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题库(2419题)


第2301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会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问题:

(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才具备创造性思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创造性思维,要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因为,只要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不知道这些想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也要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那么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任何人都能拥有创造力。

第一题,文段第三段指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可以概括为,创造性思维需要使自己学识渊博。第四段又指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由此总结创造性必要的要素一共有四点。

第二题,最后一段,总结性段落,告诉我们,只要留意细小想法,并坚信一定能实现就可以拥有创造力。


第2302题

文章第②自然段,作者提到“不很开化的印第安人”,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告诫青年们生活在应用科学的时代,要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应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


第2303题

概括“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中加点词“这一点”的内容,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思考。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一点”是指不仅要关心应用科学本身,更要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应用科学既节约了劳动,又使生活更加舒适,但给我们的幸福却很少,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怎样正当地去使用它。比如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应用科学使我们的生活匆忙和不安定,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使人惶恐和不安。因此除了研究应用科学本身,更要注意应用科学的正确使用,保证应用科学为人类造福、为社会进步发挥作用。


第2304题

(1)文章第①段说:“这些苍老的面孔对于周围的疾速变化却呈现出一副凄哀的无奈状。”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随着大工业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含蓄典雅的传统式建筑,被简单、直露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无情地取代,而这种趋势是难以阻挡的。


第2305题

(2)在第②段,作者说:“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城市的面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一件剥光。”从全文看,被剥光的有哪些“服饰”?请分条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①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式建筑;

    ②“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的服饰观念和保守的服装;

    ③人们追求的古典情结、永恒的情愫;

    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


第2306题

(3)在第⑧段,作者说“或许我不该进行这种比较”,可是在行文中,作者还是将服装与园林作了比较,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3)这是因为:二者都能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观。作者想通过比较来唤醒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接受外来事物的同时,要好好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具有优良传统的东西。

(答出大意即可)


第2307题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城市”总的“感觉”是什么?并简要陈述你对作者感觉的看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4)第1问:①城市在变化(洋化),城市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变化;②传统的优良的事物正在消逝。

    第2问:此为开放题,回答扣住文意,言之成理,表述清晰、完整即可。 


第2308题

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列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

②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书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意思对即可。)


第2309题 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表层方面)王文显身上体现了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位。

②(深层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是清华的灵魂。坚守学术性和包容性,清华就不会因为任何变革而改变;反之,清华将不再是“清华”。(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第2310题

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是( )。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参考答案:D


解析:

略读是第二学段学生要学会的阅读方法,浏览是第三学段学生要学会的阅读方法。


第2311题

作者为什么说“(园里)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因为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客观存在的,另一半将随着观者的性格情趣、观点态度而展示出不同的面目。


第2312题

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中画线语句“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的理解。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对于极客观的东西,它们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情趣、性格的差异呈现出迥异的面目,其主观成分的缘由是观者的主观色彩知觉。对于文中的客观事物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种人群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主观色彩认知——实用态度、科学态度、美感态度;比如,对于生活中极客观的茶壶,实用主义者研究它的生活实用价值,可以用来泡茶、解决口渴问题。商人会考虑到做茶壶买卖是否会带来利益;养生家会考虑茶壶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其化学成分,用此类茶壶泡茶是否有益身体健康;艺术家则会倾注于茶壶本身,不计实用、不推求关系、条理和因果,只是直觉地感知它的形式、花样、颜色的优美。观者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用三种不同的感知——实用态度、科学态度、美感态度,使得客观东西的形象带有主观色彩。


第2313题

(1)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要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第2314题

(2)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做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


第2315题

书法界常有字因人贵的说法,不无道理。而在颜真卿这里,却是字因人重,忠贞正真的人格为其瑰丽书法添辉,骨力遒劲的书法为其雄壮人生添彩,做人与写字__________,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圆满的统一。颜真卿书法的成就一直为后代__________,其人格同样颇具感召力。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交相辉映、尊重

B.和光同尘、尊敬

C.相得益彰、推崇

D.相辅相成、推重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含义及实词。尊重、尊敬一般与人搭配。推重 :推崇重视,对某人的思想、行为、成就等给予很高的评价,表示十分重视。推崇:尊崇,推重崇敬。此二词为近义词。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此处用相得益彰词义更丰富,更贴合语境。


