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妇科学题库(643题)


第141题 妇科健脾除湿,最常用的代表方是


A.完带汤

B.白虎汤

C.麻子仁汤

D.归脾汤

E.八珍汤


参考答案:A


解析:

健脾除湿:脾虚气弱,津微不布,水湿内生,溢于肌肤或下注损伤任带,治当健脾益气与利水渗湿同施。常用药物有党参、茯苓、苍术、白术、陈皮、大腹皮、泽泻、薏苡仁、赤小豆、砂仁等。代表方如白术散、完带汤、参苓白术散。


第142题 适用于宫腔注入法治疗的妇科疾病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宫腔注入将中药制成注射剂,常规外阴、阴道、宫颈消毒后,将药剂注入宫腔及输卵管腔内,以了解输卵管畅通情况,或治疗宫腔及输卵管粘连、阻塞造成的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第143题 适用于直肠导入法治疗的妇科疾病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直肠导入本法可使药物在直肠吸收,增加盆腔血循环中的药物浓度,有利于盆腔、胞中癥积、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以及产后发热、大便秘结等病证的治疗。


第144题 脾肾阳虚型经行浮肿的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经行面浮肢肿

B.脘闷胁胀,善叹息

C.大便溏薄,腹胀纳减

D.舌淡苔白腻

E.脉沉缓


参考答案:B


解析:

经行浮肿脾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面浮肢肿,按之没指,晨起头面肿甚,月经推迟,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方药: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第145题 以下哪方是治疗肾虚型经行泄泻的代表方


A.金匮肾气丸

B.右归丸

C.健固汤

D.真武汤

E.五子衍宗丸


参考答案:C


解析:

经行泄泻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经色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方药:健固汤合四神丸。


第146题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脾虚型经行泄泻主证


A.月经将潮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

B.脘腹胀满,神疲肢倦

C.面浮肢肿

D.畏寒肢冷,下利清谷

E.经行量多,色淡质稀


参考答案:D


解析:

经行泄泻脾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脘腹胀满,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


第147题 脾虚证经行泄泻的治法是


A.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B.温肾扶阳,暖土固肠

C.养血益气,升清降浊

D.温补脾肾,渗湿止泻

E.补土泻木,调和肝脾


参考答案:A


解析:

经行泄泻脾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脘腹胀满,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方药:参苓白术散。


第148题 经行泄泻主要责之于


A.肝脾虚弱

B.脾胃虚弱

C.脾肾虚弱

D.肝胃虚弱

E.肝肾虚弱


参考答案:C


解析:

经行泄泻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脾主运化,肾主温煦,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若二脏功能失于协调,脾气虚弱或肾阳不足,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化,水湿内停。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脾肾益虚而致经行泄泻。


第149题 除下列哪项外,均属血虚型经行身痛之症状


A.经行时肢体疼痛麻木,肢软乏力

B.月经量少,色淡质薄

C.面色无华

D.口苦咽干

E.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参考答案:D


解析:

经行身痛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肢体疼痛麻木,肢软乏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第150题 治疗肝经郁火型经行吐衄的最佳方剂是


A.芩连四物汤

B.顺经汤

C.清肝引经汤

D.两地汤

E.丹栀逍遥散


参考答案:C


解析:

经行吐衄肝经郁火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月经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调经。
方药:清肝引经汤。


第151题 患者经前或经期吐衄,量较多,色红,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尿黄便结,月经量少,甚或不行。治宜


A.清肝调经

B.滋阴养肺

C.疏肝理气

D.清热凉血

E.滋阴柔肝


参考答案:A


解析:

经行吐衄肝经郁火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月经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调经。
方药:清肝引经汤。


第152题 某女,平素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咳嗽,咽干口渴,经期衄血,色黯红,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治疗的最佳选方是


A.玉女煎

B.百合固金汤

C.顺经汤

D.清经散

E.知柏地黄汤


参考答案:C


解析:

经行吐衄肺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红,月经每先期、量少;平素可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滑剥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肺。
方药: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


第153题 患者年值52岁,月经紊乱,先期而至,经量多,色鲜红,头目眩晕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五心烦热,汗出,腰膝酸痛,足跟为著,皮肤瘙痒,口干便坚,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最佳的治法是


A.益气养阴,佐以潜阳

B.清热养阴,佐以潜阳

C.清热凉血,佐以潜阳

D.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E.益肾宁心,佐以潜阳


参考答案:D


解析:

绝经前后诸证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第154题 经行吐衄的发病机理主要是


A.肝郁气逆

B.血热妄行

C.虚火上炎

D.胃火上逆

E.血热气逆


参考答案:E


解析:

经行吐衄病因病机:本病之因,由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出于口者为吐,出于鼻者为衄。临床以鼻衄为多。常见肝经郁火、肺肾阴虚。


第155题 患者月经数月不行,形体肥胖,胸脘满闷,呕恶痰多,带下量多,舌苔白腻,脉滑。治法应是


A.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B.燥湿祛痰,行气通经

C.健脾祛湿,活血调经

D.燥湿祛痰,健脾止带

E.燥湿健脾,消食导滞


参考答案:A


解析:

闭经痰湿阻滞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经量少、色淡质黏腻,渐至月经停闭;伴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神疲倦怠,纳少,痰多,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第156题 患者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苔少,脉细数。治疗的代表方为


A.六味地黄丸

B.固阴煎

C.知柏地黄丸

D.左归丸

E.两地汤合二至丸


参考答案:E


解析:

经间期出血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少量出血或稍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便艰尿黄;舌体偏小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第157题 患者月经量多色黑且有血块,已持续3周,少腹疼痛拒按,舌边瘀点,脉细涩。方选


A.固本止崩汤

B.左归丸合二至丸

C.清热固经汤

D.逐瘀止血汤

E.通瘀煎


参考答案:D


解析:

崩漏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黯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第158题 患者经前经期头部胀痛,口苦烦热,舌苔黄,脉弦数。治宜


A.化瘀通络息风

B.清热平肝息风

C.养血柔肝息风

D.滋阴潜阳息风

E.养血和络息风


参考答案:B


解析:

经行头痛肝火证
主要证候:经行头痛,甚或颠顶掣痛,头晕目眩,月经量稍多,色鲜红;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平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第159题 薛某,经期小腹隐痛,喜温喜按,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经血量少,色淡质清;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最佳选方


A.补中益气场

B.举元煎

C.温经汤

D.圣愈汤

E.调肝汤


参考答案:D


解析:

痛经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第160题 患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润,脉沉。诊断为痛经,其证型是


A.寒凝血瘀证

B.阳虚内寒证

C.脾肾阳虚证

D.气血虚弱证

E.肾气亏损证


参考答案:B


解析:

痛经阳虚内寒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润,脉沉。
治法: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