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传染病学题库(306题)


第121题 乙脑具有诊断意义的症候出现的时期为病程的


A.1~2日

B.1~3日

C.3~8日

D.4~10日

E.7~10日


参考答案:D


解析:

乙脑病程的4~10日,具有诊断意义的症候多在此期出现,多为脑实质损害的表现。


第122题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


A.继发细菌感染

B.小动脉痉挛

C.高热、汗出、呕吐所致血容量下降

D.严重腔道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参考答案:E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病程的3~7日,由于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受损,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外渗使血容量下降引起的低血压。


第123题 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主要特点是


A.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B.体温逐渐上升

C.血小板增多

D.中性粒细胞增多

E.出现三红征


参考答案:A


解析:

低血压休克期,主要为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可于8~9日出现。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体温开始下降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第124题 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损害最明显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脑实质

D.肾脏

E.肺


参考答案:D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变性、坏死。以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是心、肝、脑等脏器。


第125题 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B.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

D.血液透析是少尿期治疗的有效手段

E.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参考答案:E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变性、坏死。HFRS患者出血的原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因素,发热期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所致。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期,主要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CIB)导致凝血机制异常。


第126题 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的主要原因


A.血小板减少、形态异常和功能障碍

B.肝素类物质增加

C.血管壁损伤

D.凝血因子产生障碍

E.CIB


参考答案:D


解析:

HFRS患者出血的原因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因素,发热期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所致。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期,主要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CIB)导致凝血机制异常。此外,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尿毒症等亦能导致出血。


第127题 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患者

B.黑线姬鼠

C.棕背鼠

D.田鼠

E.红背鼠


参考答案:B


解析:

汉坦病毒具有多宿主性和动物源性,其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在我国是黑线姬鼠(野鼠型)、褐家鼠(家鼠型)等。


第128题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心肌损害

C.继发严重感染

D.腔道大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参考答案:E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由于广泛性小血管病变和血浆外渗,使周围组织水肿、出血,引起各重要脏器实质损害和功能障碍。


第129题 下列哪项是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特点


A.腰痛

B.眼眶痛

C.热退症状加重

D.出血性皮疹

E.上胸部局限性潮红


参考答案:C


解析:

低血压休克期主要为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可于8~9日出现。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


第130题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属于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螺旋体

E.立克次体


参考答案:A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D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H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第131题 下列关于流行性乙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性粒细胞减少

B.糖及氯化物升高

C.蛋白质轻度升高

D.外观非常浑浊

E.白细胞总数减少


参考答案:C


解析:

流行性乙脑: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或微浑,白细胞计数多为(50~500)×106/L,个别可高达1000×106/L以上,分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稍多,以后以单核细胞为主,糖及氯化物正常,蛋白质轻度升高。部分病例于病初脑脊液检查正常。


第132题 流行性出血热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最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B.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C.病毒直接破坏肾小管

D.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

E.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参考答案:A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与肾血流量不足、免疫复合物沉积、肾间质水肿致使肾小管被压受阻、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激活等因素有关,致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第133题 有关EICS的抗病毒治疗,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可阻止病毒CNE链的合成

B.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可直接抑制病毒反转录酶的活性

C.蛋白酶抑制剂可直接破坏病毒蛋白质的结构

D.长期使用蛋白酶抑制剂易发生肝功能损伤

E.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


参考答案:C


解析:

蛋白酶抑制剂主要作用是抑制蛋白酶,阻断HIV复制和成熟过程中必需的蛋白质合成。


第134题 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


A.头痛、全身痛和腰痛

B.头痛、关节痛和腰痛

C.头痛、腓肠肌痛和腰痛

D.头痛、眼眶痛和腰痛

E.头痛、腹痛和腰痛


参考答案:D


解析: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脏损害。起病急骤,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一般持续3~7日。同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周身酸痛,常有典型的“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常伴较突出的胃肠道症状。


第135题 下列哪项描述对提示EICS的诊断无意义


A.体重6个月内下降10%以上

B.慢性咳嗽或腹泻1月以上

C.口腔毛状白斑

D.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

E.反复出现带状疱疹


参考答案:D


解析:

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下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原因不明的不规则发热,体温高于38℃持续1个月以上。
(2)慢性腹泻(每日>3次)持续1个月以上。
(3)体重在6个月内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体病。
(14)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另外,BC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也可帮助诊断。


第136题 狂犬病患者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感占狂犬病患者的


A.30%~50%

B.30%~60%

C.40%~80%

D.50%~80%

E.60%~80%


参考答案:D


解析:

50%~80%狂犬病患者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感,由于病毒刺激周围神经元引起。


第137题 狂犬病患者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神志不清,此期持续时间为


A.1~3日

B.2~4日

C.3~4日

D.4~7日

E.6~18小时


参考答案:E


解析:

痉挛减少或停止,患者逐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本期持续6~18小时。


第138题 我国由病犬传播的狂犬病占的比例为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E.90%~95%


参考答案:D


解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我国由病犬传播的狂犬病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


第139题 狂犬病的病死率是


A.20%

B.30%

C.50%

D.90%

E.100%


参考答案:E


解析:

狂犬病临床表现为恐水、怕风、狂躁、恐惧不安、流涎和咽肌痉挛,最终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病死率几乎100%。


第140题

下列哪项不易使狂犬病毒灭活


A.紫外线

B.甲醛

C.70%乙醇

D.苯扎溴铵

E.冰冻干燥


参考答案:E


解析: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70%乙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灭活。不耐热,40℃4小时或60℃30分钟可灭活。在冰冻干燥条件下可保存数年。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