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501题
下列关于乙公司与钱某之间法律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公司是用工单位
B.钱某享有与乙公司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C.乙公司可将钱某派遣至丙公司工作
D.乙公司应与钱某签订6个月期限的劳动合同
参考答案:CD
解析:
选项A,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是用工单位;选项B,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选项C,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选项D,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无需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第2502题
乙公司的下列工作岗位中,钱某可从事的是( )。
A.主营业务岗位
B.辅助性岗位
C.临时性岗位
D.替代性岗位
参考答案:BCD
解析:
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第2503题
下列关于劳动合同期内钱某无工作期间报酬支付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公司应按照钱某被派遣期间工资标准向其支付报酬
B.甲公司无须向钱某支付报酬
C.甲公司应按照其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向钱某支付报酬
D.甲公司应按照其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钱某支付报酬
参考答案:ABC
解析:
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第2504题
甲劳务派遣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将张某派遣到乙公司工作・下列关于张某劳动合同签订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乙公司应当与张某签订劳动合同
B.甲公司应当与张某签订劳动合同
C.甲公司和乙公司应在劳务派遣协议中约定,由甲公司或乙公司与张某签订劳动合同
D.甲公司和乙公司应当分别与张某签订劳动合同
参考答案:B
解析:
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
第2505题
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审查同意,集体合同生效。( )
参考答案:错
解析:
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第2506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劳务派遣合同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用工单位的正式员工为100人,则其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不能超过10人
C.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D.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均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参考答案:B
解析: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用工单位正式员工为100人,则正式员工的比例不得少于90%,即正式员工为100人,总员工的人数为100÷90%=111。所以劳务派遣员工为11人。因此使用劳务派遣人数不得超过11人。
第2507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集体合同的表述,正确的有( )。
A.集体合同内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各自派出集体协商代表通过集体协商(会议)的方式协商确定,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至少5人,并各确定1名首席代表
B.经双方协商代表协商一致的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有1/2以上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出席,且须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或者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方获通过
C.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后,由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D.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参考答案:CD
解析:
(1)集体合同内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各自派出集体协商代表通过集体协商(会议)的方式协商确定,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至少3人,并各确定1名首席代表;(2)经双方协商代表协商一致的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有2/3以上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出席,且须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或者全体职工半数以上同意,方获通过。
第2508题
集体合同中双方约定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可以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
参考答案:错
解析:
集体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
第2509题 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该比例为( )。
A.15%
B.10%
C.30%
D.20%
参考答案:B
解析:
用工单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订立劳动合同的人数+派遣用工的人数)的10%。
第2510题
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
参考答案:对
解析:
本题考核劳动争议的解决相关知识点。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2511题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劳动仲裁申请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当事人应当先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方可申请劳动仲裁
B.当事人应当在劳动争议发生后达成仲裁协议,方可申请劳动仲裁
C.当事人应当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D.当事人应当事先达成仲裁协议,方可申请劳动仲裁
参考答案:C
解析:
和解、调解不是劳动仲裁的必经程序;因此当事人应当先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方可申请劳动仲裁说法错误;劳动仲裁不涉及仲裁协议(区分经济仲裁);因此当事人应当在劳动争议发生后达成仲裁协议,方可申请劳动仲裁、当事人应当事先达成仲裁协议,方可申请劳动仲裁说法错误;劳动仲裁实行地域管辖(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仲裁委员会),因此当事人应当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说法正确。
第2512题
用人单位对劳动争议终局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参考答案:错
解析: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的终局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2513题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律制度的规定,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一定期间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该期间为( )。
A.7日
B.10日
C.15日
D.5日
参考答案:C
解析:
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第2514题
发生劳动争议的用人单位,存在( )情形,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应当将用人单位和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A.未办理营业执照
B.被责令关闭
C.用人单位歇业
D.营业执照到期继续经营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未办理营业执照、被吊销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到期继续经营、被责令关闭、被撤销以及用人单位解散、歇业,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应当将用人单位和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第2515题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发生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应当在仲裁时效期间内提出。关于该仲裁时效期间的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
A.从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之日起1年
B.从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之日起2年
C.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无仲裁时效期间限制
D.劳动关系终止的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年
参考答案:AB
解析:
本题考核劳动仲裁时效。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1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年内提出。
第2517题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分别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和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管辖。( )
参考答案:错
解析: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2518题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决定提前解散、歇业,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者主管部门应作为共同当事人。()
参考答案:对
解析:
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被撤销以及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歇业,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应当将用人单位和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第2519题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因经济补偿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
B.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者因拖欠劳动报酬申请劳动仲裁的,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C.劳动仲裁适用仲裁时效期间的中断
D.劳动仲裁不适用仲裁时效期间的中止
参考答案:D
解析: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1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1年内提出;劳动仲裁适用诉讼时效中断、中止。
A.2018年1月1日
B.2018年7月1日
C.2019年7月1日
D.2019年1月1日
参考答案:D
解析: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前面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