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376题)


第21题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的病证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阳虚则寒”的虚寒证,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可“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如真武汤中大量补阳药中配以芍药,以阴中求阳。


第22题 属于阴的脉象是


A.浮

B.沉

C.洪

D.数

E.滑


参考答案:B


解析:

脉象分阴阳:辨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也可以分辨病证的阴阳属性。如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第23题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A.阳中求阴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阴病治阳


参考答案:E


解析:

阳虚则生内寒,出现虚寒证,系阳虚无以制阴而致阴盛,须用“益火(目的或者根本)之源,以消阴翳(临床上虚寒证属阴的范畴)”,补阳以制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第24题

人体形体组织按阴阳属性划分,属阴中之阳的是


A.骨

B.脉

C.肉

D.筋

E.皮


参考答案:D


解析:

人体形体组织按阴阳属性划分,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第25题 诊断疾病时以气息分阴阳,属阳者为


A.语声低微

B.语声无力

C.少言沉静

D.语声高亢

E.低声懒言


参考答案:D


解析:

以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属虚、属寒,为阴。


第26题 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说明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互根

B.阴阳交感互藏

C.阴阳消长

D.以上皆非

E.阴阳对立制约


参考答案:A


解析: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独阴不生,独阳不长”说明阴阳之间不能脱离彼此而相互独立,体现了二者的互根关系。


第27题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调整阴阳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损其有余


参考答案:A


解析:

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第28题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转化

C.阴阳对立

D.阴阳互根

E.阴阳消长


参考答案:D


解析: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第29题 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第30题 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C


解析: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第31题 属于阳的味是


A.辛、苦、咸

B.辛、甘、淡

C.甘、淡、涩

D.甘、苦、淡

E.酸、苦、咸


参考答案:B


解析: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辛的药物能散能行,具有行气活血的功效,甘能补虚(气虚、阳虚等)、缓急止痛等作用,淡能渗湿利水作用,凡是温热的、干燥的、兴奋的、前进的等,其属性都为阳。


第32题

对阴阳偏衰采用的治疗原则是


A.调整阴阳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损其有余


参考答案:B


解析: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第33题 “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


A.阳虚

B.阴盛

C.阳盛

D.阴阳两虚

E.阴虚


参考答案:A


解析: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第34题

对阴阳偏盛采用的治疗原则是


A.调整阴阳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损其有余


参考答案:E


解析:

阴阳偏盛: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是阳偏盛和阴偏盛病机的特点。前者其病属热属实,后者其病属寒属实。
损其有余,又称损其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有余的病证,应当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来治疗。
①抑其阳盛:对“阳盛则热”所致的实热证,应用清泻阳热,“治热以寒”,用“热者寒之”的法则治疗。
②损其阴盛:对“阴盛则寒”所致的实寒证,应当温散阴寒,“治寒以热”,用“寒者热之”的法则治疗。


第35题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A.互根互用

B.互为消长

C.平衡协调

D.互相转化

E.对立制约


参考答案:A


解析: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又如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两者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人体的阴津损伤,会累及阳气也伤;阳气损伤,会累及阴津也伤,也是基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破坏,就会引起“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俱损的病变。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守”是守于内,“使”是行于外。这是对阴阳双方依存关系的很好说明。结合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阴指物质,阳指功能,物质居于体内,功能表现于外。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的表现,所以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


第36题 下列选项中,可以用阴阳相互转化来解释的是


A.阴病治阳

B.阳中求阴

C.寒极生热

D.热者寒之

E.阴损及阳


参考答案:C


解析:寒极生热,对于有些寒性病证,当病情发展到寒气极盛的阶段时,常常可以出现阴盛格阳的假热症候,称为寒极生热、重阴必阳。体现了事物阴阳属性由寒转热的变化。


第37题 “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是针对单纯阳虚证的治疗原则。


第38题 “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针对单纯阴虚证的治疗原则。


第39题 属于阳证的是


A.里证

B.虚证

C.寒证

D.血虚证

E.表证


参考答案:E


解析:

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


第40题 关于阴和阳的概念描述中,最确切的是


A.阴和阳即是矛盾

B.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

C.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D.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

E.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


参考答案:C


解析: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