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A.未雨绸缪 朝令夕改
B.防患未然 反复无常
C.居安思危 变幻莫测
D.临渴掘井 变化多端
参考答案:A
解析: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准备。朝令夕改:早晨下命令,晚上就改变,形容政令多变,让人无所适从,也形容主张、办法等经常改变。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反复无常: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会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变幻莫测:比喻变化又多又快,使人不可捉摸,无法分辨的人或事。临渴掘井:感到渴了才掘井,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第2323题
如何理解文中认为“文学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是指文字和图像互为基因,二者取长补短,强旺文学的成长是优质影视生产的重要条件。影视产品传播快,受众广,声色并茂,还原如真,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势,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而且还能做到实外有虚,实中寓虚,虚实相济,虚实相生,文字具有感觉化和思辨化,是影视产品达不到的。没有文字,脑子仅剩乱糟糟的影像,没有影像,文字就显得苍白不生动。因此,文学不会成为夕阳,文字和图像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A.历经坎坷 烟消云散 揣测
B.跌宕起伏 不堪一击 臆想
C.沧海桑田 明日黄花 幻想
D.此消彼长 败走麦城 预测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及实词。结合题干第三句话可知,A、D不符合。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败走麦城: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结合题干“1000”与“16”的悬殊对比可知,“不堪一击”更符合题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沧海桑田:一般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第2327题
画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作者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总领全文,其中“认同”是“共同认可”之意,在文中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①作者要寻觅知音,得到现实读者的认同;②作者通过提供读物获得市场的认同;③作者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中寻求认同;④读者通过阅读建立与作者的认同。
第2328题
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文末的“开放的写作”在内涵上是与文首的文学的多层“认同”遥相呼应的。作者最后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在三个方面展现的:首先,面对过去,写作要对传统再确认,要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扬弃精神,无论是继承、质疑和挑战都是对传统的重要回应;其次,面对现实,写作要有自己的目标受众,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最后,面对未来,“文章千古事”写作的动力来源于对未来读者的想象,永远向着未来开拓。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第一题,作者记忆中故乡的小河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大早年头小村的希望,记录着小村的成长,是小村生命延续的源泉,而当人们过上现代生活时,小河却被冷落、被抛弃了,人们的做法让小河几近干涸、河床坍塌,恰似一个人付出所有之后被抛弃一样令人同情不已,表达出作者对村民抛弃小河的不满,也表达出作者对记忆中小河的怀念。
第二题,小河前后的对比就是小村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缩影。作者通过记忆中的小河及现在小河的对比,以小见大,作者最后说“我只愿小河的清波,重新荡漾在故乡孩子们的梦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
(1)作者借用拟人修辞手法为小河的遭遇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小河深深的眷恋之情,对村民抛弃小河的不满。
(2)当前人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我只愿小河的清波,重新荡漾在故乡孩子们的梦中……”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渴望。
第2330题
(1)第三段说,“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照应前面提到的诗句,过渡到后面的分析。
深刻含义有:“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非仅指“北宋”或“宋代”,而应该代指整个的“古代" 或“过去的岁月”;无论过去和现在,在作者和“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心目中,最美好的西湖,只能是“大自然的西湖”,是“容易被人接受”的体现着“淡之美”的西湖。(关键词:西湖、过去、现在、淡之美。)
第2331题
(2)本文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正面论述:①“淡之美”接近天然,容易被人接受。②“淡之美”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更加耐人“思索”。反面论述:“浓”,会造成“强劫持久的兴奋”,而这“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的。
第2333题
(2)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对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这里的“空气”指读书的氛围,一方面读书的人日渐稀少,另一方面读书人处于好利的环境中,最终导致“空气缺乏”,读书氛围不佳。
(2)大部分人读书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扩充知识,涵咏性情,修持道德,而是为了官位利禄,使读书成了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所以失却了读书的真意义。
第一题,分析文章第一段,作者提到“读万卷书日见其少”,指出最浅显的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第二段中提到“读书空气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读书的人愈少愈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最后一段提到“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可见“好利”也影响着读书氛围。
第二题,要想知道为什么失去了读书的意义,首先,必须要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读书的动机,第二段中已给出明确的答案。
第2335题
对阅读的评价表述有误的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B.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言,加深体验和领悟
C.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D.精读的评价,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参考答案:D
解析:
第三学段侧重对文章表达顺序、作者思想感情、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的把握,句中的表述不全面。
第2336题
熟练与陌生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本文中“熟练”的含义是:在文学艺术中,没有语言的创造,而是语言的消费,用模仿的、娴熟的语言来创作文学,是思想僵滞和感受力麻木的表现,是要反对的。
本文中“陌生”的含义是:文学是语言的探险,要用发现的眼光去创作。一切事物都会改变,对这种改变用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的语言去创作文学,是值得推崇的。
第2337题
请谈谈“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的理解。(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这里的“继承传统”是指我们需要继承先人对陌生的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的态度。只有在文学创作中,秉承这样一种态度,勇于在陌生之境探险,在万变之前途中探问,方可称之为“好的文学”。
第2338题
文章第三自然段提出了“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所产生的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第2339题
文章结尾的语句“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社会因而会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社会就会被“异化”
第2340题
作者为什么说“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古松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