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 传染病学题库(270题)


第81题 不属于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是


A.粪-口途径

B.静脉注射

C.密切接触

D.母婴传播

E.输血或血液制品


参考答案:A


解析:

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可通过传染源的各种体液排出体外,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口(显性或隐性)进入易感者的体内而传播。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器具等传播;②母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接触产道血液等传播,也可经哺乳及密切接触传播,或通过胎盘造成宫内感染);③性接触传播;④其他,如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第82题 丙型肝炎病毒易发生变异的是


A.编码区

B.核蛋白区

C.包膜蛋白区

D.非结构区

E.变异区


参考答案:D


解析:

HCV的基因编码区可分为结构区与非结构区两部分,编码区从5’端依次为核蛋白区(C区)、包膜蛋白区(E区)和非结构区(NS区),后者又分为NS1~5等区,NS1又称为E2/NS1。非结构区易发生变异。


第83题 对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是


A.A/G比值倒置

B.酶胆分离

C.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

D.血清转肽酶活性明显升高

E.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参考答案:E


解析:

肝脏为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场所,如果肝实质广泛而严重损伤时,凝血因子缺乏,PT明显延长,PTA下降。PTA≤40%为肝细胞大量坏死的肯定界限,为重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如PTA<20%则预后不良。


第84题 预防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是


A.丙种球蛋白

B.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C.乙肝疫苗

D.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加乙肝疫苗

E.乙肝疫苗加丙种球蛋白


参考答案:D


解析:

(1)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于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及意外暴露的被动免疫,应在出生后或暴露后的24小时内(时间越早越好)注射。
(2)乙型肝炎疫苗主要用于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的乙肝预防。对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


第85题 有关乙型肝炎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重叠感染HDV易演变为重型肝炎

B.对慢性患者的治疗应以抗病毒为主

C.乙型肝炎是肝细胞癌的重要病因

D.婴幼儿感染HBV易演变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E.家庭聚集现象不明显


参考答案:E


解析:

乙型肝炎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多为散发,但常有家庭集聚现象,患者及HBsAg携带者男性多于女性。


第86题 有关病毒性肝炎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多呈急性经过

B.乙型肝炎可演变为慢性

C.丁型肝炎一般不演变为慢性

D.丙型肝炎易演变为慢性

E.戊型肝炎多呈急性经过


参考答案:C


解析:

甲、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乙、丙、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相应的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阴道分泌物、精液、羊水、唾液、乳汁等)中。急性期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慢性感染者均具有传染性。


第87题 戊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是


A.输血

B.性交

C.粪-口途径

D.蚊虫叮咬

E.母婴传播


参考答案:C


解析:

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


第88题 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日常生活接触

B.粪-口途径

C.性接触

D.输血及血制品

E.母婴传播


参考答案:D


解析:

丙型肝炎见于世界各国,主要为散发,多见于成人,尤以输血与使用血制品者、静脉药瘾者、血液透析者、肾移植者、同性恋者等为多见,发病无季节性,易转为慢性。


第89题 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主要特点是


A.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B.体温逐渐上升

C.血小板增多

D.中性粒细胞增多

E.出现三红征


参考答案:A


解析:

低血压休克期,主要为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可于8~9日出现。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体温开始下降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第90题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依据是


A.鼠类接触史

B.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C.“三痛”和“三红”征

D.特异性IgM抗体滴度升高

E.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参考答案:D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第2日即能检出特异性抗体IgM,为临床常用的早期诊断依据。


第91题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心肌损害

C.继发严重感染

D.腔道大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参考答案:E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由于广泛性小血管病变和血浆外渗,使周围组织水肿、出血,引起各重要脏器实质损害和功能障碍。


第92题 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患者

B.黑线姬鼠

C.棕背鼠

D.田鼠

E.红背鼠


参考答案:B


解析:

汉坦病毒具有多宿主性和动物源性,其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在我国是黑线姬鼠(野鼠型)、褐家鼠(家鼠型)等。


第93题 有关AIDS的抗病毒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核苷类似物可阻止病毒DNA链的合成

B.非核苷类似物可直接抑制病毒反转录酶的活性

C.蛋白酶抑制剂可直接破坏病毒蛋白质的结构

D.长期使用蛋白酶抑制剂易发生肝功能损伤

E.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


参考答案:C


解析:

蛋白酶抑制剂主要作用是抑制蛋白酶,阻断HIV复制和成熟过程中必需的蛋白质合成。


第94题 AIDS患者肺部继发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是


A.肺炎球菌

B.葡萄球菌

C.链球菌

D.军团菌

E.肺孢子菌


参考答案:E


解析:

艾滋病期可并发各系统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呼吸系统:肺孢子菌肺炎最为常见。


第95题 下述哪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接触

B.注射及输血和血制品

C.母婴传播

D.器官移植

E.消化道


参考答案:E


解析:

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
2.血源传播通过输血、器官移植、药瘾者共用针具等方式传播。
3.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哺乳等传给婴儿。
4.其他途径接受HIV感染者的人工授精,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皮肤破损处受污染等。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一般日常生活接触、食物、水、昆虫能够传播本病。


第96题 有关HIV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为RNA病毒

B.有包膜

C.有两个抗原型(HIV-Ⅰ和HIV-Ⅱ)

D.加热100℃20分钟不能灭活

E.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参考答案:D


解析:

HIV对热敏感,对甲醛、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56℃30分钟能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100℃20分钟能使HIV完全灭活;75%乙醇、0.2%次氯酸钠、2%戊二醛及0.1%漂白粉5~10分钟能使HIV灭活。


第97题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属于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螺旋体

E.立克次体


参考答案:A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H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第98题 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正确的是


A.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B.热退后症状减轻

C.血小板常减少

D.外周血白细胞常减少

E.临床上都有五期经过


参考答案:C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休克期与少尿期最低,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第99题 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


A.腰痛

B.眼眶痛

C.低血压休克期热退症状加重

D.出血性皮疹

E.上胸部局限性潮红


参考答案:E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毛细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三红”征:颜面、颈部及上胸部呈弥漫性潮红,酒醉貌。


第100题 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


A.头痛、全身痛和腰痛

B.头痛、关节痛和腰痛

C.头痛、腓肠肌痛和腰痛

D.头痛、眼眶痛和腰痛

E.头痛、腹痛和腰痛


参考答案:D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脏损害。起病急骤,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一般持续3~7日。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周身酸痛,常有典型的“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常伴较突出的胃肠道症状。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