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初级药师 药学(师)-专业知识题库(1587题)


第1441题 只适用于诊断和过敏性试验的注射方法是


A.皮内注射

B.肌肉注射

C.动脉注射

D.腹腔注射

E.静脉注射


参考答案:A


解析:

 皮内注射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第1442题 不涉及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


A.肌内注射

B.静脉注射

C.皮下注射

D.皮内注射

E.口服


参考答案:B


解析:

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的给药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


第1443题 下列给药方式安全性高,可随时停止用药的是


A.口服给药

B.肺部给药

C.肌肉注射

D.皮肤给药

E.静脉注射


参考答案:D


解析:

皮肤给药安全性高,患者可随时停止用药。


第1444题 下列关于直肠给药叙述错误的是


A.距肛门口6cm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B.直肠药物吸收有两条途径

C.避免胃肠道刺激

D.减少肌肉注射的耐受性

E.吸收比口服慢


参考答案:A


解析:

给药部位距肛门口2cm左右时,药物主要通过前一途径吸收,可以避免肝脏首过效应;而距肛门口6cm处给药时,大部分通过直肠上静脉吸收,具有明显的首过效应。


第1445题 口腔黏膜药物渗透性能顺序为


A.颊黏膜>舌下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B.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舌下黏膜

C.牙龈、硬腭黏膜>颊黏膜>舌下黏膜

D.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E.舌下黏膜>牙龈、硬腭黏膜>颊黏膜


参考答案:D


解析:

口腔黏膜种药物渗透性能顺序;舌下黏膜>颊黏膜>牙龈、硬腭黏膜,舌下黏膜为特性黏膜,颊黏膜为内衬黏膜,牙龈、硬腭黏膜为咀嚼黏膜,基本角质化。


第1446题 2~10μm的粒子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大于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


第1447题 大于10μm的粒子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大于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


第1448题 2~3μm的粒子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B


解析:

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大于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


第1449题 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是


A.网状层

B.角质层

C.透明层

D.真皮层

E.皮下脂肪组织


参考答案:B


解析: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构成。表皮从外向内又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网状层和胚芽层,其中角质层对于皮肤的吸收极为重要,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第1450题 起效速度同静脉注射的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B


解析:

口服给药的药物通过胃肠道生物膜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被代谢,存在肝首过效应。而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均通过给药部位吸收入血,三者均不通过肝门静脉,因此无肝首过效应。静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血管内,因此无吸收过程,其他三者均需经给药部分吸收入血。经皮制剂可控制药物释放,使血药浓度平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具有长效作用。肺部给药起效迅速,可相当于静脉注射。


第1451题 控制释药的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C


解析:

口服给药的药物通过胃肠道生物膜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被代谢,存在肝首过效应。而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均通过给药部位吸收入血,三者均不通过肝门静脉,因此无肝首过效应。静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血管内,因此无吸收过程,其他三者均需经给药部分吸收入血。经皮制剂可控制药物释放,使血药浓度平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具有长效作用。肺部给药起效迅速,可相当于静脉注射。


第1452题 没有吸收过程的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口服给药的药物通过胃肠道生物膜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被代谢,存在肝首过效应。而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均通过给药部位吸收入血,三者均不通过肝门静脉,因此无肝首过效应。静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血管内,因此无吸收过程,其他三者均需经给药部分吸收入血。经皮制剂可控制药物释放,使血药浓度平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具有长效作用。肺部给药起效迅速,可相当于静脉注射。


第1453题 有首过效应的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口服给药的药物通过胃肠道生物膜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入肝后被代谢,存在肝首过效应。而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肺部给药、经皮给药均通过给药部位吸收入血,三者均不通过肝门静脉,因此无肝首过效应。静脉注射药物直接注入血管内,因此无吸收过程,其他三者均需经给药部分吸收入血。经皮制剂可控制药物释放,使血药浓度平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具有长效作用。肺部给药起效迅速,可相当于静脉注射。


第1454题 以下注射给药存在首过效应的是


A.肌肉注射

B.静脉注射

C.腹腔注射

D.动脉注射

E.鞘内注射


参考答案:C


解析:

腹腔内注射:药物通过门静脉吸收进入肝脏,因此存在首过效应。由于腹腔注射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故仅用于动物试验。


第1455题 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从片剂改成静脉注射剂,其剂量应


A.维持不变

B.增加,因为肝肠循环减低

C.减少,因为生物有效性更大

D.减少,因为组织分布更多

E.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


参考答案:C


解析:

罗红霉素的剂型如果从片剂改成静脉注射剂,由于避免了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达100%,故剂量应该减少。 


第1456题 药物经皮吸收是指


A.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人体内的过程

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E.药物通过表皮到达真皮层起效


参考答案:D


解析:

经皮吸收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中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系统的一种给药剂型。皮肤的吸收途径有三条:①经完整皮肤吸收,即通过角质层等表皮结构进入真皮组织吸收,此途径为大多数药物的主要吸收途径;②经细胞间隙途径;③经附属器途径吸收,即通过汗腺、毛孔和皮脂腺进入真皮和皮下。A、C和E为错误选项,B表述不全面,因此正确选项为D。


第1457题 影响鼻黏膜给药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量越大吸收越差

B.未解离型药物吸收好

C.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

D.脂溶性药物易于吸收

E.带负电荷的药物容易透过


参考答案:E


解析:

鼻黏膜为类脂质,药物在鼻黏膜的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因此脂溶性药物易于吸收,水溶性药物吸收差些。分子量大小与鼻黏膜吸收密切相关,分子量越大吸收越差,大于1000时吸收较少。鼻黏膜带负电荷,故带正电荷的药物易于透过。pH影响药物的解离,未解离型吸收最好,部分解离也有吸收,完全解离则吸收差。


第1458题 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决定性因素是


A.转运方式

B.亲脂性

C.PH

D.血浆蛋白结合率

E.分子量


参考答案:B


解析:

除了药物在血液中的解离度和油/水分配系数外,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但只有药物的亲脂性才是药物是否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决定因素。


第1459题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可以经肾小球过滤

B.是不可逆性结合

C.可以经肝脏代谢

D.可以起到减毒和保护机体作用

E.可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转运


参考答案:D


解析:

药物与蛋白质类高分子物质结合后,不能透过血管壁向组织转运,不能由肾小球滤过,不能经肝代谢。
药物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是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储存形式,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使血浆中游离型药物保持一定的浓度和维持一定的时间,不致因很快消除而作用短暂。毒性作用较大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起到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第1460题 有关药物在体内与蛋白结合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生物因素有关

B.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可逆过程

C.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有饱和现象

D.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药物贮存的一种形式

E.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血浆中游离浓度大


参考答案:E


解析:

进入血液的药物,一部分在血液中呈非结合的游离型状态存在,一部分与血浆蛋白成为结合型药物。入血浆含有六十多种蛋白质,其中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即白蛋白、酸性糖蛋白和脂蛋白。白蛋白占血浆蛋白总量的60%,在药物-蛋白质结合中起主要作用。药物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是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储存形式,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使血浆中游离型药物保持一定的浓度和维持一定的时间,不致因很快消除而作用短暂。毒性作用较大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起到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药理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响。特别是临床要求迅速起效的磺胺类和抗生素,形成蛋白结合物往往会降低抗菌效力。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动物种属差异、性别差异、生理和病理状态有关。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