铁车站通常由车站主体及()组成。
A.出入口及通道
B.通风口
C.风亭
D.冷却塔
E.轨道及道床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地铁车站通常由车站主体(站台、站厅、设备用房、生活用房),出入口及通道,附属建筑物(通风道、风亭、冷却塔等)三大部分组成。
①车站主体是列车在线路上的停车点,其作用既是供乘客集散、候车、换车及上、下车;又是地铁运营设备设置的中心和办理运营业务的地方。
②出入口及通道(包括人行天桥)是供乘客进、出车站的建筑设施。
③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的作用是维持地下车站内空气质量满足乘客吸收新鲜空气的需求。
第408题 明挖法修建的城市隧道结构的预制装配式结构形式根据()等因素进行选择。
A.工业化生产水平
B.场地条件
C.横断面形式
D.施工方法
E.起重运输条件
参考答案:ABDE
解析:
明挖法修建的城市隧道结构通常采用矩形断面,一般为整体浇筑或装配式结构。
预制装配式结构形式根据工业化生产水平、施工方法、起重运输条件、场地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且以单跨和双跨较为通用。
第409题 城市隧道结构由()四部分组成。
A.围岩
B.支护
C.洞门
D.附属设施
E.附属结构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城市隧道结构由围岩、支护、洞门、附属设施四部分组成。
结构断面形式可分为矩形、拱形、圆形及其他形式(如马蹄形、椭圆形等)。隧道内包含运营管理、维修养护、给水排水、通风、照明、通信、安全等系统。
第410题 采用浅埋暗挖法修建的城市隧道,一般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形式,主要包括()三部分。
A.初期支护
B.防水层
C.二次衬砌
D.附属结构
E.围岩
参考答案:ABC
解析:
采用浅埋暗挖法修建的城市隧道,一般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形式,主要包括初期支护、防水层和二次衬砌三部分。一般采用拱形或马蹄形结构,其基本断面形式以单拱为多,也有双拱和多跨连拱形式。
第411题 盾构法施工,按管片螺栓手孔大小,可将管片分为()类。
A.通用型管片
B.标准衬砌环+左右转弯衬砌环组合
C.箱型
D.平板型
E.复合材料管片
参考答案:CD
解析:
按管片螺栓手孔成型大小,可将管片分为箱型和平板型两类。
第412题 目前常用的管片类型按材质分为()。
A.钢筋混凝土管片
B.钢管片
C.铸铁管片
D.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管片
E.铝质管片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盾构法修建的隧道衬砌主要为预制装配式衬砌,预制装配式衬砌,又称管片,它是在盾构尾部拼装而成的,管片种类按材料可分为钢筋混凝土、钢、铸铁以及由几种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管片。
第413题 盾构法施工的衬砌环内管片之间以及各衬砌环之间的连接方式,从其力学特性来看,可分为()。
A.本性连接
B.脆性连接
C.柔性连接
D.钢性连接
E.刚性连接
参考答案:CE
解析:
衬砌环内管片之间以及各衬砌环之间的连接方式,从其力学特性来看,可分为柔性连接和刚性连接,目前较为通用的是柔性连接。
第414题 以下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岛式站台说法正确的有()。
A.提升设施共用
B.常用于客流量不大的车站
C.站台位于上、下行线路的两侧
D.管理较集中
E.站台面积利用率高
参考答案:ADE
解析:
地铁车站根据其所处位置、埋深、运营性质、结构横断面、站台形式等进行分类,具体详见表3.1-1。
第415题 当基坑开挖不很深,基坑涌水量不大时,()是应用最广泛,亦是最简单、经济的方法。
A.轻型井点
B.集水明排法
C.管井
D.喷射井点
参考答案:B
解析:
集水明排
当基坑、沟槽开挖较浅,涌水量不大时采用。集水明排法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简单、经济的方法。
第416题 关于基坑降水井布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线状、条状降水工程,降水井宜采用环形井点布置
B.降水井点围合区域宽度小于单井降水影响半径,应在围合区域内增设降水井或疏干井
C.当真空井点孔口至设计降水水位的深度不超过6.0m时宜采用单排真空井点
D.井点间距宜为0.8~2.0m,距开挖上口线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参考答案:D
解析:
(1)降水系统平面布置应根据工程的平面形状、场地条件及建筑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面状降水工程,降水井点宜沿降水区域周边呈封闭状均匀布置,距开挖上口边线不宜小于1m。
②线状、条状降水工程,降水井宜采用单排或双排布置,两端应外延布置降水井,外延长度为条状或线状降水井点围合区域宽度的1~2倍。(选项A错误)
③降水井点围合区域宽度大于单井降水影响半径或采用隔水帷幕的工程,应在围合区域内增设降水井或疏干井。(选项B错误)
④在运土通道出口两侧应增设降水井。
⑤当降水区域远离补给边界,地下水流速较小时,降水井点宜等间距布置,当邻近补给边界,地下水流速较大时,在地下水补给方向的降水井点间距可适当减小。
⑥对于多层含水层降水宜分层布置降水井点,当确定上层含水层地下水不会造成下层含水层地下水污染时,可利用一个井点降低多层地下水水位。
⑦降水井点、排水系统布设应考虑与场地工程施工的相互影响。
(2)真空井点布设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真空井点孔口至设计降水水位的深度不超过6.0m时宜采用单级真空井点;当大于6.0m且场地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多级真空井点降水,多级井点上下级高差宜取4.0~5.0m。(选项C错误)
②井点系统的平面布置应根据降水区域平面形状、降水深度、地下水的流向以及土的性质确定,可布置成环形、U形和线形(单排、双排)。
③井点间距宜为0.8~2.0m,距开挖上口线的距离不应小于1.0m;集水总管宜沿抽水水流方向布设,坡度宜为0.25%~0.5%。
第417题 不属于隔水帷幕功能要求的是()。
A.隔水帷幕设计应与支护结构设计相结合
B.应满足开挖面渗流稳定性要求
C.隔水帷幕应满足自防渗要求
D.隔水帷幕渗透系数不宜小于1.0×10-4cm/s
参考答案:D
解析:
隔水帷幕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隔水帷幕设计应与支护结构设计相结合。
②应满足开挖面渗流稳定性要求。
③隔水帷幕应满足自防渗要求,渗透系数不宜大于1.0×10-4cm/s。
第418题 关于基坑开挖时排水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A.基坑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
B.基坑内也应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C.放坡开挖时,坡面不需要采取降水排水措施
D.当采取基坑内、外降水措施时,应按要求降水后方可开挖土方
参考答案:C
解析:
选项C错误,降水施工应采取集水明排措施,拦截、排除地表(坑顶)、坑底和坡面积水。
第420题 集水明排的明沟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m以外,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脚应不小于()m。
A.0.5;0.4
B.0.4;0.5
C.0.3;0.5
D.0.5;0.3
参考答案:D
解析:
集水明排:
明沟宜布置在拟建建筑基础边0.5m以外,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脚应不小于0.3m。明沟的底面应比挖土面低0.3~0.4m,集水井底面应比沟底面低0.5m以上,并随基坑的挖深而加深,以保持水流畅通。明沟的坡度不宜小于0.3%,沟底应采取防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