第2316题

甘森的西红柿

甘建华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的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子,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的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温室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口福之外,另有一种眼福等待着我们,这就是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一块制作精美的铝合金板,上方写着:“家庭因你的平安而幸福,输油事业因你的奉献而繁荣。”这个西部荒漠深处的亲情文化墙,大多是一家三口的全家福,照片下面的留言,既有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也有儿女对父母的惦念,还有孩子对远方父母的祝愿。宋代勇说:“亲情文化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当看到这个广告牌,我们的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温馨与暖意,只有好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深情厚意。”

  宋代勇的女儿是这样留言的:“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飞翔,多爱护身体。”郭光元儿子:“您的坚忍不拔和铮铮铁骨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从您那儿汲取到奋发的力量,走过挫折,迈向成功。”青海土族职工甘述文两个小女儿甘卉、甘婷:“上班多保重,没有你的爱。无论多豪华的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无法把几十则亲情话语一一抄录下来。记得当时我的鼻孔是酸酸的,眼睛有些模糊,手有些颤抖。字也有些歪斜,但我的感动却是的的确确的。

  甘森是蒙古语音译。意思就是“苦水”。花格输油管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原油输送管道,甘森热泵站位于这条管道的中段,是社会依托条件最差、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它距花土沟镇230多公里,距格尔木市270多公里,海拔2910米。甘森还是一个风口,据说西北风从此进入格尔木地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刮风扬沙,最多时站里一天能拉出去十吨的沙子,一年用过的扫把不计其数。

  站在甘森站的院落里,任凭强烈的紫外线照在脸上,我的思绪飞越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峥嵘岁月。1954年初夏,我的父辈们高喊“到柴达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里迢迢地来到异乡。尽管黄沙漫漫,寒风呼啸,气候异常干燥,鼻孔里结着血痂,然而他们不悔,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园。1958年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为当时步履艰难的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冷湖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迅速崛起。

  原石油工业部的一位副部长当年在青海油田考察时,曾经潸然泪下地说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别说工作,只要能待住,生活,也是英雄啊!”柴达木油田的英雄们以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美德,积六十年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之功,造就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

  一步一回头,一生一世情。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我都不会忘记柴达木沙海中的那座绿岛。绿岛上那群默默工作的石油兄弟姊妹,以及他们亲切的笑容和特别珍贵的亲情文化。

  当然,还有那个味道格外甜美的西红柿。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

问题:

(1)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4分)

(2)文中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甘森就像沙漠里的绿洲,给人十分美好又难以置信的感觉。在黄沙漫漫中出现一片红顶房屋,在视觉上很醒目、清晰;在感情上也很让人激动,难以相信在不毛之地能够出现这样具有生命力的地方。

(2)一方面,这西红柿不是普通的西红柿,是沙漠中的西红柿,单单这份珍贵就是难得的,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能够栽种出果蔬,自然是当地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可见当地人在生活中的努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写西红柿是为了表达感情,寄情于物,体现作者对石油工人们的奋斗精神的赞美之情。所以这里的西红柿味道才格外甜美,不同于以往吃过的任何一颗西红柿。


第2317题

材料:阅读下面的问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

问题:

(1)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4分)

(2)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或不明白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

(2)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对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第2318题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那么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表现作者对张家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第2319题

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第三段中:“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

第四段中: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第2320题

中国彩电行业正在山坡上,每一个奋力往上攀登的企业,都是身经百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了血路才得以生存的,然而,再往高峰行进的时候,稀薄的氧气会使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对于彩电行业来说,只有身体强壮,才能一览众山小。如果一直缺钙,就只能坠落山脚,深陷整个行业亏损的泥潭。对“中国彩电行业正在山坡上”这一比喻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彩电行业正奋力发展

B.中国彩电行业前行不易

C.中国彩电行业竞争激烈

D.中国彩电行业面临生存困难


参考答案:B


解析:

“中国彩电行业正在山坡上”是一个比喻句,联系下文可知与彩电行业和山坡有关的句子为“然而,再往高峰行进的时候,稀薄的氧气会使企业的生存更加艰难……”可知中国彩电行业前行不易。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