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临床助理医师 卫生法规题库(317题)


第141题 李某因患炭疽死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对其尸体应


A.必要时可将尸体卫生处理后火化

B.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后火化

C.必要时可将尸体消毒处理后火化

D.在指定场所卫生处理后火化

E.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参考答案:E


解析:

第四十六条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第142题 一职工从沿海某城市归来,腹泻1天,10余次,水样便,到市医院求治,疑为肠炎,后便培养出El-Tor型细菌。诊断后11小时医师上报疫情,国家要求上报此类传染病最迟不超过


A.12小时

B.18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E.2小时


参考答案:E


解析:

报告时限从防保科接到疫情,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辖区内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1)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如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2)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卫生部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3)对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第143题 对疑似甲类传染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应


A.在指定的场所进行留验

B.在指定的场所进行隔离治疗

C.在指定的场所进行访视

D.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就地诊验

E.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参考答案:B


解析: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第144题 某县门诊医师钱某,接诊时发现一例小儿麻疹病例,遂嘱咐家属转送到传染病医院就诊,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钱某应


A.请上级医生会诊,确诊后隔离治疗

B.向医院领导报告,确诊后对李某就地进行隔离

C.向医院领导报告,确诊后由防疫部门进行转送隔离

D.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防疫机构报告

E.请上级医生会诊,确诊后再转院


参考答案:D


解析: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第145题 2008年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新增加的丙类传染病是


A.登革热与炭疽

B.布氏杆菌病与梅毒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手足口病

E.艾滋病与钩端螺旋体病


参考答案:D


解析:

2008年5月2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第146题 某大型企业计划在自然疫源地兴建旅游建设项目,在征询意见时,有专家提醒,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应当事先由法定单位对该项目施工环境进行卫生调查。该法定单位是


A.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省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省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

E.省级以上环境监测评价机构


参考答案:A


解析:

《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八条在国家确认的自然疫源地计划兴建水利、交通、旅游、能源等大型建设项目的,应当事先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施工环境进行卫生调查。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意见,采取必要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当设专人负责工地上的卫生防疫工作。工程竣工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第147题 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A.霍乱

B.艾滋病

C.流行性腮腺炎

D.流行性感冒

E.鼠疫


参考答案:B


解析: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148题 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的人员以及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为了保障其健康,他们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规定采取


A.防治措施和强制隔离措施

B.防治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C.防治措施和紧急控制措施

D.防治措施和追踪调查措施

E.防治措施和强制治疗措施


参考答案:B


解析:

第六十四条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并给予适当的津贴。


第149题 对流动人口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疑似病人处理的原则是


A.就地隔离、就地治疗、就地康复

B.就地控制、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C.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D.就地观察、就地治疗、就地康复

E.就地控制、就地治疗、就地康复


参考答案:C


解析: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对流动人口中的病人、疑似病人应当按照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原则,及时送当地指定的专门收治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医疗机构治疗。


第150题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的方针与管理办法是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划区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片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D.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层级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E.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参考答案:A


解析: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151题 对于郑某的发病必须按照卫生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的是


A.校保健室

B.班主任老师

C.军训教官

D.学校

E.郑某


参考答案:A


解析: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第152题 对于郑某应当


A.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B.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C.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D.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治疗

E.强制隔离治疗


参考答案:B


解析: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第153题 属于《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的是


A.流行性感冒

B.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C.黑热病

D.霍乱

E.鼠疫


参考答案:B


解析: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154题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应采取下列措施,除外


A.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B.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C.拒绝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D.采取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E.对病人予以隔离治疗


参考答案:D


解析:

第四十二条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二)停工、停业、停课;
(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上级人民政府接到下级人民政府关于采取前款所列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
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第155题 医疗机构对其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


A.2天

B.3天

C.4天

D.5天

E.1天


参考答案:A


解析: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第156题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第六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
军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157题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第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158题 医疗机构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参见《传染病防治法》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第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第159题 在自然疫源地和可能是自然疫源地的地区兴办的大型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申请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对施工环境进行


A.卫生调查

B.卫生资源调查

C.环境资源调查

D.危害因素调查

E.环保调查


参考答案:A


解析:

第二十八条在国家确认的自然疫源地计划兴建水利、交通、旅游、能源等大型建设项目的,应当事先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施工环境进行卫生调查。


第160题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


A.留验

B.隔离

C.访视

D.就地诊验

E.医学观察


参考答案:B


解析: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