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541题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的伤害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伤害指( )。
A.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伤害,如物体打击伤害等
B.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伤害,如中毒伤害等
C.由于能量超过人体的损伤I临界值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的伤害,如冻伤等
D.由于接触的能量不能被屏蔽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性的伤害,如触电伤害等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61页:
吉布森(Gibson)在1961年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他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的长短、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
第542题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的伤害分为两类。其中,第二类伤害指( )。
A.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伤害,如物体打击伤害等
B.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伤害,如中毒伤害等
C.由于能量超过人体的损伤临界值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的伤害,如冻伤等
D.由于接触的能量不能被屏蔽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性的伤害,如触电伤害等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材P61页:
吉布森(Gibson)在1961年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他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的长短、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
第543题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 )。
A.间接原因→基本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B.基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伤害
C.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D.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事故→伤害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63页: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从事故发展运动的角度,这样的过程被描述为事故致因因素导致事故的运动轨迹,具体包括人的因素运动轨迹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
第544题 ( )就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A.预防原理
B.强制原理
C.系统原理
D.人本原理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65页:
预防原理就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第545题 ( )就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
A.预防原理
B.强制原理
C.系统原理
D.人本原理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65页:
所谓强制原理就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这里所指的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控制行动。
第546题 下列不属于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的( )。
A.“3E”原则
B.偶然损失原则
C.因果关系原则
D.动力原则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65页:
运用预防原理的原则。
1)“3E”原则。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管理原因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4个原因。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强制(Enforcement)对策3种防止对策,即所谓“3E”原则。
2)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偶然损失原则告诉我们,无论事故损失的大小,都必须做好预防工作。比如爆炸事故,爆炸时伤亡人数、伤亡部位、被破坏的设备种类、爆炸程度以及事后是否有火灾发生都是偶然的,无法预测的。
3)因果关系原则。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4)本质安全化原则。就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还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
第547题 ( )就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A.因果关系原则
B.本质安全化原则
C.安全第一原则
D.“3E”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65页:
本质安全化原则。就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原则不仅可以应用于建设项目,还可以应用于设备设施。
第548题 ( )就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A.预防原理
B.强制原理
C.系统原理
D.人本原理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66页:
所谓人本原理,就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
思想。
第549题 ( )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A.预防原理
B.强制原理
C.系统原理
D.人本原理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66页: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第550题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H.J.Leavitt)将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归纳为:( )。
A.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B.肌体感受(五感)→外部刺激→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C.外部刺激→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肌体感受(五感)→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
D.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目标的完成→行为反应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67页:
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H.J.Leavitt)将人的生理学行为模式归纳为:外部刺激→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的完成。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人千差万别的行为表现。
第551题 ( )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A.目标
B.需要
C.行为
D.动机
参考答案:D
解析:
教材P68页:
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动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第552题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我们往往遵从适应性原则,应用( )的方法来有效控制客观性因素。
A.教育
B.管理
C.监督
D.自律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68页: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生理等,这里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我们往往遵从适应性原则,应用教育的方法来有效控制客观性因素;而对于主观性因素,我们需要通过管理、监督、自律、文化建设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在影响人行为的因素中,个性心理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553题 ( )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特征。
A.能力
B.理想
C.气质
D.性格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69页:
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特征,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的性格是人在具备正常的先天素质的前提下,通过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形成的。这种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实践等。其中社会生活实践在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第554题 下列关于气质类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胆汁质的特征: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具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工作表现忽冷忽热,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B.多血质的特征:思维、言语、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发生变化,不易适应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
C.黏液质的特征:突出的表现是安静、沉着、情绪稳定、平和,思维、言语、动作比较迟缓。
D.抑郁质的特征:安静、不善于社交、喜怒无常、行为表现优柔寡断,一旦面临危险的情境,束手无策,感到十分恐惧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70页:
一般认为人群中具有4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胆汁质的特征: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具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工作表现忽冷忽热,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2)多血质的特征:思维、言语、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发生变化,易适应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
3)黏液质的特征:突出的表现是安静、沉着、情绪稳定、平和,思维、言语、动作比较迟缓。
4)抑郁质的特征:安静、不善于社交、喜怒无常、行为表现优柔寡断,一旦面临危险的情境,束手无策,感到十分恐惧。
第555题 ( )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A.性格
B.技能
C.气质
D.能力
参考答案:D
解析:教材P70页: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有多种多样,如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认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556题 ( )是个体心理和社会生存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A.能力
B.需要
C.气质
D.性格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71页:
需要是个体心理和社会生存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当人有某种需求时,就会引起人的心理紧张,产生生理反应,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力。形成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缺乏什么东西,有不足之感;另一个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有求足之感。需要就是这两种状态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第557题
通常说“行为之后,必有原因”,这个原因指的是( )。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气质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71页:
动机是为了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欲望,达到一定目标而调节个体行为的一种力量。它主要表现在激励个体去活动的心理方面。动机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直接引起个体的相关行为。可以这样说,动机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引起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
第558题 ( )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应,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
A.凑兴心理
B.群体心理
C.逆反心理
D.省能心理
参考答案:A
解析:教材P72页:
凑兴心理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应,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从凑兴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或发泄剩余精力,常易导致不理智行为。
第559题 轨迹交叉理论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基本原因→( )→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A.事故经过
B.间接原因
C.物的不安全状态
D.人的不安全行为
参考答案:B
解析:教材P63页: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第560题 关于以人为本的含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
B.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行和实施
C.人是管理的主体,并不是管理的客体
D.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
参考答案:C
解析:教材P66页:
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①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根本来开展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②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