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题库(2419题)


第2321题

“获指标逾期不买车”该受罚吗?既然无法保证市民在多长时间内参加摇号一定能摇到,那么就没有理由对__________的市民予以惩罚,这是一个基本的公平。更何况,大到国家政策尚且可能__________,普通家庭因为种种原因而临时改变购车计划,凭什么就得挨罚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未雨绸缪 朝令夕改

B.防患未然 反复无常

C.居安思危 变幻莫测

D.临渴掘井 变化多端


参考答案:A


解析: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准备。朝令夕改:早晨下命令,晚上就改变,形容政令多变,让人无所适从,也形容主张、办法等经常改变。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反复无常: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会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变幻莫测:比喻变化又多又快,使人不可捉摸,无法分辨的人或事。临渴掘井:感到渴了才掘井,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第2322题

文中画线处“镜头够不着的地方”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文字的感觉承担;文字的思辨负载。


第2323题

如何理解文中认为“文学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是指文字和图像互为基因,二者取长补短,强旺文学的成长是优质影视生产的重要条件。影视产品传播快,受众广,声色并茂,还原如真,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势,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而且还能做到实外有虚,实中寓虚,虚实相济,虚实相生,文字具有感觉化和思辨化,是影视产品达不到的。没有文字,脑子仅剩乱糟糟的影像,没有影像,文字就显得苍白不生动。因此,文学不会成为夕阳,文字和图像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第2324题

《最后的通用语言》的作者奥斯特勒向读者讲述了世界主要语言__________的命运。事实说明每种语言的“唯我独尊”到最后均是__________。波斯语差不多花了1000年才确立通用语的地位,但在短短的16年里就沦为了寻常语言,如果现在我们__________英语至高无上的地位会永远持续下去,就是犯了“失忆症”与“典型的想象力缺乏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历经坎坷 烟消云散 揣测

B.跌宕起伏 不堪一击 臆想

C.沧海桑田 明日黄花 幻想

D.此消彼长 败走麦城 预测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及实词。结合题干第三句话可知,A、D不符合。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败走麦城: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结合题干“1000”与“16”的悬殊对比可知,“不堪一击”更符合题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沧海桑田:一般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第2325题

第一自然段加点的“后者”指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第一流人物(居里夫人)的才智成就。


第2326题

作者为什么说“欧洲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因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堪称欧洲知识分子的榜样,它将给欧洲科学界带来良好的影响。


第2327题

画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作者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总领全文,其中“认同”是“共同认可”之意,在文中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①作者要寻觅知音,得到现实读者的认同;②作者通过提供读物获得市场的认同;③作者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中寻求认同;④读者通过阅读建立与作者的认同。


第2328题

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文末的“开放的写作”在内涵上是与文首的文学的多层“认同”遥相呼应的。作者最后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在三个方面展现的:首先,面对过去,写作要对传统再确认,要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扬弃精神,无论是继承、质疑和挑战都是对传统的重要回应;其次,面对现实,写作要有自己的目标受众,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最后,面对未来,“文章千古事”写作的动力来源于对未来读者的想象,永远向着未来开拓。


第2329题

                                                                                                                        故乡的小河

故乡的小河,一直在我的梦中蜿蜒流淌。

我的故乡是东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虽算不上风光旖旎,但也称得上山清水秀。小河在村边蜿蜒流淌,流过了远古洪荒,珍藏了岁月的沧桑。春天的小河是一首清丽温婉的诗,夏天的小河是一幅生动的民间风俗画,秋天的小河是一篇充满理性哲思的抒情散文,冬天的小河是一首充满野趣的童谣。小河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小村的人似乎一天也离不开小河,它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理所当然地向小河索取着一切,甚至把河边的柳树砍下做了烧柴,捞出河中的细沙筑屋垒墙;每当大旱年头,又把小河当成救命河,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田,用小河瘦弱的身躯,支撑起小村一年的希望……就这样,小河用它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小村,用它的默默流淌,记录着小村的成长,它是小村生命延续的源泉……

时光随着流水远逝,当我回到阔别十余年的小村,我第一眼的感觉是:山乡巨变了!大红砖瓦房、红砖围墙代替了草屋板杖;摩托车满街跑,汽车、拖拉机屡见不鲜,村里安了自来水,互联网进了农家院……小村人过上了现代生活!

