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301题 与肺相表里的是
A.心包
B.小肠
C.大肠
D.胃
E.三焦
参考答案:C
解析:
C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上接气管、喉咙,与鼻相通。在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在志为悲,在体为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经属肺而络与大肠。
第1302题 脾与胃的关系表现在
A.经脉互相属络
B.纳运配合
C.燥湿相济
D.升降相因
E.病理上相互影响
参考答案:ABCDE
解析:
A,B,C,D,E
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与胃的相互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纳运协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以营养全身。在生理上,胃主受纳,饮食物进入胃腑之后,由胃进行腐熟,即初步消化,为脾的运化水谷精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脾主运化,即消化、吸收、布散水谷精微,则又为胃的再一次受纳创造条件。在病理上,胃主受纳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胃之受纳失常则脾之运化不利,脾失健运则胃纳失常,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称为“脾胃不和”。2.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在生理上,脾气上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下降,则饮食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脾升胃降,气机调畅,方能维持饮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在病理上,脾升胃降相互影响。脾气不升,水谷夹杂而下,出现泄泻,甚则完谷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嗳气。3.燥湿相济在生理上,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两脏燥湿相合,相互为用而协调共济,方能完成饮食物的腐熟和运化过程。在病理上脾阳易损,而导致水湿不运;胃阴易伤,而致消化异常。在临床上应注意保护脾阳、胃阴。
第1304题 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A.防御作用
B.温煦作用
C.气化作用
D.推动作用
E.固摄作用
参考答案:B
解析:
B
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体温的恒定,依赖气的温煦和调节;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之所以能保持液态在体内不停地运行,除依赖于气的推动外,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方不致凝聚,故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果体内气虚,温煦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反之,如因某些原因引起局部或全身气盛有余,则还会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发热等病变。
第1305题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肝气
参考答案:A
解析:
A
元气的生理功能:推动和促进入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旺盛,体质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水谷失养,或因久病损耗,以致元气的生成不足或耗伤太过时,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第1306题 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
A.元气
B.肾气
C.卫气
D.宗气
E.营气
参考答案:D
解析:
D
宗气的生理功能: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盛衰有关。临床上亦常以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
第1307题 治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以补气之品的依据是
A.气能行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生血
D.血能载气
E.血为气母
参考答案:C
解析:
C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概括为血能载气和血能生气。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气不能离开血液而自行存在。如果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因此,血虚者,可以进一步引起气虚;血脱者,气亦随脱。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采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
第1308题 与血液的生产和运行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肝与脾
B.心与脾
C.肺与肝
D.肝与肾
E.心与肾
参考答案:B
解析:
B
血的生成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物质。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收水谷之精微,水谷之精微化生营气和津液,二者进入脉中,经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故饮食物的优劣和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另一途径,肾精化血。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藏血充足,则肾有所藏,精有所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肾精充足,则化为血液,充养全身。血的运行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于全身,运行不息,以供给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需要。血液的正常循行,依靠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平衡。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即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依赖肺气作用合成宗气,助心行血,分布全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而脾主统血和肝之藏血功能,依赖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运行于脉中而不逸于脉外。
第1309题 下列与血液循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是
A.心
B.肺
C.肾
D.脾
E.肝
参考答案:C
解析:
C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于全身,运行不息,以供给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需要。血液的正常循行,依靠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平衡。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即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依赖肺气作用合成宗气,助心行血,分布全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而脾主统血和肝之藏血功能,依赖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运行于脉中而不逸于脉外。
第1310题 血液运行所依赖的生理功能有
A.肝藏血
B.脾统血
C.肝主疏泄
D.心主血脉
E.肺朝百脉
参考答案:ABCDE
解析:
A,B,C,D,E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于全身,运行不息,以供给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需要。血液的正常循行,依靠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平衡。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即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依赖肺气作用合成宗气,助心行血,分布全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而脾主统血和肝之藏血功能,依赖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运行于脉中而不逸于脉外。血的特性是“喜温而恶寒”,血液充盈以及寒热变化,也能影响到血的运行。寒凉能使血行缓慢,过热能使血行加速。脉为血之府,脉道是否通利完整,也是血液运行的重要条件。如温热之邪、或痰瘀阻滞脉道,都能造成血运不畅或局部阻塞不通。
第1311题 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小肠经下接
A.膀胱经
B.胆经
C.心经
D.肾经
E.三焦经
参考答案:A
解析:
A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第1312题 津液的功能是
A.润泽肌肤
B.滑利关节
C.充养脑髓
D.充养血脉
E.寓神养神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A,B,C,D
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濡养作用津的质地较清稀,布散于体表而滋润皮毛肌肤,输注于孔窍而滋润眼、鼻、口等;液的质地较浓稠,分布于脏腑脑髓而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流入骨节则关节滑利,屈伸自如。2.化生血液津液不仅流行敷布于脉外,而且能进入脉内,化生血液,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3.运输代谢废料津液在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各部的代谢废料收集起来,通过脉内血液或脉外的途径,运输到有关排泄器官,不断地排出体外,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如经皮肤汗孔排出的汗,经肾与膀胱排出的尿,其中除大量的水分外,就包含有许多代谢废物。
第1313题 与津液的输布密切相关的是
A.肺
B.脾
C.肾
D.心
E.三焦
参考答案:ABCDE
解析:
A,B,C,D,E
津液的输布,则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津液的排泄则主要通过汗液、尿液和呼气的形式而实现,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则是在肾的气化蒸腾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可见津液的代谢过程,依赖于气和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
第1314题 津液的生理功能是
A.化生血液
B.促进生长发育
C.推动气血的运行
D.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E.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参考答案:A
解析:
A
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濡养作用津的质地较清稀,布散于体表而滋润皮毛肌肤,输注于孔窍而滋润眼、鼻、口等;液的质地较浓稠,分布于脏腑脑髓而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流入骨节则关节滑利,屈伸自如。2.化生血液津液不仅流行敷布于脉外,而且能进入脉内,化生血液,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3.运输代谢废料津液在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各部的代谢废料收集起来,通过脉内血液或脉外的途径,运输到有关排泄器官,不断地排出体外,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如经皮肤汗孔排出的汗,经肾与膀胱排出的尿,其中除大量的水分外,就包含有许多代谢废物。
第1315题 防止血液凝聚主要依赖气的哪一项功能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参考答案:B
解析:
B
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体温的恒定,依赖气的温煦和调节;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之所以能保持液态在体内不停地运行,除依赖于气的推动外,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方不致凝聚,故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果体内气虚,温煦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反之,如因某些原因引起局部或全身气盛有余,则还会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发热等病变。
第1316题 血液的主要成分是营气和
A.元气
B.津液
C.精液
D.宗气
E.中气
参考答案:B
解析:
B
血液的主要功能是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运行不息,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第1319题 下列经脉的名称错误的是
A.手少阴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厥阴三焦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太阴肺经
参考答案:C
解析:
C
十二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即是结合了阴阳、手足及脏腑等三方面要素。十二经脉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故称“正经”。
第1320题 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A.手足、五行、脏腑
B.内外、脏腑、五行
C.手足、五行、阴阳
D.手足、阴阳、脏腑
E.阴阳、五行、脏腑
参考答案:D
解析:
D
十二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即是结合了阴阳、手足及脏腑等三方面要素。十二经脉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故称“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