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041题 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采用
A.皮内注射
B.皮下注射
C.肌内注射
D.腔内注射
E.静脉注射
参考答案:A
解析:
皮内注射法(ID)目的:①药物过敏试验;②预防接种;③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第1042题 患者郭某。病情危重,需进行股静脉药物注射,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右手持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20°~25°角进针
B.患者取仰卧,下肢伸直,略内收
C.病人有出血倾向时不宜采用
D.注射毕,局部用无菌棉签按压1~2min
E.选择股动脉外侧0.5cm处进针
参考答案:C
解析:
股静脉伴随股动脉上行,初行于其外侧,渐转至其内侧,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延续为髂外静脉。股静脉属支主要有大隐静脉及与股动脉分支所伴行的诸静脉。股静脉收集下肢、腹前壁下部、外阴部等处的静脉血。股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位于股动脉内侧,位置恒定而且可借股动脉搏动而定位。
进针角度与皮肤呈90度或45度角。拔除针头并用无菌大棉球或纱布加压按压3~5分钟。
第1043题 为病人注射给药前进行皮肤消毒的直径应大于
A.6cm
B.5cm
C.4cm
D.3cm
E.7cm
参考答案:B
解析:
以注射点为中心向外呈螺旋形涂擦,直径在5cm以上,待消毒液干后方可注射。
第1044题 为动脉采血的患者,局部加压止血时间为
A.3~5分钟
B.5~10分钟
C.10~15分钟
D.15分钟以上
E.2~3分钟
参考答案:B
解析:
动脉采血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
第1045题 为较肥胖病人进行静脉注射,穿刺角度为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B
解析:
肥胖者皮下脂肪多,静脉较深,且显露不明显,但较固定,穿刺时须摸准血管走向后正面刺入,进针角度应稍大(30°~40°)。
第1047题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首选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其最佳的给药途径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青霉素过敏休克的急救措施: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
第1051题 青霉素Ⅰ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是由于青霉素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某种抗体,使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发生过敏反应,这种抗体是
A.IgA
B.IgE
C.IgM
D.IgG
E.IgD
参考答案:B
解析:
IgA抗体进入身体的黏膜表面。包括呼吸、消化、生殖等管道的黏膜。中和感染因子。还可通过母乳的初乳把这种抗体输送到新生儿的消化管道的黏膜中,它是在母乳中含量最多,最新生儿也最为重要的一类抗体。
IgE抗体的尾部与嗜碱细胞、肥大细胞的细胞膜结合。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嗜碱细胞与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一类的物质促进炎症的发展。这也是引发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抗体。
IgM抗体是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的抗体。它们在与抗原结合后启动补体的级联反应。它们还把入侵者相互连接起来,聚成一堆以便于巨噬细胞的吞噬。
IgG抗体在免疫应答中起着激活补体,中和多种毒素的作用。IgG抗体持续时间长,是唯一能在母亲妊娠期穿过胎盘保护胎儿的抗体。它们还从乳腺分泌进入初乳,使新生儿第一时间得到抗体保护。
IgD抗体是人类当今已知的抗体中最神秘的一种,其作用还不为人类所知。它主要出现在成熟的B淋巴细胞的表面上。可能与细胞识别有关,以便对应起相对的病原体进行免疫反应,也可能与B细胞的分化有关。
第1056题 抢救链霉素过敏反应时,为了减轻链霉素的毒性可以静脉注射
A.扑尔敏
B.乳酸钙
C.氯化钙
D.异丙肾上腺素
E.氯丙嗪
参考答案:C
解析:
链霉素可用10%葡萄糖酸钙或5%氯化钙,因钙离子可与链霉素络合,从而减轻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乳酸钙是因其溶解度小,多为口服给药,故本题选择C。
第1057题 下列有关各种药物皮试液浓度(0.1ml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链霉素2500单位
B.破伤风抗毒素150单位
C.普鲁卡因25毫克
D.细胞色素B 0.075毫克
E.青霉素500单位
参考答案:D
解析:
E.0.1ml含青霉素20~50U。A.0.1ml含链霉素250U。B.0.1ml含破伤风抗毒素15U。C.普鲁卡因液0.1ml含0.25mg。
第1058题 链霉素过敏性休克时,使用葡萄糖酸钙的目的是
A.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B.使链霉素毒性症状减轻
C.兴奋呼吸中枢
D.缓解皮肤瘙痒
E.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
参考答案:B
解析:
链霉素过敏性休克时,使用葡萄糖酸钙的目的是钙离子可与链霉素络合,从而减轻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第1060题 超声雾化吸入时,雾化罐内药液需稀释至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B
解析:
超声波雾化吸入法
超声波雾化器是应用超声波声能, 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现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目的,其特点是雾量大小可能调节,雾滴小而均匀(直径在5μm 以下),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被吸入终末支气管及肺泡。又因雾化器电子部分能产热,对雾化液有加温作用,使病人吸入温暖、舒适的气雾。
超声波雾化器操作方法
1.水槽内加冷蒸馏水250ml,液面高度约3cm要浸没雾化罐底的透声膜。
2.雾化罐内放入药液,稀释至30-50ml,将罐盖旋紧,把雾化罐放入水槽内,将水槽盖盖紧。
3.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4.接通电源,先开电源开关,红色指示灯亮,预热3分钟,再开雾化开关,白色批示灯亮,此时药液成雾状喷出。
5.根据需要调节雾量(开关自左向右旋,分3档,大档雾量每分钟为3ml,中档每分钟为2ml,小档每分钟为1ml),一般用中档。
6.病人吸气时,将面罩覆于口鼻部,呼气时启开;或将“口含嘴”放入病人口中,嘱其紧闭口唇深吸气。
7.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水槽内水温超过50℃,可调换冷蒸馏水,换水时要关闭机器。
8.如发现雾化罐内液体过少,影响正常雾化时,应继续增加药量,但不必关机,只要从盖上小孔向内注入即可。一般每次使用时间为15~20分钟,治疗毕,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否则电子管易损坏。整理用物,倒掉水槽内的水,擦干水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