可是,当我定睛看时:山上茂密的树林不见了,田地开到了山顶;原来开满鲜花的大草句子,现在积满泥沙;光秃秃的山岗上,成群的牛羊正在把树根刨出来咀嚼……河床坍塌了,混浊的细流几近干涸,河床边堆满垃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这个曾经让小村依赖的小河,这个在小村人生活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小河,就这样被冷落了,被抛弃了。

我久久地站立在小河边,我听到了小河沉重的脚步和悲情的呜咽!它狼藉的面容让我不忍卒看,我感觉到了无限悲凉,我无法预知小河的明天,但我似乎更不敢想象小村的明天!

我只愿小河的清波,重新荡漾在故乡孩子们的梦中…—

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我听到了小河沉重的脚步和悲情的呜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联系实际,谈谈作者用“我只愿小河的清波,重新荡漾在故乡孩子们的梦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第一题,作者记忆中故乡的小河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大早年头小村的希望,记录着小村的成长,是小村生命延续的源泉,而当人们过上现代生活时,小河却被冷落、被抛弃了,人们的做法让小河几近干涸、河床坍塌,恰似一个人付出所有之后被抛弃一样令人同情不已,表达出作者对村民抛弃小河的不满,也表达出作者对记忆中小河的怀念。

第二题,小河前后的对比就是小村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缩影。作者通过记忆中的小河及现在小河的对比,以小见大,作者最后说“我只愿小河的清波,重新荡漾在故乡孩子们的梦中……”明确地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

(1)作者借用拟人修辞手法为小河的遭遇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小河深深的眷恋之情,对村民抛弃小河的不满。

(2)当前人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我只愿小河的清波,重新荡漾在故乡孩子们的梦中……”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渴望。


第2330题

(1)第三段说,“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照应前面提到的诗句,过渡到后面的分析。

深刻含义有:“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非仅指“北宋”或“宋代”,而应该代指整个的“古代" 或“过去的岁月”;无论过去和现在,在作者和“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心目中,最美好的西湖,只能是“大自然的西湖”,是“容易被人接受”的体现着“淡之美”的西湖。(关键词:西湖、过去、现在、淡之美。)


第2331题

(2)本文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正面论述:①“淡之美”接近天然,容易被人接受。②“淡之美”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更加耐人“思索”。反面论述:“浓”,会造成“强劫持久的兴奋”,而这“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的。


第2332题

(1)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或不明白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


第2333题

(2)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对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第2334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对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然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既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不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地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问题:

(1)作者认为读万卷书的人很少,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这里的“空气”具体指什么?

(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这里的“空气”指读书的氛围,一方面读书的人日渐稀少,另一方面读书人处于好利的环境中,最终导致“空气缺乏”,读书氛围不佳。

(2)大部分人读书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扩充知识,涵咏性情,修持道德,而是为了官位利禄,使读书成了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所以失却了读书的真意义。

第一题,分析文章第一段,作者提到“读万卷书日见其少”,指出最浅显的原因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第二段中提到“读书空气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读书的人愈少愈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最后一段提到“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可见“好利”也影响着读书氛围。

第二题,要想知道为什么失去了读书的意义,首先,必须要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读书的动机,第二段中已给出明确的答案。


第2335题

对阅读的评价表述有误的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B.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言,加深体验和领悟

C.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D.精读的评价,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参考答案:D


解析:

第三学段侧重对文章表达顺序、作者思想感情、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的把握,句中的表述不全面。

 


第2336题

 熟练与陌生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本文中“熟练”的含义是:在文学艺术中,没有语言的创造,而是语言的消费,用模仿的、娴熟的语言来创作文学,是思想僵滞和感受力麻木的表现,是要反对的。

    本文中“陌生”的含义是:文学是语言的探险,要用发现的眼光去创作。一切事物都会改变,对这种改变用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的语言去创作文学,是值得推崇的。

 


第2337题

 请谈谈“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的理解。(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这里的“继承传统”是指我们需要继承先人对陌生的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的态度。只有在文学创作中,秉承这样一种态度,勇于在陌生之境探险,在万变之前途中探问,方可称之为“好的文学”。


第2338题

文章第三自然段提出了“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所产生的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第2339题

文章结尾的语句“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社会因而会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社会就会被“异化”


第2340题

作者为什么说“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古松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