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381题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依据是
A.主升清
B.主统血
C.运化水湿
D.运化水谷
E.主肌肉四肢
参考答案:D
解析:
D
脾运化水谷精微,即是指对饮食物有吸收、转输及布散作用。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转输到心肺,布散于全身,从而使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第1382题 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控制血液的流速
B.控制血液的流量
C.控制血液向外周运行
D.控制血液向内脏运行
E.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参考答案:E
解析:
E
聽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聽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逸出脉外。
第1383题 依据中医藏象学说,与肝直接相关的有
A.精明
B.筋膜
C.汗液
D.黑睛
E.泪液
参考答案:ABDE
解析:
A,B,D,E
肝在志为怒,在体为筋,开窍于母,在液为泪,其华在爪心在志为喜,在体为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脾在志为思,在体为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其华在唇肺在志为悲,在体为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在毛肾在志为恐惊,在体为骨,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其华在发
第1384题 肾的生理功能包括
A.主生殖
B.主生长发育
C.主水液
D.主纳气
E.主血脉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A,B,C,D
肾的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3)主纳气
第1386题 肝主疏泄功能中最为重要的是
A.调畅气机
B.促进水液运行
C.促进血液运行
D.促进脾胃消化
E.调畅情志
参考答案:C
解析:
C
主疏泄调畅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及“暴怒伤肝”等理论。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脾胃运化)肝能调畅脾胃气机,催进脾胃升清降浊功能。肝又能促进胆液的生成与排泄。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第1388题 组成血液的主要物质是
A.元气和真气
B.宗气和津液
C.真气和津液
D.营气和津液
E.卫气和津液
参考答案:D
解析:
D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1389题 治疗血行异常病证要加补气理血药是因为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参考答案:B
解析:
B
气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降气、理气(行气)或补气等药物。
第1391题 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是
A.心、肺、脾
B.肝、脾、肾
C.心、肝、脾
D.心、肝、肾
E.肺、脾、肾
参考答案:E
解析:
E
肺主通调水道,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津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一、肺气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散布于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使汗液排除正常,二是肺气肃降,可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向下输布,经肺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肾主水,肾的气化作用,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1392题 关于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正确的是
A.在志为喜
B.在液为血
C.在体为脉
D.在华为发
E.在窍为舌
参考答案:ACE
解析:
A,C,E
肝在志为怒,在体为筋,开窍于母,在液为泪,其华在爪心在志为喜,在体为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脾在志为思,在体为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其华在唇肺在志为悲,在体为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在毛肾在志为恐惊,在体为骨,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其华在发
第1394题 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内侧的
A.前缘
B.中线
C.后缘
D.上部
E.下部
参考答案:C
解析:
C
分布规律前中后上肢(手)外阳明少阳太阳內太阴厥阴少阴下肢(足)外阳明少阳太阳內太阴厥阴少阴
第1396题 手三阳经的走向是
A.从胸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足走腹
D.从足走胸
E.从头走足
参考答案:B
解析:
B
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1398题 气的生理功能有
A.气化作用
B.推动作用
C.温煦作用
D.固摄作用
E.防御作用
参考答案:ABCDE
解析:
A,B,C,D,E
气的功能聽聽推动作用聽温煦作用聽防御作用聽固摄作用聽气化作用
第1400题 经络作为通道,所具有的作用是
A.运行全身气血
B.联络脏腑肢节
C.沟通上下内外
D.流通水液
E.输布精气
参考答案:ABC
解析:
A,B,C
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联络作用:脏腑、外周肢节、官窍之间;脏腑之间;聽经脉与经脉之间(2)运输气血作用(3)感应传导作用(4)调节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