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376题)


第121题 称作“华盖”的脏是


A.心

B.脾

C.肺

D.肾

E.肝


参考答案:C


解析:

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


第122题 具有“主治节”功能的脏是


A.心

B.脾

C.肺

D.肾

E.肝


参考答案:C


解析:

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气、血、水的作用。是对肺的主要生理机能的高度概括。


第123题 五脏关系中主要体现在气血方面的两脏是


A.心与肾

B.肺与脾

C.脾与肾

D.肺与肾

E.心与肺


参考答案:E


解析: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心肺相互协调,则保证气血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故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上。


第124题 与血液生成及运行关系密切的是


A.心与肾

B.心与脾

C.脾与肝

D.肺与肝

E.心与肺


参考答案:B


解析: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第125题 具有“主肃降”生理特性的脏是


A.心

B.脾

C.肺

D.肾

E.肝


参考答案:C


解析:

肺主气司呼吸,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肺气宣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入。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


第126题 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控制血液的流量

B.控制血液向外周运行

C.控制血液向内脏运行

D.控制血液在脉内的运行

E.控制血液的流速


参考答案:D


解析:

脾主统血,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第127题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基础是


A.脾主运化水谷

B.脾气主升

C.脾主统摄血液

D.脾喜燥恶湿

E.脾主运化水液


参考答案:A


解析: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要指脾吸收水谷之精生成脾精,脾精之浓厚者化营化血,轻清者化卫化气。


第128题 气血两虚的病变多见于哪两脏


A.心与肾

B.心与脾

C.脾与肝

D.肺与肝

E.心与肺


参考答案:B


解析:

心与脾的关系:“心生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心主之血自能充盈,运行全身以营养各脏腑器官。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固然赖于心气之推动,然亦必需有脾之统摄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这两个方面。病理情况下,心脾两脏亦常互相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的来源不足,致心血亏虚。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也可影响脾之健运。因此,气血两虚的病变多见于心脾,导致心脾两虚之证候。


第129题 肺在体合


A.筋

B.骨

C.皮

D.肉

E.脉


参考答案:C


解析:

肺在体合皮,又称肺合皮毛。肺对皮毛的作用有二:一是肺气宣发,将卫气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的作用;二是肺气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外输于皮毛,以发挥其濡养、滋润的作用。


第130题 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脏是


A.心

B.脾

C.肺

D.肾

E.肝


参考答案:B


解析:

脾的生理特性之一是脾气上升,即脾气具有向上运动以维持水谷精微的上输和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第131题 具有“喜燥恶湿”生理特性的脏是


A.心

B.脾

C.肺

D.肾

E.肝


参考答案:B


解析:

脾具有运化水饮的生理功能,脾气健旺,运化水饮正常,才能将水液布散全身,无痰饮水湿的停聚。而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故脾喜燥而恶湿。


第132题

主管生长发育的脏是


A.肾

B.心

C.脾

D.肺

E.肝


参考答案:A


解析: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要是指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成熟的作用。故选A肾。


第133题 心的“外华”是


A.爪

B.毛

C.唇

D.面

E.发


参考答案:D


解析:

心其华在面,肺其华在毛,脾其华在唇,肝其华在爪,肾其华在发。


第134题 五脏阳气的根本是


A.心阳

B.脾阳

C.肺阳

D.肾阳

E.肝阳


参考答案:D


解析:

肾阳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的特性,为全身诸阳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充盛,则各脏腑之阳均得到温煦,各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均得以促进和推动,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发挥,同时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精神振奋。若肾阳虚衰,则脏腑诸阳具衰。其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精神不振,发为虚寒性病证。


第135题 “血之余”是指


A.爪

B.毛

C.唇

D.面

E.发


参考答案:E


解析:

头发是人体气血的外露部分,可及时反映出体内气血的盈亏和脏腑功能的盛衰,故称“发为血之余”。


第136题 促进机体滋润、宁静、制约阳热功能的物质是


A.肾气

B.肾阴

C.肾阳

D.肾血

E.肾精

F.


参考答案:B


解析:

肾阴是肾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肾阴与肾阳协调共济,则合化为冲和之肾气,推动和调控肾的各种功能活动。


第137题 心在志为


A.喜

B.思

C.悲

D.恐

E.怒


参考答案:A


解析:

心在志为喜,心精、心血、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是产生喜乐情绪的内在基础。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但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


第138题 “筋之余”是指


A.爪

B.毛

C.唇

D.面

E.发


参考答案:A


解析:

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所以有“爪为筋之余”之说。


第139题 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和宣散作用的物质是


A.肾气

B.肾阴

C.肾阳

D.肾血

E.肾精


参考答案:C


解析:

凡是对人体脏腑组织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者属阳,肾阳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的特性,为全身诸阳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充盛,则各脏腑之阳均得到温煦,各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均得以促进和推动,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发挥,同时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精神振奋。若肾阳虚衰,则脏腑诸阳具衰。其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精神不振,发为虚寒性病证。


第140题 肾在志为


A.喜

B.思

C.悲

D.恐

E.怒


参考答案:D


解析:

肾在志为恐,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肾藏精而居下焦,肾精化生的肾气,须通过中上二焦,上布全身。恐使精气不得上行布散,反而下走,出现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滑精等症。所以说“恐伤肾”,“恐则气下”。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